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敢疑乐问挑战自我

2016-04-19林于玉

关键词:教师应创设课文

林于玉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学生提出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表现在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敢疑乐问,挑战自我是迫在眉睫之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开端。

一、创设情景,提供疑问的舞台

敢疑乐问是在学生迷恋,执着,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萌发出来的,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学生们的学习总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伤害,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在学习上并不善于表达,更害怕自己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毫无意义引来嘲笑。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的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笑容,平易近人的态度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交流。

1.敢问,对自己提出挑战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的关键是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记得我刚接一个新班级时,第一次讲解新课《小黄鸡的故事》。我让同学们初读课文,找出自己难理解或不理解的地方,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我在巡视中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们只是认真看书却很少动笔,更不用说作任何记号了。几分钟之后,我说:“现在我们来反馈初读课文情况,谁来把刚才找出的难理解或不理解的地方说出来”。班级里鸦雀无声,大家都用茫然的目光望着我,没有人举手。我不禁想,也许学生们还没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于是,我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有就提出来,教师喜欢勇敢的学生”。我用充满期待的目光望着大家,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仍然不敢举手。这时,一个小男孩非常小心地举起了小手,我马上请他发言。“老师‘切碎什么意思?”他轻声地问。“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孩子,能够自己提出疑问,了不起,大家给他掌声鼓励。”我把他大大表扬了一番,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目光。我心里窃喜,榜样的作用有效了,坚冰打破了,“老师,‘凑到什么意思”,又一个同学起来提问了,我又鼓励了一番,“老师……”,“老师……”,同学们踊跃发言。

2.善问,发表独特见解

在学习中,让学生敢于质疑,还是第一步;关键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提出的问题良莠不分,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并能对学生的独特见解给予适当表场,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一位学生向我提问:“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而我在他附近,怎么会没烧着呢?”又如在教《太阳》一文,我让学生举出太阳对人类有益的例子,有位同学却提出太阳对人类有害,不是说得抹防晒露什么的,不然会得皮肤癌的吗?这些独特的见解,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给予全盘否定,而是应该表扬其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自己独特见解,从而为学生的标新立异创设了宽松的环境。

3.乐问,勇于展现自我

学生从敢问,善问,到养成提问的习惯(乐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的心理逐渐形成,变“要我问”为“我要问”。如在教二年级学生口语训练《压岁钱怎么用》时,一位学生说:“除夕之夜,爸爸,妈妈给我两百元压岁钱,我把有的钱拿来交学费,有的钱买学习用品,还有的钱攒起来”。语音刚落,班长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想向他提个问题,他只有两百元钱,这学期光交学费就用了两百多元,他哪里还有钱攒起来和买东西?”我立即表扬了他认真倾听和乐于发问的精神。那位同学也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今后要实事求是。长期以往,学生会随时留心周围的一切,自觉去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因地制宜,指导疑问方法

爱恩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自学质疑法教学新课,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学习课文,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活动,通过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成绩。教师应以创造者的姿态,进行发现或探索学习,积极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问难。例如,在教学《趵突泉》时,有位学生在自学中对“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时,提出质疑:“济南有三大名胜,为什么没有趵突泉就失去它一半的妩媚呢?应该是三分之一呀!”。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们充分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讨论,明确了趵突泉在济南这个泉城中的地位。因此,在不同的教学中,教师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三、内外延伸,提供疑问的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内的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也是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更加强烈了,于是也就更加好问了。如教学《太阳》,当学到太阳的三大特点:远,大,热后,让学生课外自己去查阅资料。第二节课,同学们竞相发言,把从《十万个为什么》或从网上,报刊杂志中看到的有关资料给同学们做了生动,有趣的介绍。学生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也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

总之,要想真正做好课堂教学中“疑问”这一环节,教师应把教学活动变成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创设和谐的气氛,做到学生敢疑乐问,让他们敢说“不”,让他们有独特的见解,让他们标新立异,勇于挑战自我。

参考文献:

[1]庞海玉;浅谈小学课堂教学中“问”的艺术[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年04期

[2]张俊;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发问中起航[J];学周刊;2011年28期

[3]李泽云;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5年04期

猜你喜欢

教师应创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