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鲁迅作品《孤独者》的分析

2016-04-19胡丛欢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矛盾

摘 要:《孤独者》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表面上是魏连殳,实际上是魏连殳和申飞——也就是“我”的集合体,有人说这个集合体便是鲁迅本人,并且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个说法。但在我看来,这个集合体固然有鲁迅本人的影子,却更可以看作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一部分缩影。而仔细想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将会或已经走上了魏连殳的道路,只不过这过程与结果并不似魏连殳那般显眼而已。

关键词:《孤独者》;魏连殳;矛盾

作者简介;胡丛欢(1989.8-),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北京语言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2

纵观魏连殳悲剧的形成,总的来说是围绕着魏连殳的一系列矛盾引发的他的崩溃,而这崩溃则把魏连殳变成了一个绝望的复仇者。那么接下来,我来进行作品中的矛盾分析。

一、矛盾与矛盾内在的联系

(一)内在矛盾

从开篇,作者就交代了主人公身上一系列的矛盾之处,给读者一个非常别扭的形象:

那时我在S城,就时时听到人们提起他的名字,都说他很有些古怪: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堂去做历史教员;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此外还有许多零碎的话柄;总之,在S城里也算是一个给人当作谈助的人。

这些看似矛盾至极的特性看起来十分别扭且毫无道理,但实际有着内在的逻辑的联系:

第一,所学的为动物学却去做了历史教员。这是典型的跨专业就业,一般来说,这样就业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本专业不好就业、本就不喜欢本来专业等等。但联系动物学特性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可以看到,魏连殳的就业结果有着内外双重因素。外在因素是,在当时的中国动物学并不是一门热门的学科,就业的形势应该不是太好;而内在因素在于,动物学所研究的是动物,而动物有着很多和人类相似却简单得多的行为,简单的生养、简单的反哺以及简单的合作互助,而人类尤其是近现代中国人的这些行为却带着极其复杂的杂质,这应该会让一个饱学之士扼腕叹息。那么这种复杂的杂质形成的过程,便是中国的历史,要纠正中国人的国民性就要从根本的历史着手,这应该就是魏连殳的想法。

那么为什么要去中学做教员呢?这从后文中魏连殳对于孩子的看法中能够看出一二:“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这句对申飞的辩解可以看出他对于孩子的期望,大人已经被这个社会所污染,而“天真”的孩子则还有救。而这一句 “不。大人的坏脾气,在孩子们是没有的。后来的坏,如你平日所攻击的坏,那是环境教坏的。原来却并不坏,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则更可以看出,魏连殳的择业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拯救他心中的“中国”。到最后我们会悲哀地发现,就是这一片对“中国”的热忱酿成了他最后的悲剧。

第二,他对人总是爱理不理,却总爱管别人的闲事。这看起来是完全矛盾的事情,但结合后面的情节就会发现,除去他本身比较孤僻的性格外,他真正爱理不理的“人”和爱管其闲事的“别人”,完全是两种人。

首先是他爱理不理的人,我们或者可以称其为“俗人”,这部分人就是魏连殳认为没有了希望的“大人”,如家乡的“族长,近房,他的祖母的母家的亲丁,闲人”基本都属这一类,他对于这些人的冷淡态度与他对孩子们热情的态度完全是天壤之别。

那么他爱管其闲事的“别人”则分为两类。一类是孩子,表现在哪怕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房东的孩子“三良”,也在其生病时“竟急得他脸上的黑气愈见其黑了”,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他认为这些孩子是中国可以变好的未来的希望。而另一类,是和他比较有共同话题的知识分子,包括那些“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余者”的人,这些人虽是大人,但至少已经比“俗人”之流要明白一些,算是中国现时的一点希望,虽然后面的我们会发现这希望,很不幸的只是他自以为的而已。他对于这两类人“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应该说他看得比生命还宝贵的并不是这两类人,而是中国的“希望”。

第三,他常说家庭应该破坏,而对祖母却是很好,这似乎又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表面上看,如果说认为家庭应该破坏,是一种过于激进的进步想法;那么每一次发薪都要寄给祖母(而且并不是自己的亲祖母),就应该是旧社会的一些残余。而实际上,如果联系上面他动物学的专业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的态度,就可以推断出,他向往的是简单纯粹的家庭关系,那么他真正想破坏的,其实是被封建礼俗充斥的旧式封建家庭。所以,他给自己并非亲生的祖母寄钱,所凭的并非是礼,而是情。而他对于礼俗的反对和对于情的重视同样在他祖母的葬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的这些矛盾,可以说是以“希望”为核心,就是魏连殳悲剧的心理基础。

(二)外在矛盾

激化魏连殳悲剧的外在矛盾的体现贯穿全文,表面上看,主要以魏连殳的经济来源断绝为主。如果说魏连殳的内在矛盾的核心是“希望”,那么外在矛盾的核心就是“绝望”。而这样的“绝望”不止魏连殳或是鲁迅,恐怕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

第一,强势的社会礼俗与个人反抗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从开篇的送殓就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潮。代表了社会礼俗的“族长,近房,他的祖母的母家的亲丁,闲人”们对魏连殳从开始的提防到后来的进攻,而魏连殳则从一开始的漠然到最后的爆发般的嚎哭,似乎就已经预示了他后来的命运。那么魏连殳的这次非正面的反抗是否可以算是成功了呢?我觉得没有,因为即使他没有完全按照老例执行祖母的送殓,甚至在最后进行了一次尖锐的反击,但是他依旧没能稍微改变周围哪怕是一个人的想法,“族长,近房,他的祖母的母家的亲丁,闲人”们依然认为自己代表着“正义”,他只是在这潭死水中冒了个泡泡而已。而另一方面,从鲁迅自身讲,他也是致力于反礼俗的,但是他本身和朱安的婚姻就是礼俗的牺牲品。对于此事,他同样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是维持和朱安名义上的婚姻并和许广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当礼俗以亲情为名折磨世人的时候,哪怕鲁迅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而鲁迅通过魏连殳表达出破坏家庭的欲望,只怕也是为此。

想想近几年的相亲大潮,不也是礼俗仍在今日肆虐的显现吗?婚姻本该是爱情的结晶,现实中却成了爱情的目的和两个家庭的利益交换,使本该追求幸福的男女不断在名声与利益中沉沦。另一方面对于离婚,谴责者也大有人在,认为离婚率的提升是因为当下的年轻人浮躁所致,可试问这些破裂的婚姻又有几对是因爱情结合?即使曾经相爱,当爱情被消磨殆尽之时依然维持婚姻的意义在哪里?在我看来,一样的无爱的婚姻前提下,当下的勇于离婚总比过去因顾忌名声而不敢离婚的要进步些。这样想想,当下的中国社会似乎也只比比八十年前进步少少,而礼俗仍在而且会在未来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束缚我们,这不得不让人感到绝望。

礼俗之所以难以撼动,是因为我们自身就是礼俗的执行者,我们逼迫着我们的亲人、朋友甚至是不认识的人,按照礼俗的规定做着毫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事情。我们利用着我们宝贵的亲情、友情以及舆论做着这肮脏的勾当而不自知,哪怕受害者家破人亡,我们也只会摆出一张无辜、正气的脸。这礼俗源于我们的历史,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五千年的文明带给我们的不只有财富也有渣滓,不只有动力也有包袱。近些年我们出于对文革“破四旧”的反思,矫枉过正,几乎凡是旧时流传下来的东西就是优良的传统,是该保护的;再加上,我们文化中的好与坏本就是盘根错节,难以区分。以至于凡是对所谓“传统”稍有挑战的便被视为数典忘祖,就会有大批的“卫道士”一拥而上欲除之而后快。然而,背着如此沉重的包袱我们要如何前进?一个民族的进步便是放弃传统的过程,只要秉持着我们文明的核心,总会有新的好的传统继续出现。但,即使是行此刮骨疗毒的手段,只怕很多代人也无法摆脱文明渣滓的毒害。

今日尚且如此,八十年前的魏连殳只能是更加的绝望。

第二,经济来源与个人理想的矛盾。前面说过,魏连殳的职业是为了拯救中国而选择,对他来说,钱并不是很重要的东西,他甚至是个“月光族”。但人要活着就是要用到钱的,当他失业之后应该无比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道理。

一方面,要实现他的远大理想,钱也许不是很重要的东西,但当完全没有了钱时,当他说出“我……我还得活几天……”也不可得之时,理想只怕也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

另一方面,钱不只是能买到生活的必须品,也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体现。这一点在访客、房东和孩子们对他的态度的前后变化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一开始,访客在座,房东虽不至于敬重但也没有多么轻慢,而孩子们对他的态度即使不热但也不冷。这些都只因为他有着一份还不错的工作,花钱也还算大手大脚。到得他失业,访客已然断绝,房东对他的态度已经发展到鄙视,而孩子们连他送的东西都不想要了,没有钱便如麻风病人般被人躲之不及。再等到他自暴自弃换来了高官厚禄,便又成了一番宾客盈门的景象,房东对他谄媚得如同巴狗,而孩子们必须向他磕头扮狗讨才能要到东西。这如幻梦般的情景,揭示了一个硬邦邦的道理,爱心换不来的尊重钱能买得到,这就是现实。我们再来看看申飞曾经对他的劝解:“那你可错误了。人们其实并不这样。你实在亲手造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了。你应该将世间看得光明些。”这心灵鸡汤式的劝慰是否非常眼熟?我们现在仍经常听到类似的劝慰吧,然而现实也依然是那个现实,八十年来甚至是千百年来都没有变过,这现实只怕比那心灵鸡汤要有说服力得多。这恐怕便是近年网络上“反鸡汤”段子出现的原因,开始愿意正视现实,这也算是我们的一个进步吧。

从表面看来,经济来源的断绝是魏连殳悲剧的主要外部诱因,但从根本上说,长年与礼俗、国民性斗争的绝望才是主要的。我们来看看他写给申飞的信中的这一段:

人生的变化多么迅速呵!这半年来,我几乎求乞了,实际,也可以算得已经求乞。然而我还有所为,我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但灭亡是不愿意的。你看,有一个愿意我活几天的,那力量就这么大。然而现在是没有了,连这一个也没有了。同时,我自己也觉得不配活下去;别人呢?也不配的。同时,我自己又觉得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好在愿意我好好地活下去的已经没有了,再没有谁痛心。使这样的人痛心,我是不愿意的。然而现在是没有了,连这一个也没有了。快活极了,舒服极了;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

当他还有信心奋斗之时,他“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而当他再也看不见希望后,便彻底的绝望并崩溃了。可见经济来源的断绝也并不是主因,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猜你喜欢

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如果和别人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反应?
这个圈有一种矛盾的气场
医患矛盾处理中的“七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