APP下载

利用本地资源拓展科学课程

2016-04-20吴韦春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6年3期
关键词:廊桥科学资源

吴韦春

科学课程拓展强调学校作为拓展的基地和主体,一方面体现了科学课程拓展要依据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和特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科学课程拓展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拓展出具有社区或学校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浙江省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全县境内的风景名胜有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巾子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月山村、大济历史文化保护区、兰溪桥水库、东溪龙井、黄坛古窑址、各种形态的古廊桥等。历史遗迹有红军挺进师斋郎大捷遗址、叶宗留起义地、1934年建立的白柘洋党支部、后坑桥战斗故事发生地等。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有百山祖冷杉、金钱松、南方铁杉、黄腹角雉、黑麂晃等。特产有香菇、灰树花、猕猴桃、锥栗、竹荪、茯苓等。为此,教学中教师在挖掘学生自身素材的同时,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探索出“在本地资源里开展科学教学”的教改之路,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利用本地资源,培养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也指出:“儿童在学龄初期的学习更多的是直接兴趣的影响”。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它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学生学好知识的同时,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家乡大自然的兴趣,启迪他们观察、了解周边事物及家乡这一本有着丰富历史底蕴的教科书的主动性,使“要我观察、了解”转变为“我要观察、了解”。可以借着欣赏家乡美丽自然风景区的同时,试着学习描写家乡大自然景观的一些课文,如:《百山祖云海》、《石龙山》、《特色古廊桥》、《巾子峰森林公园》、《美丽的兰溪桥水库》……。这样的课文如果只有几幅彩色图片,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说教是激发不了学生兴趣的。利用本地特有的资源,建立特色小组,进行分片(组)实地考察,如设立廊桥组、特产组、名山组、植物组、动物组等。带领学生到百山祖、兰溪桥水库去观察、实验、探索:地上形形色色的植物靠什么生长、水中的鱼怎样呼吸、水库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等。这就像一个个谜题出现在学生脑海中,将他们带入无限遐想之中。教师抓住这些探知的疑难问题,启发引导他们,使他们明白今后只要努力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就能解决遇到的这些问题,从而引起他们对自然学科的兴趣。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让他们采集各种植物,捕捉昆虫、蝴蝶等,并制作成标本,进行观察研究,这样学生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也更高。

2 利用本地资源,分享地域“果实”

伟大的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经验与自然的组合。”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一切大自然经验的积累,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家乡庆元县正为学生走入自然提供了契机,这里素因峰奇泉冽,山明水秀闻名。从县城内状为巨龙腾飞的石龙山、山下清清松源溪上的咏归桥,到县境西南的百丈龙湫;从县境北部高耸入云的百山祖到南部的赤井三岩、杉树王;从县境东部的八角殿到西端的黄坛古窑址,处处如诗如画,充满神奇。

(1)充分挖掘周围自然、人文教育资源。

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我们应该努力使之成为学生乐于学习的教学内容。每处小县城有其自身的历史,那么是否可以让学生去探究其中的缘由呢?一个风景有她独特的内涵,也许她正关系着学生未来的生活,有必要让孩子去了解其中的奥秘。一棵大树就有一个故事,一块岩石就可以进行一个单元的学习……本县位于浙闽两省交界,森林覆盖面积达90%以上,不仅拥有全国罕见的“杉树王”、“梨花木王”,还保存着世界仅有的4株“活化石”——百山祖冷杉。庆元县竹海微风拂过,争相摇曵、巨浪翻腾,百丈崖逶迤深广、峰峦突兀,还有仙岩山、双苗尖、西洋殿、古矿洞、古廊桥……当笔者将它们一个个转化为教育资源时,学生学得不亦乐乎。

(2)强调开放、休闲式的学习。

科学课程有利于学生开放式、休闲式的学习,而开放是学习的形式,休闲是学习的性质。学生要走出教室不再拘泥于传统学习形式,学习书本上没有的却有用的知识。例如,到实地去了解食用菌、山野菜、茶叶、余村蜜桔、天堂山椎栗、高山田螺等。这样的教育中,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休闲娱乐,学生被自然、社会中的有趣事物所深深吸引,没有了抄写的烦恼,少却了书本的沉重,与自然天地融为一体,和树木、山石、河流心心相印。

(3)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鼓励成功。

新课程指出:“健全的生存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基本自由权利、尊重个体差异和个体主动性的哲学。”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权做自己喜欢做、有兴趣有研究的事情。因此,回归大自然的科学课程的学习不是成就教学,因为无论学生的学业成绩如何,最终都得离开学校,去社会拼搏,这时,他需要的是生活的能力,需要的是个体创新精神。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刻意约束学生的行为,要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命题进行研究。例如,笔者组织了一系列的采访百山茶叶、巾子峰上觅景观、大济和月山文化村里话沧桑等研究活动。在整个过程中,不必追求标准的结果,对于学生的学习研究成果,应大力鼓励,形成持续学习的动力。

3 利用本地资源,推动生态保护

在大自然中,指导学生调查研究科学知识涉及到家乡的地理、旅游产品、气象、香菇文化、廊桥文化等内容,在40 min的课堂内进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到自然大课堂中,去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这样收获会更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本县城区的扩大,人口数量的增多,这无疑给整座县城增加了保护原有环境的负荷,同时人们还不时投入了生产污染物,导致溪水和溪滩严重污染。使沿溪鱼、虾等生物大量死亡,给水产养殖户带来重大损失。在学习新编写的科学课文中《松源溪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时,笔者就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兴趣小组到沿溪两岸考察水域,做一次小课题研究。考察时用试管、烧杯等玻璃器皿,采集水样并结合照片,请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帮忙化验、分析、记录。取得了有一定说服力的数据资料,整理后送交环保部门,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责成有关部门进行整改。

总之,学生在本地资源的学习中,既深化了认识,又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实际考察能力,还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事实证明,开展科学课程,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从课堂中获得的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廊桥科学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去廊桥找你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犹记廊桥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