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地理学习习惯研究

2016-04-19刘湘林

关键词:中学生习惯教师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地理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教学设备、手段都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为何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便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本文在总结学习习惯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培养良好地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探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以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地理 中学生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76-01

一、学习习惯概念及特点

1、学习习惯的概念

研究中学生的学习习惯,首先应该弄清楚学习习惯的具体所指。关于学习习惯的概念,有两个层面的理解。

一是从学习理论上将学习的过程理解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即学习习惯说(habit theory of learning)。学习习惯说是行为主义者J.B.华生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1]。在这一层面上,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接,习惯的形成就在适应这一系列刺激——反应联接中产生。

二是将学习习惯理解为学习的习惯(habit of learning),即学生所形成的关于学习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也就是学生在一定社会活动中(通常是学习活动中)所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1]。

本文所研究的地理学习习惯的概念主要是第二种,一般是指个体在地理学习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养成的关于学习的稳定行为方式。主要是针对学习者个人的学习习惯探讨。

2、学习习惯的特点

学习习惯作为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一种,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分析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其特点探知一二。

(1)后天习得性

学习习惯是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它虽然必须依靠先天的物质基础,但从根本上而言,它仍然是后天习得的产物。通过在学习活动中的一次次练习,学习行为方式得到强化,最终形成学习习惯。

(2)不自觉性

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自然而然的作用于个体的学习活动,通常情况下学习习惯都是下意识的,不需要人为刻意。在学习心理学意义上,学习习惯是一组条件反射系统,只要给予适当的刺激条件,反应就会自然发生。

(3)稳定性

学习习惯的稳定性与它的形成过程密不可分。它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一次或多次刺激反射而形成的行为方式,久而久之,形成定势。如果得不到满足或强行破坏,个体就会出现不适感或其他不愉快的体验。

二、培养学生良好地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普通中学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有待提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较少,而不良学习习惯较多。部分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忽视了学生良好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更加注重从其他方面促进学生地理学习。

学生学习习惯具有后天习得性、稳定性、不自觉性的特点。根据其后天习得性特点,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形成的,这就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因其稳定性和不自觉性,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自然而然的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良学习习惯常常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长此以往,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认识培养良好地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从分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来入手。

(1)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注重地理图表的学习、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将生活实际与地理问题相联系等行为都属与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它们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学习心理学认为,所谓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2]。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不断强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3]。它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大部分学习策略原本就是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的一部分,比如笔记策略。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理智和情感的发展。杜威认为:“习惯的原则包括态度的形成,感情的和理智的态度;它包括应付和反应我们生活当中遇到的全部情况的基本的感受能力和方法[4]。”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既有无意识的形成也有有意识的训练习得,后者体现了其理智倾向——人对环境的主动适应,对学习方式的理智选择。杜威认为,情感倾向是习惯养成的必要品质,习惯的养成同时也改变着人的情感倾向[5]。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不仅包括好习惯的确立还包括坏习惯的摈弃,好习惯给学生带来地理学习的高效体验,摈弃坏习惯,学生则不可避免的产生不适和抵制情绪,克服这种不适与缓和抵制情绪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地理学科在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探索自然等环境观以及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等情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地理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学校、学生三方配合。

家长主要起引导、监督作用,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向良好的学习习惯方向发展,同时联系老师,监督学生的课前课后学习;学生自身要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愿并为之努力,虚心接受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地理教师是培养学生良好地理学习习惯的关键,作为地理学科的专业人员,地理教师能够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的重视,形成“人地相关”、“空间位置”等地理思维和观点,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问题,这是地理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其次,地理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地理学习,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很多地理学习的不良习惯都是由于学生缺乏地理学习兴趣,态度不端造成;最后,地理教师应该从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个角度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申仁洪.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 [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3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8.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30.

[4]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0-261

[5]王明建.杜威习惯论及其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25

作者简介:

刘湘林(1991—),女,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

中学生习惯教师
最美教师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