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3月不加息之“天机”
2016-04-19巩胜利
巩胜利
近期美联储对货币政策的态度表面鹰派实际暧昧,导致变化性太大
三月上旬,全球市场从大宗商品市场、到全球货币市场都经历了最近几年来少有的回暖之势,但全球经济依然摆脱不了基本秃势。而对全球唯一保持升值的美元来讲,又到临近美联储利率决议的日子。此次占全球货币市场份额超过61%以上美元、美联储将会怎样出牌,会给予怎样的货币政策,宽松还是收紧,亦或按兵不动?因近期美联储对货币政策的态度表面鹰派实际暧昧,导致变化性太大。
2015年11月,美元第一次加息之后,美联储官员预计2016年或升息四次,现在预计仅升息两次。照这样下去,到6月份,耶伦(Janet Yellen)领导的美联储或宣布今年剩余的时间均维持利率不变。到9月的时候,如果金融市场足够动荡,美联储官员可能宣布新一轮量化宽松举措,即第四轮量化宽松“QE4”。
这就是说,全球经济依然面临着重大危机重启。
(1)3月17日美联储决定不加息
美联储决定:维持利率不变。3月17日,为期两天的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结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区间在0.25%至0.5%不变,符合市场预期。全球市场将焦点转向半小时以后的耶伦(Janet Yellen)新闻发布会,投资者更为关注会议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判断的措辞,其对经济形势的解读将影响市场对该央行下一步行动的预期。美联储于去年12月17日进行了将近10年来的首次升息0.25%,但今年年初以来中国和欧洲经济成长放缓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促使美联储决策者在此之后未再进一步加息。
美国经济形势转好。近期一系列美国数据转强,包括2月就业增长好于预期,已经缓和了过去几周的忧虑,让人不再那么担心海外的不利因素及其在美国国内引起的金融环境趋紧,有可能让经济复苏脱轨。刚刚公布的美国2月核心CPI同比增长2.3%,创2008年10月以来最大涨幅,进一步显示通胀正在逐渐接近美联储的目标;2月份新房开工增幅超过预期,单户型住宅开工数创逾八年最高,暗示地产商对住宅需求的持续信心。
美国银行经济学家Emanuella Enenajor在报告公布前表示:“有迹象显示,通胀压力开始积聚。我们需要看到涨势持续。通胀前景正在改善,一年或者两年内,我们会看到通胀达到美联储的目标。”
市场预料美联储会暗示最糟的时期已经过去加息逐渐临近。美联储主席耶伦将向外界清楚地表明他们对于利率前景的立场究竟为何。
经济学家和策略师们认为,美联储可能会针对美国经济、劳动力市场发出某种程度的鹰派信号,但在利率上维持“等等看”的模式;部分分析人士预计美联储会乐观评价美国经济,美元货币点阵图中值降至2016年总计加息三次,而去年12月则预计加息四次。更有学者一针见血指出:今年不加息,明年将再爆新危机。
(2)金融海啸十年“后遗症”
全球第一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伯南克时代,美联储制定了货币政策的三大目标:经济增长、就业目标、通胀数值。但耶伦扔掉了“经济增长目标”,却紧盯就业和通胀。去掉经济增长目标可以理解,因为美联储在上世纪70年已经放弃了这个目标,而货币政策逐步转向单一盯住通胀,而耶伦上任后,过去数年的大规模QE已经使美国经济增长率由负转正,甚至有回归正常的迹象,那美联储放弃经济增长目标当然合乎情理。
但根源问题是,为什么美联储还一直盯住就业目标呢?按照当年的约定,美联储在失业率高于6.5%时美国不会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而失业率低于6.5%之后,美联储确实也退出了QE,现在美国失业率已经从2014年年底的5.6%降到2015年年底的5%、一个正常的水平,为什么美联储还要对其紧盯不放?
这恰恰是美联储在考虑国际经济形势之后的重要改变。而今,全球经济变化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一个是全球各国的金融海啸后宽松货币政策、连续近十年;另一个是日元、美元、欧元等占全球货币总量超过总量95%以上的货币都是负利率和全球货物贸易运输的大幅减少、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暴跌,这意味着“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核变,而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业资本争夺白热化,货币宽松更加尖端,还面临着未来各国政府:一轮又一轮的货币宽松、泛滥成灾。目前,各国极端“零利率”,又极力压低了国际大宗商品趋势性向下——全球能源和工业原材料价格下行,美国经济主导的指向就是:激励实业投资,并以此增加就业机会。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此时此刻,欧洲的失业率超过了10%,而美国自身的就业状况实际也没有统计数据表达的那么好,因为大量放弃领取救济金的失业人口并未被统计到失业率数据当中。笔者认为,就业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实体经济的处境,而美联储紧盯就业数据,实际是更加关注美国“再工业化”进程的体现,也是更加关注全球实业资本竞争状况的体现。
所以,2015年12月17日美元加息后,不要简单地理解、看待占全球货币份额61%美元、美联储的加息,而在全球大环境下应当更多地看到,保持已被严重扩大的全球性资产增加、负债表不变的前提下,0.25到0.5%的利率目标区间,实际已经是美元非常宽松的状态了。而且,美联储的新动态、动作,稳定了全球金融机构流动性的长期性,使美国货币政策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持续获得了宽松、释放力量。囿致,那些一看到美国加息就说“美国货币紧缩”,对全球每一天流动、支付、交易超过4.6万亿美元的美元这种货币、第一大货币能产生多大的力量?
近10年来,美元于2015年12月17日第一次加息0.25%,而后是美联储2016年度的第二次会议,上一次是1月28日凌晨,学界做出了美联储按兵不动的判断,其结果也符合预期;而此次,三月档期已过,对美联储议息会议又是一次挑战性分析,当前局势十分胶着,判断难度也很大,但终究万变不离其宗,美联储最终选择方向也有一二三之别。
(3)美联储加息意图和节奏
美元加息的“目的”是干什么?其实,每一次美联储的动作背后都隐藏着大量远虑和思及意图,在2015年12月份最后一次利率决议上宣布加息,蕴含的含义更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层含义,就是通过加息,来达到占全球货币超过61%货币之源来引导全球流动性兑换美元并流入美国本土。
美元加息,从金融货币的理论上来讲,是一种常规“紧缩措施”。很简单,加息的最主要作用之一就是紧缩货币、收回以前放出去的货币,尤其是对美国国内而言,美国自2007年7月开始的“次级贷危机”过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放出大量贷款、三次QE有10万亿美元的巨量美元,且全部都是低利率、几欲“零利率”成本,这是美元第一次实施的一种强行增加流动性举措,对恢复美国及全球金融海啸起到了“定海神针”的巨大作用和帮助。但随着美联储决定加息,此前放出的大量贷款就会产生大量利息,增加贷款负担,导致投资热度降低流动性下降,这对美国经济来说并非有利,加息负作用太过于明显,弊大于利,美元就必须收回这些每一天流通于全球、在全球4.6万亿美元之多的货币。
这就是美联储为什么要毅然加息的目的。美联储意图通过加息,达到引导全球、输出流动性兑换美元并流入美国之目的。美元加息,持有美元的收益就会膨胀变大,加之美元处于每每逐步升值状态,可以引导更多全球流动性兑换美元流入美国、拥有美元资产、掌握现货美元,这是个近乎完美的计划,但仍然还有缺陷——必须当国际流动性大于国内收紧流动性时,美国经济才会步入“第二轮复苏”,美国GDP才会出现新增长;但如果全球各国流动性小于国内收紧流动性时,加息所带来的效果就会呈现负面,美国经济反而会萎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2016年的局势是:全球大宗商品依然处在波折时期,黄金、石油及其商品不可能扭头向好,也没有能力一举翻过2015年秃势。
(4)全球货币宽松是大势所趋,流动性泛滥
自2016年以来,全球进入到一种超宽松货币模式(除美国外)。中国自2014年11月就不断降息和降准进入“降息期”通道,而进入2015年后,进一步放宽房地产行业,同时降准0.5%,这等于向市场释放近7000亿人民币流动性,再加上此前释放的流动性,央行向国内市场注入的流动性至少也有几万亿元,毫无疑问这是全球一个巨大宽松,不过是否流入了国际市场还存在疑问,人民币进入SDR的国际货币流向还需要长期来行云流水,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公布可知:中国外汇储备由2014年10月份3.99万元美元,到2015年2月初耗到3.2万亿美元,囿此可给予一个判断,其中一个参考因素就是汇率市场,自中国进入2016年以来,人民币除1月头几天剧烈波动以外,后面几乎都处于逐步升值状态,尤其是春节过后,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大幅升值(盘面走跌),这会锁定大部分流动性不外泄,流向国际市场并不多,这是其一。
其二则是欧洲,上周欧央行利率决议,欧央行突然宣布进一步下调基准利率、存款利率和边际贷款利率,同时增加每月购买规模200亿欧元,欧元每月将释放800亿欧元一直到2017年4月份,并将购买对象进一步扩大到非银行企业债券,同时决定自2016年6月开始执行新一轮TLTRO再融资计划。三管齐下,是非常明显再次释放宽松动作,毫无疑问将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不过在欧央行宣布宽松货币政策后,欧元先跌后大涨并强势拉升,让许多人惊诧了一番,因为这样动作几乎是第一次见到,与之前完全不同,欧央行宽松之后欧元不跌反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实际这也是一种锁住流动性的方式,汇率不跌反涨,绝大部分流动性会锁定在欧元区内部,而流向国际则少之又少。
再看看全球其它货币市场,日元、澳元、加元、纽元等已经宽松或推出新宽松的国家货币,或多或少都处于升值状态,这些都能锁住其国内流动性,避免流向国际市场,因此可以断定,全球虽启动了宽松模式,但国际流动性仍然匮乏,国际资本市场稍作喘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却依然无法有根本性改观。
(5)美国国内情势无法支撑美元加息太快
从全球目光看美国2016年第一季度过二、当前美国经济状况。1、2月份,美国国内CPI看似不错,能对美联储加息给予支持,但人们的目光不能仅仅限于CPI这一个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经济视野,从更多经济数据来衡量美国经济是否能承受再度加息;首先是市场研究机构Markit公布的数据,其中显示美国2月Markit制造业PMI初值51,创2012年10月来最低,预期为52.5,1月为52.4,其中多个分项指数下滑。最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制造业PMI上一次这么低的时候,美联储推出了QE3;虽然目前美国不可能推出QE4,但数据不会骗人,美国经济实际在逐步依然在步入下滑,这是不争事实。
接着是市场研究机构Markit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2月Markit服务业PMI下滑至49.8,此为2013年10月美国政府停摆以来首次低于50,也是继2009年10月以来倒数第二差的服务业数据。
从以上两个数据可以判断,美国经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国内整体环境在还在缓慢恶化,这对奥巴马政府来说是巨大挑战,同时对于美联储而言也压力山大,想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进行加息,耶伦必须掂量掂量这个新方向。
美国1月消费信贷下滑至105.38(3月8日公布),远低于前值212.67(2月6日公布),创下2013年8月以来的最低值,显示美国家庭和商业对未来的金融状况信心下降;由于美国国内消费占GDP比很高,消费信贷又能反应美国国内消费状况,也就能侧面反应出美国经济状况,而此时美联储想进行加息过频,难度必然巨大,因为美联储必须承受由于加息所带来的经济快速衰退导致的风险。
目前全球大局就是这样,无论从全球当前的局势还是从美国国内情势,或是对全球具有1/3发动机的中国而言,特别是对管理着全球第一大货币市场61%份额的美元当局美联储而言,都不是最佳加息时间,虽然美联储一直都想通过加息来引导全球货币的流动性和方向,但由于现在全球外部经贸大环境、美国国内环境都比较恶劣,故可以判定美联储无法在3月实施进行加息,不过继续保持鹰派态度倒是完全有可能。囿此,美联储利率决议的看点其实并不是在利率决议内容上,而是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里的数据分析、现实美国的经济行动,或许耶伦会透露出更多有价值的指引信息,指引市场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