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跟你“对着干”的秘密

2016-04-19梁明明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6年4期
关键词:羞耻感野兽勺子

梁明明

与父母“对着干”,是每个孩子长大成人的必经之路;包容这种“对着干”,在疲惫不堪中

体察孩子的愉悦成长,也是每个父母必须经历的修行。

女儿果果终于迎来了传说中“令人头疼的两岁”。叫她吃饭,她非要在椅子上站着跳舞;给她准备了金属勺子,她闹着非要用粉色的塑胶勺子;给她碗里夹块鱼肉,她会哭着说不要这样放,等你夹走才继续吃饭……这种“对着干”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弄得一家人疲惫不堪。

果果的表现其实不是个案,而是家长们相当普遍的烦恼。面对孩子“对着干”,家长们究竟该怎么办呢?

不要武断地认为您的孩子已经“被惯坏了”

家长们互相交流时,针对孩子“对着干”,最常见的抱怨之词就是孩子“被惯坏了”“没有养成好习惯”—尤其是上班族家长,孩子白天交由老人带,这种抱怨会特别强烈。孩子满屋跑,不愿安静地坐在饭桌前,会被归因为老人平日里追着喂食;孩子没吃几口就跑去玩,会被归因为老人平日零食给吃太多……

这些“对着干”的孩子,是不是真的“被惯坏了”呢?

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在心理学上,2~4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爱说“不”,“对着干”其实是他们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一项成长特征。家长们常常感慨“孩子小时候那么乖巧听话,长大了怎么变得这么气人”!却没有理解这种差异背后,孩子的成长密码。小时候听话,是因为孩子尚未发展出自我意识,一切对外界事物的认知,都依赖于父母的指引。而当孩子进入“令人头疼的两岁”,自我意识萌发,开始主动探索事物,试探行为的边界,就会不再完全服从父母的指令了。除了一些特别极端的案例,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跟自己“对着干”,就武断地判定他已经“被惯坏了”。

以果果为例。用餐时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大人眼里是重要的仪式,但孩子可能更喜欢“站在椅子上”来探索自己能力的界限;大人认为金属勺子更加符合食品安全,但在孩子尚未成型的模糊逻辑里,勺子的颜色与吃饭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密切。在两岁孩子的“对着干”中,“我能”“我想”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并从大人的回应中认识自己,才是孩子这些行为的真正目的。大多数所谓的“对着干”,恰恰代表着孩子在非常努力地成长。

强制扭转孩子们的“对着干”行为,是有害的

毫无疑问,孩子们“对着干”的行为,会让父母们有一种“被抗拒”的挫败感,也增加了养育过程的难度。但是,如果真的为了孩子好,家长们就应该随时提醒自己:这种不听话是一种需要细心呵护而不是强制扭转的现象。家长们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爱心,尽最大可能拿出自己的耐心,去包容孩子的成长。

强制扭转孩子“对着干”的行为是有害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人在18个月到三四岁的阶段,最重要的成长目标,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换言之,孩子在摆脱依赖转而自主的时候,如果能够得到来自家长的鼓励和信任,他将会对控制自己的能力拥有信心;反之,如果孩子被保护过度,得不到主动探索周围的机会,或者被严格控制,不允许反抗家长的安排,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和羞耻感。

不少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曾具象地表现过孩子的上述心理过程。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童书艺术家”的桑达克,在其最具代表性的绘本《野兽国》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不听大人管教、爱跟妈妈顶嘴、各种“对着干”的淘气孩子,为了逃避妈妈不给晚饭的惩罚,幻想自己来到了野兽国,成为野兽国的国王,在那里发号施令、威风快活,而在疯闹到身心俱疲后,他最终选择了回家,发现家里的餐桌上放着妈妈给他热的饭菜。

这个故事的内涵非常丰富。“对着干”的孩子,心中有着自立的需要,孩子的自信心、自尊感都处在萌芽阶段,他们希望通过长大来主宰自我,获得如同国王一般的控制感和尊荣感。妈妈与孩子发生小矛盾后,没有去阻止孩子逃往“野兽国”的旅程,使孩子得到了探索事物和能力边界的机会;孩子在自己的“国度”获得了成长本能的满足;而等待孩子的那碗热饭,是妈妈无言的接纳,是对孩子回归的拥抱。

猜你喜欢

羞耻感野兽勺子
人的羞耻感从哪儿来
“暴怒”的背后,原来是“羞耻”
吃面
夹在杯子上的勺子等
去滑雪,像野兽一样
你永远不可能通过羞耻去真正改变一个人
陷入羞耻感泥潭的高二女生
微话题
野兽家园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