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方法

2016-04-19王科珍

关键词:主动快乐自主

王科珍

【摘要】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而识字方法的合理运用在识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猜字谜、游戏、编字歌、图画识字等方法,不但能让学生从识字学习中品尝到乐趣,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识字 方法 兴趣 主动 自主 快乐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57-02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努力提高识字量,让学生大量的轻松地进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关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是,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使学生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在识字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结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针对不同特征、不同类型的生字,采用了这些识字方法。

1、游戏识字。

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所以,利用孩子们贪玩好动的特点,在喜欢的游戏中进行识字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能极大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识字效果。

“变魔术”游戏,引导学生利用加减笔画,加减部首或变换部首等方法,让某一个汉字变成另一个汉字,如“木”变“本”,“木”变“禾”,“木”变“未”,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和美,从而产生对汉字的兴趣。

又如“摘苹果”游戏。老师用苹果形状的生字卡出示学习的生字部件、音节,让学生组字,分析字形。找拼音朋友,拼读音节,还可以用闯关赛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认识生字。

2、猜字谜识字。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字谜情景,让学生在编字谜和猜字谜中,突破认清字形,记忆字形这一难点和重点,在训练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对生字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卡”字时可以出谜面:“上下合。”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卡”。接着又抛出谜面:“两条狗草下走”是“获”字。后来出示“告”字,让学生出谜面,学生爱好大增,自己根据生字的特点编字谜,课后学生收集字谜,识字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对学习生字的兴趣也浓了。

3、当小老师识字。

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低年级的学生总爱模仿老师。在教学中,逐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法,先扶后放,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做小老师,也可以让跃跃欲试的同学上讲台交流自己的想法,共同探究学习,共同进步。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编字歌识字。

为了避免单一识字的枯燥乏味,我们创造了不少新的识字方法——编字歌。如:“千字插中间,北字分两边”是“乖”字。十粒豆豆入口“喜”。这样的歌诀简单明了,易读易记。同时学生识字兴趣高。

5、编故事巧记字形。

小学生年龄小,普遍喜欢听故事。如果发挥想象,根据字形把一个个抽象的字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这样既使枯燥抽象的笔画变得富有灵气,又给识字增添了趣味性。如教 "裹"字,可编故事为:有个小孩,摘了不少野果子,回家时不好拿。他灵机一动,脱下身上的衣服,把野果子包起来,高高兴兴地提着回家了。这就是" 果"之所以在"衣"中的缘故。通过讲故事,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记住了字形。

6、加减法识字

教学识字中,我出一些花样翻新的练习来“考考”学生,激发求知欲,强化记忆。例如“门+心=?”(闷)、“早+艹=?”(早)。“草—艹=?”(早)以此同时,让学生自己照样子编题来考考老师,如“坐—土=?”(从)、 “木+目=?”(相)等。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都想尝试,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

7、换偏旁识字。

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形近字之间的异同,对一些外形相似、形旁不同的字,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称之为“双胞胎”。如:“蛙、哇、娃、洼”“请、清、情、晴”的字,找出了字形之间的联系,学习起来便容易多了,而且随机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字。学生根据部首理解意思,初步感受了汉字的规律,便于记忆字形。

8、图画识字法 。

图画识字非常形象,吸引学生。学习“休”字,可以用简笔画画“一棵树旁坐着一个人”。学习“杜”画树旁一堆土。

总之, 识字的方法很多很多,“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开动脑筋,寻找最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尝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们从识字学习中品尝到快乐、体会到成就感,在生活中能够自主地识字,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识字的效率。

猜你喜欢

主动快乐自主
关注学生个性 促进主动学习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