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雅?鸿雁》之“鸿雁”意象流变

2016-04-19张栩刘茜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流变鸿雁意向

张栩 刘茜

摘 要:意象是主体情感与自然物象的契合体,意象的生命力与契合的程度有关。“鸿雁”作为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鸿雁》一诗中,由于学者主体情感契合度的偏差使得人们对它产生了不同的解读,赋予其以不同的象征意义。概括前人的观点,《诗经·小雅·鸿雁》主旨主要有“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说”、“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说”等等。在后世,“鸿雁”则发展出“羁旅情怀,游子思乡”、“传书、寄情”、“清高贤士”三种意象,且在文献作品中多有体现。

关键词:《诗经》;“鸿雁”;意向;流变

作者简介:张栩,嘉兴学院文法学院学生;刘茜,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2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诗经·小雅·鸿雁》

在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的解读中,“美宣王说”、“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说”、“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说”、“政府救济难民说”四种解读较具代表意义,而第二种观点对后世影响颇深。由于历代学者对该诗主旨的不同解读,“鸿雁”作为文学意象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羁旅情怀,游子思乡”、“传书、寄情”、“清高贤士”成为“鸿雁”意象的主流内涵。本文拟从《诗经·小雅·鸿雁》一诗入手,结合历代学者对该诗主旨的不同解读,分析“鸿雁”三种不同意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体现。

随着“流民以鸿雁哀鸣说”主旨的出现,“鸿雁”成为“羁旅情怀,游子思乡”的象征,此意象的形成初始与《诗序》有关。《诗序》云:“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1]全诗总计三章,每章均以“鸿雁”比兴,用鸿雁的飞翔、落地、哀鸣来表现“万民离散,不安其居”。朱熹在《诗集传》指出:“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朱子认为此诗乃流民所做借以自喻,抒发颠沛流离的悲愤。“流民颠沛流离四处漂泊无家可归”成为这首诗的主旨。

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流离失所便开始寻找心灵寄托,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用南来北往的大雁承载自己心中无法言说的愁绪。沈约在《宋书·志序》:“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2]北方战乱,人民南迁,却莫不怀念故土。自此,鸿雁“羁旅情怀,游子思乡”的意象被广泛使用。

鸿雁具有超越空间的能力,流民游子征夫戍卒却不能,雁遂成为古人寄托桑梓之怀的空中使者,诗人往往借大雁之南北往迁,喻客居他乡之愁思。隋人薛道衡在《人日思归》中写:“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用花开、雁归作为时间点对比自己思家仍未归,将思归、思乡、思亲的情思集为一体,托“归雁“这个意象巧妙地传达出来。唐代高适在《送蔡十二之海上》:“尚有南飞雁,知君不忍看。”睹物伤心,鸿雁都可以回家,人却有家难归。《月夜忆舍弟》里杜甫写道:“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用一片凄凉景象感悟伤怀,鸿雁嘶鸣的一声,格外引发诗人思念亲人、家乡之情。宋代欧阳修在《戏答元珍》中写:“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雁已北归,但诗人却报国无门、有家难回。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跃然纸上,诗人看似洒脱心中却充满愁绪。《千秋岁引》里王安石感叹:“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这两句“画中诗”生动地为读者展现出一副岑寂冷隽的秋景图,羁身异乡的游子心中抑郁,燕子东归大雁南飞,自己久客异乡无法返家,通过对比羁旅孤单的形象入木三分。把雁和人巧妙地融为一体,咏雁就是咏人,雁孤独就是人孤单, 用失群孤雁及其困苦来比喻自己国破家亡后,南北奔走,羁旅漂泊,困苦、凄凉、孤单的悲惨生活。 雁与特定处境、心境的人,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同构异质的对应关系。[3]

《小雅》里鸿雁成为流民“自哀”的情感寄托。此后,屈原则在《楚辞》中多次提及“雁”,并且运用比兴手法,赋予“鸿雁”这个意象以别样的象征意义。他在《思美人》中写道“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洪兴祖注曰:“思附鸿雁,达中情也。”可以看出,屈原笔下的鸿雁已经具备了“传情”的功能。到了汉代,《汉书》里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季帛书……”自此,鸿雁作为书信使者、感情传递者的形象频频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晏几道在《思远人》中写:“红叶黄花秋意浓,千里念客行。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悠悠白云云卷云舒,直到飞云飘尽,带信的大雁确仍未见踪影。那么,诗人要如何才能把信传递给想念的那个人?诗人借传信的大雁久盼不至,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企盼之苦。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这是一群鸿雁掠过长空,诗人便想让北归的鸿雁把自己的问候和关切捎回,带给家里人。

“雁足传书”作为记载成为一种意象,文人墨客纷纷效仿。且鸿雁既能为苏武传书,骚客们便纷纷托付情谊的信笺,让鸿雁承担起情感传递的功能。《一剪梅》中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乃是脍炙人口的佳句,李清照独守空闺,想念自己的丈夫。“云中谁寄锦书来”是她的幻想,因为此时鸿雁已回,应该带回丈夫寄给她的书信了。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来,鸿雁已回丈夫未归,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想念和爱。黄庭坚在《寄黄畿复》中写:“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诗人无法和朋友相见便想让鸿雁帮自己传书寄信,然而彼此之间的距离连鸿雁都无法跨越,抒发出诗人对友人的殷殷之情。鸿雁飞临之际,即是亲友书信到达之时。在交通、通讯落户的古代,这于收信者而言乃是无比的乐事。南来北往的鸿雁便充当信使,编织着一个个家园之梦,为远戍征人、天涯荡子、闺中思妇传递刻骨的思念。[4]

《小雅》里流民以“鸿雁”自喻,屈原仿之比兴手法便在《楚辞》中以“鸿雁”自喻。但屈原笔下的“鸿雁”已与前意不同,他的“鸿雁”是以困顿不得志之鸟出现,借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大志难抒的悲愤之情。王逸于《楚辞章句第十》写道:“鹃鸡鸿鹤,群聚候时。鹤知夜半,鸦鸡晨鸣,各知其职也。杂以骛鸽之属,鸣声啾啾,各有节度也。”[5]在此诗中,诗人以凤凰、鸿雁之类的良禽喻贤臣,从此,“鸿雁”便成为“清高贤士”的象征,文人墨客争相引用。

贾谊继承了屈原的传统,用“鸿雁”自比来表现乱世之中恶人结党营私陷害贤者,而贤者在被迫害下郁郁不得志、空怀才能与抱负却无法施展的糟糕处境。在《惜誓》中他写“鸿鹄后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制之。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夫鸿鹄神龙犹如此兮,况贤者之逢乱世哉。”

继屈原、贾谊之后,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知识分子。有一身才华却总是被排挤,有政治远见却总是被忽视,有雄心壮志却总是被不断打压。但他们宁愿如此也不愿向小人低头,死守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清高与节气。在他们心中,“鸿雁”就是他们最佳的代言人。他们向往鸿雁那种翔于高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孤傲高洁的本性。再进一步,他们渴望像鸿雁一样能够来去自如,不被杂物羁绊。

阮籍尤其喜欢以“鸿雁”入诗,他在《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写道“孤鸿号外野,翔鸟呜北林。”又在《咏怀之九》中写:““鸣雁飞南征,韪鹅发哀音。”这两句诗都表达出诗人所处乱世之中的黑暗环境,但他又不愿被恶势力同化。而后,杜甫在《孤雁》写:“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杜甫笔下的这只“孤雁”在战乱过后想念亲人想念家乡,虽命薄但它也要飞翔在重云之中。那些野鸭不懂它的执着与追求,它也不屑于与之为伍。《卜算子》中苏轼也写道:“谁见高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诗人借“鸿雁”自比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就算孤身一人,他也绝不会向异党低头,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宁肯宿于沙洲耐寂寞,受寒冷,却“拣尽寒枝不肯栖”,是一种孤独,清高孤傲,更是一种不屈服,是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在这些句子中明显融入了正直士大夫们深刻的人生体验,寄托着他们卓然不群的精神情怀,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可贵的人格精神,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6]

在看透现实黑暗,发现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整个大环境堕落的趋势后,文人们便开始寻找独善其身的途径与方法-----隐逸。朱敦儒在《事近·渔父词》中写:“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词人用洗练的笔触勾画了一幅清雅的图画,渔父垂钓江边,鸿雁飞过空留余影,意境清妙,“缥缈孤鸿影”是隐逸高人的写照。纳兰容若也写道:“浮名总如水。拼尊前杯酒,一生长醉。残阳影里,问归鸿、归来也未。”这里的“归鸿”表现出诗人厌倦官场黑暗,想回归自由与平淡的心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古典文学中的“鸿雁”意象实以《诗经》为滥觞,其在后世文学中逐渐发展出“寄书、传情”、“清高贤士”等象征意义。“鸿雁”经过作者的主体情感表达,再经研究者的解读,赋予了本来为外在之物的“鸿雁”以丰富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感染力。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读者,给后人带了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汉)毛亨撰,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0页.

[2](宋)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5页.

[3] 高琳,古雁吐忧 文人孤鸣———浅谈雁意象与唐代文人的怀乡心态[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2).

[4]刘汉光,鸿雁意象的文化意蕴[J],中文字学之道,2000(4).

[5](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楚辞章句补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230页.

[6]史言喜,论古诗词中的“鸿雁”意象[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流变鸿雁意向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鸿雁飞
雄鸡和鸿雁
雄鸡和鸿雁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中国就业版图“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