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转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利用

2016-04-20黄雪梅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6年3期
关键词:知识点微课课文

黄雪梅

相较于传统课堂,因预设的粗放性、学生的自主性及教师的开放性,翻转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更加复杂、多样。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捕捉、判断,并加工处理与合理利用,使语文教学更有效、更高效。本文结合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从精心设计微课、自主探究学习、开展互动评价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对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做了初步探索,形成了切实有效的策略。

1 精心设计微课,抓“关键点”,让课堂生成更有效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它以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教学时间短、资源容量小、传播方便(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等特点,深得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喜爱。

1.1 借力微课,引出深度问题

一节好的微课,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聚焦教学关键问题,推进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然而,微课每节只需关注一个知识点,教师怎样从教材众多内容中找到关键知识点呢?首先,教师要改变思想观念,不能把讲作为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两个不讲,即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比如这节课有10个知识点,除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自行学会的知识点,以及不需要学生都掌握的拔高知识点之外,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可能只有2~3个知识点。教师可以从中确定一个核心知识点,这就是本课最关键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寻找这2~3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到切入口,进行微课设计。如微课《放弃射门》,有位教师这样设计。首先,教师提问:“福勒放弃射门是偶然性的举动吗?”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细细研读课文。接着,教师呈现关键词句进行教学。这位教师抓住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问题,巧妙地将文章的难点(理解福勒的人性美)与字、词、句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了重点生字词,还深入理解了福勒的人性美。

1.2 教材重组,变孤立课文为互动资源网

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的文本,洋溢着作者的感情、视角和体验,展现着作者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方式。

细读课本,我们发现课文之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某种联系。围绕这种联系,可以通过横向或纵向的比较,找出一个关键的知识点,对教材进行重组,设计微课。如比较式阅读组合:《琥珀》与《黄河象》、《桂林山水》与《索溪峪的“野”》,把同一文体文章进行组合,比较学习,寻求相同点和不同点;艺术门类的组合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伯牙绝弦》、《月光曲》,将内容近似的课文一起学,比较写法的异同;同一作家作品的组合:老舍先生《林海》、《我们家的猫》、《养花》、《草原》,巴金的《海上日出》、《鸟的天堂》、《繁星》,将同一作家作品组合在一起学习,能更好地感悟其语言的魅力以及文本内容蕴藏的自然美和生活美等。教师这样合理组合,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设计出来的微课,教学时间短,容量大,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效。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在充满个性的学习过程中活学、乐学,培养其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2 自主探究学习,抓“突破点”,让课堂生成更灵动

翻转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并非所有的生成性资源都是有用的,需要教师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准确把握。若对生成资源没有筛选,会导致课堂失控。相反,若能以有效生成为“突破点”,合理利用,课堂将会充满活力。

2.1 把握过错型资源,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中理解知识

过错型资源指学生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认识某个问题时所产生的偏差与失误。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发现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若教师善于利用错误,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些学生在课前任务单上将“溶化”一词写成了“熔化”或“融化”。教师发现后,让学生反思错误的原因,一起探讨区分“溶”、“熔”、“融”这3个字的方法,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明白了“溶化是固体溶解变成液体”、“熔化是固体经过高温化成液体”、“融化是(冰、雪)等变成水。”由于这位教师敏锐洞悉“错误”的价值,充分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才使课堂因“错误”而精彩纷呈。

2.2 借助差异性资源,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形成认识

差异型资源指课堂中由师生间、生生间的认识分歧所形成的资源。受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每个人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上充分利用这种差异,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特级教师魏星运用翻转模式展示《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课伊始,他就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这篇课文中谁的力量最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家已看过微课的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宙斯,有的说是太阳神阿波罗,有的说是普罗米修斯。魏星老师没有立即评判谁对谁错,而是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在争论中产生更多的生成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思考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然后,再让学生去读描写普罗米修斯的词语,去想象他被宙斯惩罚的画面,让学生在读与思,在文字与情感的体验中,感受到普罗米修斯内心的强大。在这样的深度阅读之后,最后学生得出:内心强大的、为民造福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才是这篇课文中力量最大的人。魏星老师站在学情视角、知识转换视角、学习方式视角对他的课堂进行翻转,以一个主要问题“谁的力量最大”为突破点,把学生带入丰富的学习空间,借助差异性资源,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获得有分量的收获,以专业的智慧支撑起了高效的语文课堂。

2.3 抓住“问题性”资源,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解除困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点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当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要循循善诱,并且机敏地发展成为课堂教学资源,共同探究,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资源,使鲜活的问题性课程资源绽放生命的光彩。

笔者在执教《乡下人家》一课,检查前置性任务单时,发现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这句话中,“即使……也……”这个关联词可以换成“虽然……但是……”吗?这的确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问题的价值,并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的疑点变成可以促进学生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资源。有的同学认为可以换,因为放进去句子通顺,几位学生甚至轻声读了起来“虽然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但是它们从不吃惊。”也有人说不行,认为教材上的文章用词一般都很讲究,应该不能换。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暂时的认知冲突,笔者没有及时表态,而是把这句话放回课文的大语言环境中,让学生一起读课文“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在联系前后文阅读后,学生们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课文中用“即使……也……”更合理些,因为这个假设关系的句式与前文“他们的屋前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会见到一群鸭子”中的“倘若”相互联系,更合适。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中最重要的摇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疑难或模糊不清的认识,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的某些非预设性的问题,都是“问题性”资源。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性”资源,激励学生思考、引导相关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智慧,展现生命的亮丽。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呈现出异样的精彩。

3 开展互动评价,抓“兴奋点”,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反转课堂教学评价不是死板地执行预定的评价方案,而是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地修订评价方案;不仅重视事先确定的评价项目,而且还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评价项目。教师对学生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差异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学生完成同一学习任务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就要因人而异,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在评价中都能得到鼓励,身心健康成长。

(2)鼓励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肯定、得到赏识,教师要动员学生互评时做到多鼓励少批评,教师也要多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给予及时而恰当地表扬,让学生更加自信,学习才会主动。

(3)多元化原则。

包括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元化等。

当教学的评价符合以上原则时,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才会被点燃,课堂生成才会更精彩,教学才会涌动生命的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在翻转课堂中,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作为教师,若能及时捕捉这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与课程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和发挥课堂生成性资源的课程价值和教学功能,演绎灵动的课堂,课堂必将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激情的天地!

猜你喜欢

知识点微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背课文的小偷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G20 的知识点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