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不能同时作为中介指标的原因
2016-04-19涂德昭
◇涂德昭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不能同时作为中介指标的原因
◇涂德昭
摘要:为调整宏观经济的运行,中国采取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调整其运行状况,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不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执行会产生不同宏观经济效果,央行根据具体的经济形式实行相应的政策,其中,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远期中介指标,发挥着不同作用,研究发现,央行不能两者并行,否则会产生负面作用。
关键词:中介指标;货币供给量;利率
10.13999/j.cnki.scyj.2016.03.027
引言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央行通过实行一定的政策操作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属于远期中介指标,它们在调控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同作用,总的来说,在选择中介指标时,需考虑可计量性、可控性、可预测性。从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具体实践看,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目标,除考虑上述三个选择标准外,还要受到其他因素影响。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从信贷规模转向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远期中介指标,发挥着不同作用,研究发现,央行不能两者并行,下面将通过理论研究和模型设定研究。
一、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分析
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目的在于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投资、消费和对外经济活动等指标是央行需考虑的因素,央行对此只能间接控制,即只通过金融领域作为中介来调节并控制经济。央行实行中介指标是为确定调控方向和幅度,防止调控不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间目标变量作为经济体系的变量,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中央银行企图通过将金融变量控制在目标值而完全实现最终目标的想法不现实。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与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在调控方向上可以一致。但“央行不能双管齐下”(谢仍明,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央行如果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可以把货币供应量定得高些,这相当于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反,如果把货币供应量定得低些,这相当于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应性和模型研究分析
1.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
理论上货币供应量变动会引起GDP变动。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具体实践可看出,货币供应量增长与GDP增长存在逆循环变动趋势,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变量应与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方向相反,即当社会总需求过高时,应减少货币供给量,社会总需求不足时,应增加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呈现同方向变动关系。在经济扩张阶段,货币供应量上升,反之,货币供应量下降。
分析2003~2013年间GDP和货币供给量数据(参考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通过excel建立模型,可得到方程:y=2.0367x-93645,R2=0.9879。再利用excel建散点图并添加趋势线,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判断其显著性水平,从而可评价货币供给量对GDP的作用。
货币供给量和GDP最终方程:
y=0.485035x+49367.1638 (27.0823)(4.307862)
括号里数值为t值。F=733.4510176,说明模型整体的线性关系显著,回归系数的符号与理论分析一致,P值很小,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检验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修正自由度值达0.986531098,模型可解释96.35%的经济增长量变化。
2.凯恩斯理论的经济意义
凯恩斯在1936年《通论》中提出著名的投资乘数论,即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近年来外汇比率不断上升,基础货币控制难度加大,但基础货币仍可被控制。是否选择货币供给作为政策变量不会影响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利率若被选作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央行需加大力度调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从货币乘数表现看,长期内有上升趋势,在经济周期上行阶段趋于扩大,下行阶段趋于缩小,年度内年末年初下降,二季度三季度上升。
3.货币与物价的相关性
长期看,广义的货币与物价相关性较强,但由于经济因素影响存在滞后期;而狭义的货币与国民经济及物价关系较密切。
三、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应性和模型分析
1.利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理论上利率变动也是经济增长率变动的重要原因。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体实践看,利率变动与GDP增长存在顺循环关系,利率调控应与社会总需求变动方向相同,即在社会总需求过高时提高利率,社会总需求不足时降低利率。它与经济增长呈负方向变动关系。在经济萧条阶段应提高利率,在经济扩张阶段应降低利率。利率水平在国民经济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利率过高会阻碍经济转型,同时阻碍资源的合理配置,也阻碍资本市场的有效发展。
分析中国2007年3月18日至2014年11月22日期间利率调整表(参考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可看出:2007年存款基准利率开始持续下调,主要由于当时人民币不断升值,已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以及其他经济活动造成不容忽视的冲击。提高贷款利率可防止经济增长过热。我国经济自2007年开始加速增长。通货膨胀严重,2008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影响中国各方面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热时,我国在此宏观经济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银行应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使货币供给减少,从而使投资、消费减少,最终造成总产出的减少,有利于避免加速的增长演变为经济过热。
2.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可行性
在选择中介指标时,应考虑指标的可控性、可测性等多方面。利率作为中介指标满足其要求。首先中央银行可调节市场利率,通过直接调节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利率,这说明利率满足可控性要求;其次,央行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市场利率的水平及结构,这说明它满足可测性要求;最后,货币当局能够通过调高或调低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最终调节总供求。
在不同经济背景下,应对利率做相应调整,在经济萧条阶段应提高利率,反之应降低利率。利率升高可抑制经济景气,利率下降可刺激经济景气。因此,中央银行可借助利率调控经济。当社会总需求过高时应相应的调高中央银行利率,这样市场利率也会随之提高,也可抑制经济过热现象;当社会总需求不足时央行应相应的调低利率,可达到刺激总需求的政策目标,也会促使经济复苏。
利率的调整对消费指数有着显著的影响。消费物价指数与利率调整走向大体一致,表明短期内银行间拆借利率具有顺周期波动的特点。当消费者价格指数上升时,经济增长迅速,消费、投资需求都很旺盛,这时利率相应就会随之上升;相反,当消费者价格指数下降时,经济萧条,投资和需求都不旺盛,这时利率相应就随之下降。
四、结论
通过分别分析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经济背景和各自的影响作用,并通过excel建立模型,可得出结论: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不可同时作为中介指标。如果同时实行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将不满足具体的经济形势和供求状况。其次,因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意外变动,货币需求量将会出现波动。反之,如果中央银行盯住利率目标将导致货币供给量波动。
参考文献:
[1]吕红娟.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张屹山,张代强.包含货币因素的利率规则及其在我国的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2013(12).
[3]王维安,徐滢.次贷危机中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应对、影响和效果[J].国际金融研究,2011(01).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