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教育公平,“多校划片”靠谱吗
2016-04-18
为了办让人民满意的公平的教育,教育部也是拼了。
2月22日,临近春季开学,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实施多校划片。
消息一出,引发无数热议。
政策解读何为多校划片
多校划片,是指多个学校划定一个区域,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户口在这个区域同时符合房产规定的孩子,入学时可以选择多个学校中的其中一所报名。如果该所学校报名人数没有超过其计划招生数,则照单全收,如果超过计划招生数,则采用电脑摇号的方式分配名额,未被摇中的学生将被就近安排到区域内其他还有招生计划的学校。而原来的单校划片,为一所学校划定一个区域,只要户口在这个区域内同时符合房产规定的孩子,都可以进入这所学校。根据此次《通知》要求,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在具体操作中,实行多校划片应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仍应就近安排至其他学校入学。
其实,教育部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多校划片”了。
2015年11月26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一司司长王定华表示,教育部正在考虑推行“多校划片”,也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让买了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所学校,通过这种方式为学区房降温,同时加大查处力度,及时曝光择校现象,把就近入学落到实处。
就近入学一般是按照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原则上在3公里以内来算。不过,《通知》指出,鉴于一些地方人口分布和学校布局具有不均匀性、街区形状具有不规则性,就近入学并不意味着直线距离最近入学。
此次教育部要求教育部门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社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确保公平和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科学划定片区范围。
部长发声多校划片并非长远之计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回答记者关于多校划片的问题时表示,这是目前探索出的可以推广的办法,但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法,最终要通过教育的均衡来解决问题。
袁贵仁提出,多校划片是目前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举措之一,教育部是建议推广,但各地情况不一,效果怎么样,群众的感受是标准。
袁贵仁说,长远的举措应该是集团办学,应当是每个学校都能提高质量,每个学生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校,不用跑得更远,所以多校划片是各地探索单校划片还不能满足周边家长需求的举措之一。
袁贵仁强调,均衡都是相对的,择校本身这个词应该是褒义词,如果开后门和花钱,那就应当成为治理的目标,其实不管单校划片还是多校划片,都是为了让家长们满意。
“并不是说各地一定要采取多校划片。”袁贵仁说,教育部是同意或者说推广各地参照、按照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个周边群众满意的举措,最终还是要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两会之声代表委员怎么看
“我觉得从长期来讲还是比较好的,这个导向比较好。因为这样确实能让老百姓下一步不要盲目购买学区房,购房时可以更加理智,也避免一些人投机炒作,把学区房炒热炒高。”全国政协委员靳云鹏持肯定态度。“是不是划片以后的学生家长都满意,可能也不一定。”全国人大代表、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则显得相对谨慎忧虑。
也有一些代表,如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家娟,提醒政府要制定必要的制度保障,防止出现人为因素的教育腐败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新余市委书记刘捷建议,通过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教师轮岗、鼓励社会资金兴办教育等方式,缓解城市义务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刘捷认为,执行学区制,一个中学带另一个中学,包括派驻校长,老师轮岗相互交流等,这样的话就是一带一,把教育资源整合提升。鼓励教育实现多元化,鼓励民营力量参与,引导社会力量投入一些社会类的学校,可以聚集一些优质资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希望,城市新区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到平衡问题。城市布局,尤其是新区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到教育的布点和学校的布点,从一开始就能满足某一片社区的入读需求,并且以比较好的教学质量去满足。这种现象可能会分化一些相对集中的资源,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尤其要首先考虑好学校,把学校布点好,把学校修好。这样可以避免新区老区的家长都扎推去原有的优质学校择校。
全国人大代表、安阳一中校长黄艳呼吁,充分满足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同样是关键。“当我们的小学都比较均衡,或者每一个学校都不必在一个尺子的衡量之下,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各自的长项,家长们就不再会拼命朝一个或一部分学校里挤,这样才能最根本地解决择校难、上学难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多校划片恐怕只能是一个时期内的权宜之计。”
正如袁贵仁所言,多校划片是为解决单校划片的不足而进行的探索举措,最终的解决要靠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这需要一个过程。
各方热议熊丙奇: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上找出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教育部有关多校划片的政策,只是针对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区,而不是全面打乱现在的就近入学格局。尤为重要的是,在实行划片入学时,不是由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单方面决策,对于如何划片,划片之后片区内的学校如何招生,需要广泛听取社区居民意见,并接受居民监督。
如果多校划片之后,学区与学区之间,或者学区内部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办学质量和条件的差异,那么家长的择校冲动还是无法遏制,还是会择学区。而学区内的优质学校招生,虽要求实行电脑摇号,也极有可能依旧存在权势交易。所以,不能如此简单理解多校划片政策,而必须把多校划片和义务教育均衡充分结合起来,从资源配置上着力。
而要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必须深入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引入民主管理。各地应积极探索建立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本地区的教育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依据预算拨款,这可促进政府部门改变原有“锦上添花”的资源配置模式,切实从均衡角度来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客观而言,虽然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推进均衡是各地政府的首要责任,可是,不落实均衡责任的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这和教育拨款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公众的参与度不够有关。
在学区内,应成立学区教育委员会,实行学区制治理。学区教育委员会成员可由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校长代表、教师代表、居民代表等共同组成,负责学区教育发展战略制订,并监督学校办学。如果能实行这样的治理,那多校划片的决策,就可由学区教育委员会进行,在决策中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而不会发生“一刀切”、“一哄而上”的行政治理老问题。而在片区内的优质学校招生时,也引入社区教育委员会监督,这使电脑摇号完全公开、透明,避免了任何暗箱操作。更进一步而言,在实行多校划片的同时,资源配置方式全面调整,如此,既治理了家长选择学校、学区的“下游”,也疏通了义务教育不均衡的“上游”,这样才能全面、彻底解决择校热这一老大难问题,办真正令人民满意的教育。
马得清:透明度上去,满意度就高了
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马得清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多校划片之所以引发热议,主要还是入学难,特别是入好学校难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统计分析管理不到位。
从统计角度说,如果我们把就近入学的人数与学校布局、学校规模、班级规模以及片区调整等匹配工作做得很细,运用信息管理的方式,具体落实到每个学生与学校以及班级,那么“一人一校一班”公平入学也就不再难。
学区间教学资源均衡做到了什么程度,列出一张表来对比一下,就可以一目了然。譬如教师资源结构怎样,通过列表,就不难观察到存在的问题。观察到问题怎么办?那就通过调整使之均衡分布。目前我们看到的解决办法是校长和教师交流,但交流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和讨论。学区教育资源本身存在多方面的差异,真正要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困难较大。不过,促进学区教育资源均衡是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不管困难有多大,都必须结合实际想办法解决。
在中小学划片招生过程中,如何进一步透明化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把科学准确的统计分析和信息化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好统计工具观察和分析问题,即把划片招生信息统筹、综合起来,分门别类,依法公开相关信息,便于家长查询。公开化工作做到位,透明度上去了,满意度也就提高了。(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