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

2016-04-19王阳丽

关键词:体验生活化应用

王阳丽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另一方面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加强实际活动,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本文从这一目标出发, 论析了数学术语应口语话,情趣化,教学内容应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练习设计需生活化。

【关键词】生活化 体验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2-0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际、归纳、类比、思考、探索、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愿望,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投入数学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

一、数学术语应当口语化,情趣化

语言是情感交流、启发思维的工具。它们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条件下,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

1.课题口语化

课题提示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比如学习大于小于变成“一对好兄弟”;学习比较大小变成“排排队”;学习人民币变成“逛商店”等等。一系列生活味十足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有趣又有用。

2.导入生活化

生动有趣的谈话可以放松精神、激发情趣。我们理应重视每一节课的课前谈话与导入。例如:曾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的黄爱华老师在绍兴自然的说起黄酒:“知道它的酒精浓度吗?”“是17.9 。”“那么谁还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的表示方法呢?”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感到亲切又自豪,再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表示方法,自然、亲切,又贴近生活,同时为学习新知创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3.教学语言情趣化

在学习过程中更可以采用情趣化的语言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开启学生的思维。比如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在上《圆的认识》这节课时,由于一种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已经形成,老师要求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圆时,有学生说“老师您的脑袋看上去也是圆的。”老师晃了晃脑袋,还摸了一下,笑眯眯地解释说:“啊,是有点圆,不过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是平面图形,老师的脑袋如果是平面的话,老师就完了。”简单的一句话把全场师生都逗乐了。

二、教学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知识

好的数学教材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其知识背景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地理、环保、旅游、人口等知识,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适当调整或改进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为上好“归一应用题”这节课,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有的深入到工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深入到公园了解公园一周内游客的商量;有的深入到商店,了解商品的价格等。学生在掌握了“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之后,还能根据自己调查的数据与事例编成归一应用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适当增删、替换教材,换起学习兴趣

教学时可以对数学内容进行替换改造。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这节课时,围绕教学整体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替换或改造,试图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增强教学实效。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在迎接马年到来后,随着倒计时出示的0点时刻引入,围绕“正月初一你在干什么?”让学生谈一昼夜的活动安排,结合钟面操作,发现了解应用24时计时法,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替换成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3.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出示:东方小学五(3)班换课桌凳,经市场调查了解,一张课桌46元,一条凳子12元,请你算全班50名同学的课桌凳全部更换需多少元?算式①(46+12)×50,算式②46×50+12×50。虽然两种算式不同,但结果一样,即(46+12)×50=46×50+12×50,这样从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的有关概念法则,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练习设计生活化

学以致用,教学也不例外。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创造条件、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1.以生活化为背景,设计生活题目

例:爸爸、妈妈和小红一起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6,问一共需多少元学生在解题时,联系自己的生活,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小红还小,不需要门票,要求2个6是多少;一种是小红需要买门票,就是求3个6是多少;另外一种是小红买半票。因此,不同的情况便有了不同的解法。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实际背景的数学问题。

2.追踪生活,设计课外作业,实践性作业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后,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观察这种性质的实际用途:“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做成了三角板、三角支架、自行车的三架角等,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做成推拉门、电动门等。又如:两人一组猜商品价格,甲:我买的商品是几百,几十。乙:这个商品价格是比500元多吗?甲:不对。乙:比400元少吗?甲:对。乙:比400元少吗?甲:不对。乙;比300元少80元吗?如此进行下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其对数学应用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总之,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认真跟耕耘好实际这块“土壤”,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验教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的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科具体的生活悟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天桥 《创建生活化数学课堂》·《小学教学参考》 2008年1月;

[2]杨巧婧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四川师范大学》 2011年3月;

[3]简祈山《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和实践研究》·《考试周刊》 2014年9月。

猜你喜欢

体验生活化应用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