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转折期的中国慈善
2016-04-19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
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
定位转折期的中国慈善
王振耀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
传统慈善以私德为基础,现代慈善则以公德为基础。
发展现代慈善,必须实现从注重私德到注重公德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慈善事业正在进入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一点集中体现于今年3月全国人大即将通过的《慈善法》。因为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也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现代慈善建立系统规范的法律,更是为现代公共道德建立行为准则的基本法。在慈善事业十多年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这部法律的讨论和通过为标志,中国慈善事业正在进入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历史的发展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2005年,当中国政府开始确立支持慈善事业的基本政策的时候,人们看到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会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救灾过程中释放出如此巨大的社会慈善力量。这以后,民间与政府之间基本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政府的政策调整与社会慈善事业的善意回应不断高潮迭起,终于促成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起草慈善法机制的形成,并开始了全面开放的立法进程。
在慈善事业的发展进入重大历史转折期的关键时刻,如何定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对揭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依据其内在发展趋势的可能性,探索其最优化的发展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个定位,肯定乐善好施的内在品格
传统慈善以私德为基础,现代慈善则以公德为基础。发展现代慈善,必须实现从注重私德到注重公德的历史性转变。因为,用私德的建设办法不可能来建设公德,这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领域,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不同的视角。
比如,运用私德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的社会状况,就会得出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的结论,因为社会上往往会出现各种违反道德和法律的案例。而从公德的视角来观察,反而会认为中国当前的社会道德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的结论。
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
在从事现代
慈善事业的进程中
出现了各种差错
甚至十分荒唐的现象,
其症结何在呢?
其实,从根本上说,
主要的矛盾
是不会行善的问题。
政府不太会,
民间也不太会,
这就是当前一个
突出的大挑战。
汶川大地震救灾过程中包括乞丐在内的全国人民的爱心捐赠和几百万志愿者在灾区的奉献,曾经赢得全世界的尊重,这难道不是中国人民极高道德水准的突出标志吗?至于不良案例的发生,即使在文明水准很高的发达国家,不也是时有发生吗?所以,应该把发展现代慈善的心理基础建立在公德建设之上,决不能认为中国人的素质低,是劣等民族,没有善心,因而脱离中国社会的基本实际。唯有充分肯定我国人民本来所具有的深厚慈善基因,将发展现代慈善与开发我国社会内在价值结合起来,才能使慈善事业的发展深深植根于我国社会之中。这样的定位,相当重要!
2008年秋,为帮助汶川地震灾区困难群众安全过冬,安徽宿州供电公司员工捐赠新衣被、八成新棉衣、毛衣1300多件,同时捐款近4000元,及时发往汶川地震灾区。CNSphoto供图
第二个定位,肯定我们自身的价值
这并不是要充满妄自尊大的虚骄颟顸之气,而是要更为准确地意识到现代慈善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基本挑战。
那么,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在从事现代慈善事业的进程中出现了各种差错甚至十分荒唐的现象,其症结何在呢?其实,从根本上说,主要的矛盾是不会行善的问题,政府不太会,民间也不太会。过去,整个社会财富量极少,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就是官员以身作则,社会大众跟随。但在现代的条件下,大慈善家的志向是捐赠几十亿元、上百亿元,政府官员怎么可能在这方面以身作则呢?所以,整个社会普遍不熟悉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慈善,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较大挑战。
更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最为突出的挑战,就是在如何运用现代的手段来管理和开发各类慈善要素方面,出现了严重滞后现象。现代慈善是大额捐赠的活动,但我们的政策过去恰恰是对大额的股权与房产捐赠等征收高额的所得税,结果是大慈善家要不捐赠欠税甚至遭到罚款,要不就是在境外大额施捐,造成新的社会矛盾。
另一方面,现代慈善又是平民慈善,但我们的社区慈善不能普遍展开,志愿服务停留于非专业的层面,结果造成慈善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脱节现象,甚至有的人还理直气壮地认为在自己的村庄与社区捐赠不属于慈善的范围,而美国欧洲的慈善恰恰主要是在社区内部进行的,由此可见我们的差距有多么大。
还有,现代慈善尤其是以组织化为重要特征的,但恰恰是在社会组织的建设方面我们更为缺乏经验。社会组织专业化服务功能的发挥,对整个社会都还相当陌生。人们常常习惯性地从政治角度来审视社会组织的功能,即使社会组织自身要从事专业化的服务,也缺乏基本的技能性训练。比如,如何从事儿童的照料性服务;如何对老年人给予专业化的护理;如何进行心理抚慰以化解各类个案性的社会矛盾;社会服务的民间标准和行业组织如何建立……诸如此类,我们的探索只是刚刚开始,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个定位,探索应对挑战的有效战略
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解决社会普遍缺乏经验的基本战略,就是建立起一个快速学习的社会机制,从而促成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慈善体系的形成。
客观上,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大关以后,如何进行社会的全面提升是这个阶段发展的基本挑战。而在2015年中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并且沿海地区超过一万美元、第三产业的占比开始超过50%以后,在现实的发展格局中,我国社会特别需要力量型即巨大服务功能型的慈善。发达国家的慈善往往创造出5%左右的GDP,从事慈善工作的人员往往达到整个就业人口的10%左右,志愿服务的人数至少达到全体国民的20%以上,慈善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相当大的服务产业。我国的慈善事业也一定要向这样的巨大产业发展目标迈进。
未来五年即国家的“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慈善事业特别需要确立适宜的发展目标。即将通过的《慈善法》开始把慈善定义为“大慈善”,未来的慈善领域既包括扶贫济困,又包括文化、环境保护、医疗、教育和体育等项内容。慈善事业的这一全新格局,将使其开始与国际社会全面接轨,完全有可能成为较大的产业。我国慈善事业的捐赠款项应该从当前每年的千亿元水平向翻番甚至更多的目标迈进;而就业的人口,应该从目前的七百万达到三千万乃至五千万以上;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人员,无论如何也应该超过二亿以上。仅仅达到这些目标,慈善所创造的GDP就将超过上万亿元。
现代化的慈善事业
支撑体系的建立,
既需要政府的支持,
更需要社会的自觉行动,
甚至主要依赖于
社会的内在规范
而不是政府的包办代替。
恰恰在这个方面,
我们的社会自身建设机制
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要达到超过上万亿元GDP的慈善事业发展目标,既需要各项政策的系统调整,也需要建立起现代型的支撑体系。比较而言,政策的调整相对容易一些,包括股权捐赠的免税,都会随着《慈善法》的颁布与贯彻落实得到较为妥善地解决;而现代支化撑体系的全面建立则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为,一个产业的现代支撑体系,包括教育培训、信息服务、行业标准、技术开发、投资与收益、咨询与研究和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此外,这个体系的建立,既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会的自觉行动,甚至主要依赖于社会的内在规范而不是政府的包办代替。恰恰在这个方面,我们的社会自身建设机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许多时候,人们往往把社会的缺陷完全归因于政策问题。人们的一种误解往往就是相信只要政府的政策得到改进,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会得到完全解决。如果说,在传统农耕社会之中,这类观念有一定的依据,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已经不可能是万能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是两个常见的现象。现代慈善的要义,恰恰是社会能够直接感受到政府的不足与缺陷并且以智慧的办法来促成政策的改进。所以,建立现代型的快速学习机制,是要依据中国实际,创新社会自身的内在学习机制,使社会具有充满活力的内在学习基因,这对于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在现代的条件下,唯有不断系统地开发社会的各类需求,依托咨询活动使社会需求与慈善项目建立起密切联系,同时加强教育与培训机制,并鼓励多角度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慈善事业才有可能形成较为健全的内部快速学习机制。目前,我国的慈善界已经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学习机制,专业化的发展正在逐步加强。只要我们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当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注重建立更为有效的应对战略,相信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我国的慈善事业一定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从而适应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