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迎来深刻调整的契机

2016-04-20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6年1期
关键词:政策教育学生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使得在“十三五”以及今后的社会发展规划中,学龄人口的预测和教育规划显得尤为关键。我国当前的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是否能满足新的人口形势?近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周满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单大圣、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员朱张虎三位专家,就放开二孩后的教育话题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目前比较薄弱的主要是学前教育

记者:我国当前的教育供给能力能否满足新的人口形势?将面临哪些挑战?

周满生:中国当下正面临老龄化和劳动力红利消失的隐忧,独生子女被过分保护和溺爱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失独父母”的下半生如何度过等问题,使社会对于放开二孩的呼声日渐强烈。“十三五”规划提出全面放开二孩立即在全社会引起热议,它牵动千家万户,也必将使全社会产生很多结构性变动。

我们在2010年前开展过重大课题“独生子女群体的实证研究”,结论是“我国独生子女的整体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综合国力和未来的民族竞争力;应当实事求是地、全面地认识独生子女的状况和特点;一些独生子女在独立生活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等方面,与非独生子女存在着某些差异,这并非与生俱来,主要是由独生子女所在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造成的”。课题提出“强化家庭教育职责,为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力协作,不断优化独生子女成长的整体环境”等。

全面放开二孩,首先是对家庭的挑战,继而是对基础教育的全面挑战,因为大量二孩的出生毕竟是两三年后的事,到他(她)们抵达入学年龄,更多是“十四五”“十五五”时期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但我们仍需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战略布局。

为什么说首先是对家庭的挑战呢?长期以来,独生子女成为许多家庭的行为中心,每个家庭都在试图为唯一的孩子营造最好的教育成长环境。“2+1”或“4+2+1”在过去30年来成为中国一种特有的家庭形态。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突然来临,使一胎子女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思想完全没有准备,对二孩的最大疑虑是生不起、养不起、经济负担太重。特别是我国一线城市较大的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打消了不少家庭生二孩的打算,短期内很多家庭仍会选择只生一个孩子。随着生育观念的逐步改变、传统家庭伦理观念逐步恢复,特别是政府的大力鼓励以及相关配套政策逐渐趋于完善,生育二孩的家庭肯定会逐步增多。

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尤其是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作为主要公共产品其服务能否及时跟上是个大问题。

首先,面临的挑战是扩大学前公共教育资源的问题。未来五年,要重点考虑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尤其是优质学前公共教育资源的需求。近些年来,由于实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特别是大力发展民办学前教育,“入园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有质量保证的普惠性公办幼儿园数量仍明显不足。如果过分依靠民办资源办学前教育或只开办少量示范性公办幼儿园,会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低收入的、无权势的家庭及幼儿感受到不平等。就教育属性来说,在课程设置方面,公立幼儿园更能坚持国家意图,而私立幼儿园更倾向于照顾精英家长的需要。适当扩大学前公共资源,能够抑制学前教育的价格,也能缓解中低收入家庭第二胎的育儿压力,缓和社会矛盾。因此,扩大普惠性优质公办幼儿园的比例,是各地政府需要优先考虑的一个问题。

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应对“全面二孩”政策的挑战要着重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目前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东部沿海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地区高于农村地区。在全部放开二孩后,应该说受惠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小城镇或少数民族地区,原来就普遍存在的优质教师少、信息化教育薄弱等矛盾会更加突出。另外,大量新增二孩,会导致随迁子女就学需求持续增长,并加速外来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动过程。因此,在新增人口的流出地和流入地,都要提前做好战略布局。

第三,高中教育阶段应对“全面二孩”政策的挑战主要是解决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十三五”规划建议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同时,也首次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对将来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需求将从初中程度提高到高中程度。现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大量“招工难”“技工荒”“就业难”,一方面,是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短缺,另一方面,则是劳动者素质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缺乏有技能的产业工人。转型时期高中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提高人力资源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劳动者素质,增强我国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至少接受完整的高中阶段教育,对于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技术水平至关重要,是保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非就是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它还蕴含着进一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注重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实现普高与中职的协调发展等内容。“十三五”规划提出“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上,向中等职业教育倾斜,使低收入的二孩家庭能够真正得到实惠。

单大圣:自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国家就一直将教育普及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普及义务教育,世纪之交开始加速发展高等教育,2005年以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10年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随着国家财政教育投入不断扩大,教育供给与需求总的来说是相互适应的,目前比较薄弱的主要是学前教育,2014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是70.5%,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更低,一些大中城市的“入园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是历史欠账太多,预计“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矛盾会进一步加剧,而且学前教育处在新增人口教育的前端,矛盾会更早暴露,目前中央和地方正在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方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每年大概能够提高4个百分点的毛入园率,为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应该继续加大政策力度,确保“十三五”末期,在“全面二孩”政策下新生儿童逐步进入学龄前夕基本缓解供需矛盾。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提前谋划、加快发展。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采取属地管理的体制,人口政策调整对教育供给的挑战最终会反映在地方政府的教育管理上,其实,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动态调整教育规划布局本来就是政府教育管理的常规工作,也是非常精细的工作,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就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所以,说教育适应“全面二孩”政策,不是简单地提出扩大资源、增加学位,而是要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教育管理能力。

从提高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角度系统设计教育改革

记者:是否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年轻人,是未来大国竞争或文明较量的重要筹码。人口政策变化后,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否跟得上?

单大圣:的确,国家综合实力不仅仅取决于人口数量,更重要的是人口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教育的角度说,尽管从1999年就提出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也高度认可,但是学校教育始终没有走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去,还是那种“考什么教什么”的机制,考试不考的不教,考试反映不出来的体质、情感、性格、特长等因素基本被忽视,导致学生发展不够全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而到了大学、研究生等专业人才培养阶段,就发现创新型人才冒不出来,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也不足。国际测试也表明,我国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具有明显优势,这是我们的长处,但是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欠缺,这种人口素质结构或许可以适应工业化初期的要求,却难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要求。不过,尽管问题非常清楚,但是到目前为止,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政策层面,大多数地方政府的重心还停留在扩大资源、缩小教育差距的层面,社会公众也更关注教育机会公平,很少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投入精力,也难以突破,这些都与高度集中的考试招生体制和单一的教育评价制度有关,也是下一步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我觉得,对“全面二孩”政策来说,不能仅仅从扩大教育供给、提供上学机会的角度去应对,而是要以此为契机,从提高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角度去系统设计教育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这也是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初衷。

朱张虎:这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许多现象都非常有意思,前几天刚刚在另一个场合参加了一个关于“教师延迟退休”的讨论,很多教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不适合延迟退休”,但作为公共政策,自己赶上了,也就必须接受,几乎都有“被迫”的意味在里面。原因很简单,似乎没有一位教师愿意更长时间劳动。同样是公共政策,好像教师对“全面放开二孩”似乎比“延迟退休”的欢迎程度要高许多,有人甚至将之上升到“自然伦理”的高度。

其实不论是“延迟退休”还是“全面放开二孩”,调整公共政策的背后是国情的变化。这两个公共政策出台的背景,很大程度上都和我国当前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和劳动力不足的国情相关。我们都会老去,我们在欢迎符合“自然伦理”的公共政策时,能否降低自己的身段,重拾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以至于无论公共政策如何变化,都能够从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强调的是“从国家的角度”和“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从国家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教师往往就会有独特的发现。比如从国家的角度思考“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教育的影响”,教师就会发现未来教育可能不是简单的“学生数量变多了”,更重要的是面临着新契机和新功能。可以预见到的现状是:教育的基础设置、软硬件条件将会有重大发展,办学条件将会迎来发展的历史契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会增多、学校数目会增多、校园会变得越来越漂亮、教师的人数可能也会进一步增加等。

仅仅看到“学生人数增多带来教育的硬件发展”这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清晰地看到我们面临着新任务,这就需要从“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说起。面对“突然多起来的学生”,我们还要坚持一些理念。比如“面向每个个体的教育”的理念能够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教育生活的幸福,我们要坚持。“学会分享”的理念会让学生感受到人际交往的温馨,我们要坚持。“非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公民生活和公共生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面向未来真实的社会生活,我们也必须坚持。

但当前,面对全面放开二孩还需要我们必须有“开拓的理念”。比如教育中的“劳动的观念”,我们要让学生接受“劳动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劳动是光荣”的教育,否则当这些学生长大时不认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就不能满足国家公共政策调整的初衷和需要。我们还需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要让广大学生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要让民族精神成为未来公民血液里永葆不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责任感,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责任感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承担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这对整个社会是极其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未来长大后仍然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当前,面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我们还可能面临着家庭伦理教育的重任,让学生坦然地接受“自己不是唯一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做一些规划教育,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让学生成长为自己健康成长的“航行舵手”。

教育要做好人口政策变化的战略布局

记者:“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对学龄人口预测、学校规划布局和教育资源扩充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如何提前布局?

单大圣:对教育布局进行统筹规划是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这些年,面对教育形势的快速变化,政府在教育规划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政策思路和管理思路,我觉得,在“全面二孩”政策下,这些思路仍然需要坚持,可以更加聚焦一些。

首先,还是要扩大教育资源,2012年,国家财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保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具体到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到每个学生身上,办学资源又很不足,所以仍然需要加大投入。

其次,要针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从学前教育来说,目前主要是在大中城市和县镇扩大资源,这些地区的确是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后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但是乡镇以下的村幼儿园建设也不能忽视,这些地区人口分散,办学成本高,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需要有特殊的办法。从义务教育来说,主要是要解决好学校布局调整问题,调研中地方都反映学龄人口形势变化太快,不知道学校到底应该建在哪里,因地制宜很难做到,预计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后,管理的难度会更大。从高中阶段教育来说,在学校布局调整中,一些地方普遍实行高中进城,造成县镇“大班额”情况,还有前些年高中快速发展形成的巨额债务需要集中化解,此外,由于职业教育涉及实习实训,办学成本远远高于普通教育,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投入明显不足,难以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相比义务教育,政府高中阶段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建议国家尽快调整有关教育投入政策,切实增强高中阶段教育保障能力。就高等教育来说,要大力扶持中西部高校建设,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投入,逐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要继续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学校的比例。

此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将是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长期性问题,目前主要靠流入地政府自身解决,中央财政实行奖补。国家和有关部门已经提出了一些政策思路,比如利用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随迁子女教育经费可携带机制,但要落实到教育管理上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

朱张虎:“全面放开二孩”也是教育布局深刻调整的历史契机。这种教育布局的调整应当从城乡、年段和课程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首先,城乡布局调整是此轮教育布局中的重点方向。长期以来,“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和“单独二孩”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地区影响是比较薄弱的,但对于城市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影响最大的地区将是城市。从城市内部看,成熟城区的教育配套基本上都能够比较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反而是新兴的城区、城市的郊区、面临经济发展重任的地区,教育布局需要进行匹配和调整。

从我观察的视角来考虑,对城市郊区的教育进行调整布局具有战略意义。这种调整,首先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城市的郊区将会有更多市民工作生活,教育事业作为民生项目,是“留得住人、留好人”的必要标配。当然这种教育发展,不仅仅是盖几间好教室,更重要的是名师进驻。其次,从城市教育的发展现状看,郊区教育因面临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界,很多城市的郊区教育在整个城市的教育质量中处于“低洼地带”,所以对于城市教育来说,郊区教育是城市教育重要的增长点,教育事业要持续发展或者不留空白地发展,就必须勇敢地面对郊区教育。再次,郊区教育从地理位置看处在城区与农村之间,如果教育事业获得了大发展,就显著增强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交流。

其次,年段布局调整是此轮教育布局避不开的话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逐步实施12年的义务教育,“高中起点的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被纳入义务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义务教育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高职)三个阶段的基础教育布局。虽然此次调整没有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但一个明显的现实是,在没有实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之前,我国的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入园难、入园贵”的状况,这种矛盾在全面放开二孩后将会面临更大考验。而且因为公办幼儿园少、当前缺少清晰的课程大纲等现实因素,许多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质量也堪忧。从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角度来看,优质公办幼儿园和标准的学前教育将会成为新的民生要求,幼儿教育必然是此轮教育布局调整的热点话题之一。

最后,课程布局调整也是此轮教育布局的深刻话题。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绝不仅仅是需要“大量的未来劳动力”,更是需要“大量的优质劳动力”,这就需要教育内容的改革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是在课程布局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未来的社会公民具有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智慧,要让未来公民有中国文化的“根”,热爱自己的民族。二是在课程布局中应当增加体验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设置。教育不应当被“围墙”拘囿,教育应当主动打破课堂、校园对教育的局限,让学生在学到静态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学到动态的、职业的初步知识、社会交往的能力和知识、团队合作的能力和知识等,这些动态的知识对学生未来生活的影响至关重要,对国家未来也具有战略意义。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影响的绝对不仅仅是计划生育政策本身,无论是教育本身还是教育事业将来的发展,都应当以此为契机,思考深远、科学行动,为政策落地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政策教育学生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