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应把什么带进课堂

2016-04-19石定娟

关键词:恐龙新课程文本

石定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38-02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给课堂上的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教师不再直接告诉,不再包办代替,而是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促进者。那么,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促进者,就应该把什么带进学生的课堂呢?

一、把怀疑带进课堂

有一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教师的反思:那就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和知识积累的逐渐增多,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少,甚至都不再提出问题了。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曾经有无数的为什么,那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对世界的新奇与迷惑。后来他们读书了,知识填充了他们的大脑,他们记住了许多问题的答案,却逐渐变得没有了问题,他们眼中求索的火花已经渐渐熄灭。然而,学贵有疑。只有敢于怀疑,才可能去推翻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知,创造出新的更完善的知识体系。一味因循守旧,只能是固步自封。假如达尔文不去怀疑,迦利略不去怀疑,哥白尼不去怀疑,王充不去怀疑,我们今天的生活就会大相径庭。因此,课堂应是怀疑与思辩的地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怀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希望,才有个性,才有进步。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会问学生:“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他们大胆怀疑,向教材、教师挑战。在学习《西湖》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一群群白鸥飞掠过湖面”这一句中,去掉“飞”字更恰当,读起来也更顺口。因为白鸥掠过湖面,肯定要飞的,何必再重复这个“飞”字?我接受了他的看法,表扬了他的钻研、质疑精神。

二、把思考带进课堂

新课程使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盛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应点燃的火种。教师应该点火,而不是灌水。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分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要说出自己的看法,亮出自己的态度。要让学生敢想,敢说,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倾听不同的声音。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学生可以自由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最后的葬礼》时,我引发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巴西总统,你会在葬礼上发表怎样的悼词?假如你是那条瀑布,你会对人们说什么?联系到我国的滇池,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有感而发,争抢着回答,惋惜伤痛之情溢于言表。

三、把发现带进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潜心体会。去发现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最受触动的地方。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才是“超级震撼”的。然后师生、生生、文本之间才有可能进行对话,交流。对话的前提是师生双方必须都有“底气”,要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有自己的发现。教师不能再握着底牌,拼命地把学生往自己的预设上去引导,不容学生有“异想天开”。而应该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一起研究,一起感悟,一起感动。因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和教师的知识水平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情感体验不同,审美经验和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只能怀着一颗童心,从孩子的角度重新理解课文。所以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或者“奇思怪想”,允许“百花齐放,各抒己见”。

如我在教学《恐龙》时,出示思考题:你最喜欢那种恐龙?请自己读课文第二、三节,然后说出它的样子。学生纷纷介绍自己喜欢的恐龙。突然有一个学生大声嚷道:“老师,错了,鱼龙和翼龙不是恐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反驳他,有的赞成他。我叫他说说他的理由,他说:“书上说,鱼龙和翼龙只是恐龙的亲戚,如果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话,咋不直接介绍是恐龙却介绍说是恐龙的亲戚呢?可见鱼龙和翼龙同恐龙是有区别的,而有的同学也把它们当恐龙介绍了,所以我认为他们错了。”没等我说话,学生们就议论纷纷,反对他的说:“是恐龙的亲戚,就不是恐龙了,那我们每个人的亲戚难道就不是人了吗?”一时间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争论双方约定各自去查阅资料寻找正确答案,把我这个老师都给晾在了一边。而我却用欣赏的目光看着他们争辩,至于问题本身的答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我最想要的答案。

四、把探究带进课堂

学生都具有探究的天性。他们常常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乐此不疲地去探究未知的问题。这种兴趣、渴望,正是最宝贵的学习动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成为一名探究者。教师则以帮助者、合作者、参与者的面貌出现,给他们出谋划策,指导方法。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求知的乐趣。如语文课学了《鸟语》、《燕子》,科学课学了《鸟》,思品课学了《和鸟儿交朋友》之后,我就让学生把他们结合起来,并根据环境保护的内容,开展一个综合探究活动。学生们兴味盎然,他们分成小组,拟订课题,选举组长,分配任务。有的去图书室借书,有的去上网找资料,有的去林地里调查鸟的种类,有的则调查鸟的生存现状。通过调查、分析,他们很吃惊,告诉我说:现在在城市的早晨几乎听不到鸟叫了,农村林地里鸟的种类也很少,他们真切地为我们的生存环境感到担忧。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并形成超文本的信息量,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过程中享受,是教师的本职。

五、把时尚带进课堂。

新课程提倡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所以,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梦想与激情。让学生在诗歌中沉醉,在散文里漫游,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在课堂上,我经常结合课文,拓展内容,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学的窗口,熏陶、感染他们。如在学了《荷花》后,我会给学生读冰心的《红莲》,给他们读杨万里和席慕容的诗。因为课本是一个例子,我必须把它引申,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里了解文学时尚。有时候我会让课堂流淌着音乐,如《白鹭》配上抒情的古筝,《生命的壮歌》配上雄浑的钢琴曲;有时会就国际国内大事如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危机、钓鱼岛争端等事件叫学生讨论,写随感日记。让他们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前途,理解战争与和平,体会生命的脆弱。让他们学会既要善待他人、善待生命;更要清楚地知道,只有有了强大的祖国,才有幸福的人民。

六、把生活带进课堂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把从文本的感悟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静态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心中跳荡起来,变成动态的画,变成充满活力的生命画卷。如教学《燕子》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展示了春天的美景,把学生引入到他们生活中的春天,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在作文课,描写你最敬佩的人时,我引导学生用相机、摄像机拍下正在备课的教师、值勤的交警、扫垃圾的清洁工、盖房子的工人、田野里劳动的人们,再现了他们辛勤的画面,使学生受到感染,心中激情勃发,化作文字流淌。

“人才不是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在一种文化氛围里熏陶出来的。”这句话,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深思。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对课堂需要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时时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树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意识,把怀疑、思考、发现、探究、时尚、生活带进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成为学生享受学习快乐的乐园,成为心灵放飞的天空,真正使他们在课堂上凸显个性,张扬本真,自主创新,从而获得成功。

猜你喜欢

恐龙新课程文本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