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阳光照进信息经济

2016-04-19李飞云

信息化建设 2016年2期
关键词:结构性体制供给

李飞云

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在短时间内,习近平主席连续两次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强调提高供给质量而非扩大供给数量,这被外界解读为“中央经济治理思路现重大转变”。分析人士认为,从过去强调需求侧改革转变到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将对改革思路做出新的调整,而这一调整,就像阳光照进信息经济,为信息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那么如何提升全效率,先来看在供给侧的三个元素:资本(K)、劳动(L)、还有索洛余值(A)之间的关系,其中索洛余值(A)是指当经济增长无法用资本和劳动贡献加以说明的“余值”则是由技术进步带来,因此若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资本和劳动投入值不变的情况下,需依靠创新。著名经济学专家吴敬琏先生认为,信息化正处于创新和提高效率的中心环节。

因此,代表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信息经济在此间将大有作为。

回顾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路径,通常在经济体的发展初期与“起飞”阶段中,强调“要素投入驱动”,即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的投入,体现为粗放发展,而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科技创新、制度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会更大,而且 更为关键。

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意味着政府要自我革命和自我转型,调整到与新经济相配套的模式,此举也将为信息经济发展披荆斩棘,扫清体制制度障碍。在信息化进程中,作为新经济的信息经济遭遇政策或体制壁垒等现象时有耳闻,如优步、滴滴打车等,还有时下正处大热门的大数据产业,被专家称为可对GDP增长带来2-4%的贡献率,而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政府部门各类公共数据,大多却仍然沉淀在各级政府各部门的机房中,并且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数据,不能互通互用,从而导致出现“信息孤岛”现象;部门利益,体制障碍和制度束缚等因素跃然而出。

习主席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跟信息化发展具有普惠制的特点不谋而合。如香港政府信息化进程中推行“一站通”平台,就是考虑从服务对象出发,按服务对象分门别类,平台上有政府为公众服务的600多种功能,既深受市民欢迎,同时因经统筹谋划,信息化成本相对较低。尽管目前我们的政务信息化已初具规模,但“从我出发,为我宣传,服务体制”现象普遍存在,而缺乏“为他服务”的工作思路,因此政务信息化仍有提升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在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和社会管理成本上,大有文章可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减少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供给抑制,提高供给效率,使得信息化发展更为畅通。

链 接

供给学派

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界曾热烈讨论过供给侧改革问题,出现了著名的供给学派。在其后的上世纪80年代以里根为主的行政任期内,美国最顶层的经济智囊核心四人团(1993年克林顿执政期间变为五人,新增设一个国际经济委员会)中,供给学派包揽了财政部长[多纳德·里根(Donald T. Regan)、詹姆斯·贝克(James A. Baker, III)和尼古拉斯·布·雷迪(Nicholas F. Brady)]和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大卫·斯多克曼(David A. Stockman)、詹姆斯·米勒(James C. Miller III)和约瑟夫·怀特(Joseph R. Wright, Jr. ]。这些重要人物的宏观管理取向彻底扭转了“我们都是凯恩斯主义者”的政策制定氛围,共同推动了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供给改革实践。结果美国不但走出了70年代滞胀的泥潭,更为9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济实践被称为供给革命。

猜你喜欢

结构性体制供给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