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16-04-18秦广虎
秦广虎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芜湖,241000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秦广虎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通过构建耦合理论测评模型,从生产要素、产业经营、固定投资和效益方面设计耦合评价指标,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两类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关联关系,但耦合协调度不高。从深度把握科技、人才等因素对产业融合的影响;整合区域资源,促进两类产业协同发展;建立协同机制,促进两类产业间的反补与联动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耦合理论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引起发达国家的多方关注。美国主要基于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的驱动力,主张“绿色产业”、“绿色能源”;欧盟各国主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本土已有的优势产业上,希望通过提高绿色能源的利用率来开展低碳环保技术;日本主要以长期需求为目标,加强产业政策引导,进入20世纪以来,非常重视发展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给予一定政策和技术支持;韩国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发展低碳与绿色新兴产业;巴西依托农业优势,开发以乙醇为中心的产业链,并积极寻求传统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1]。国内学者熊勇清、李世才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问题,较为系统地将耦合理论运用到产业协同发展领域[2];周叶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认为二者存在较好的关联关系,并提出两类系统间协调程度评判标准[3];徐晔、闫娜娜运用耦合模型对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与农业协同发展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灰色关联比照验证,认为二者关联度较高,但存在协同差异[4];刘放从长三角市场资源整合视角论述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5];刘明娟以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为例,定性分析了两类产业间协同发展问题并给出优化对策[6]。
关于安徽省两类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和宏观策略方面,鲜有结合系统理论模型、区域差异特征和基础数据的定量分析。本文综合运用耦合理论和灰色关联理论进行比照论证,剖析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策略。
2评价方法
2.1耦合理论及其应用
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皮尔斯在研究微波电子管时首先提出耦合模型概念,米勒和谢昆诺夫发展了这一概念,并初步建立了波导模式耦合的基本理论[7]。后经众多学者的研究和完善,耦合理论已经普遍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成为一种定量研究方法。该理论主要揭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前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
2.2耦合度、协调度评价模型
假设X、Y分别为同一系统内部耦合关联对象,C为关联度,D为耦合协调度,Xij表示X系列评价指标贡献值,即第i个指标的第j个变量参数,i=1,2,…,n;j=1,2,…,m(下同)。Yij表示Y系列评价指标贡献值,即第i个指标的第j个变量参数,i=1,2,…,n;j=1,2,…,m;Eij、Gij分别为X指标序参量上限值和下限值,Fij、Hij为Y指标序参量上限值和下限值。Uij和Wij分别表示X、Y子系统序参量中第i个指标的第j个变量的参数。
(1)X、Y评价指标贡献值模型:
Xij=(Eij-Gij)/(Hij-Gij)
(1)
Yij=(Eij-Gij)/(Hij-Gij)
(2)
Xij和Yij的取值范围为[0 1],取值越接近于1,表示Uij和Wij对其子系统的贡献越大。
(2)X、Y子系统评价指标综合贡献模型:
Xi=∑λij×Xij;∑λij=1
(3)
Yi=∑δij×Yij;∑δij=1
(4)
(3)X、Y耦合关联度模型:
C={(X×Y)/[(X+Y)(X+Y)]}1/2
(5)
C的取值范围为[0 1]之间,C=0表明X、Y无耦合关系,C=1表明X、Y耦合度较高。
(4)X、Y耦合协调度模型:
D=(C×T)1/2,T=a×X+b×Y,a+b=1
(6)
a和b分别代表X和Y的贡献系数。
当D=0时,两类系统处于相互独立阶段,无协调度;当0 3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耦合概念,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正关联程度为耦合分析对象,设计耦合评价指标,定量评价两类产业之间的关系,确定两类产业耦合度与协调程度。为便于原始数据的准确获取,本文选取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农林牧渔业作为传统产业代表。 3.1指标确定 高新技术产业和农林牧渔业均从生产要素、产业经营、投资与效益设定一级指标3个,设定高新技术产业二级指标11个,农林牧渔业二级指标12个,具体指标、权重和原始数据见表1和表2。 表1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数据 注:1.指标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以及专家对评价指标测评打分进行综合确定,体现指标和重要 程度;2.原始数据来源于2012-2014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2-2014《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部分数据根据上年度与下年度实际值比照获得。下同。 表2 安徽省农林牧渔产业基础数据 根据耦合模型,假设X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序参量,Xij表示评价指标贡献值,Y为安徽省传统产业的序参量,Yij表示传统产业评价指标贡献值,以两类产业“十二五”发展起始年(2011年)、中年数据(2013年)与基准年(2012年)进行比照,确定Eij、Gij分别为X指标序参量上限值和下限值,Fij、Hij为Y指标序参量上限值和下限值。Uij和Wij分别表示两类产业序参量中第i个指标的第j个变量的参数。 3.2评价过程 (1)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评价指标贡献值。根据评价指标贡献值计算公式:Xij=(Eij-Gij)/(Hij-Gij)和Yij=(Eij-Gij)/(Hij-Gij)分别计算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贡献值Xij和传统产业贡献值Yij,具体结果表3。 表3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与农林牧渔产业评价指标贡献值 (2)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综合贡献值与耦合度。根据综合贡献指标模型:Xi=∑λij×Xij、Yi=∑δij×Yij;∑λij=1、∑δij=1,计算出X1=0.45,X2=0.64,X3=0.49;Y1=0.73,Y2=0.81,Y3=0.39。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贡献值X=0.53,传统产业综合贡献值Y=0.64。根据耦合度模型:C={(X×Y)/[(X+Y)(X+Y)]}1/2计算出两类产业耦合度为C=0.48。 (3)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协调度。根据耦合协调度计算模型D=(C×T)1/2,T=a×X+b×Y,a+b=1,结合本文研究需要,假设a=0.7,b=0.3,计算出T=0.7×0.53+0.3×0.73=0.59,将T值代入耦合协调度计算模型,得出D=0.53。 4结论与建议 耦合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比照研究结果均表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协调度D值处于[0.3,0.6],表明两类产业存在关联关系,但协调程度不高,处于中度协调发展阶段。 经过进一步分析可知,由于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和区域差异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兴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程度较低,产业跨区域协同发挥程度不高。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又为科技的进步与推广提供了平台,并逐步应用到传统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发展,缓解了新兴产业发展对原材料、机器制造和现代服务的需求,因而两类产业协同发展成为趋势,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安徽省经济发展不仅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更需要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步发展,才能实现一体化发展,才能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基于两类产业协同发展程度、区域差异特征和实际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应在科技、人才要素、产业要素、区域差异要素和协同发展机制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4.1深度把握科技、人才等因素对产业融合的影响 安徽省两类产业的协同发展与技术、科技人才密切关联。新兴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技术,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产业水平和行业竞争力,现有产业的推动力关键在技术进步。提高两类产业的协调度,应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与创新平台建设,制定有利于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力的创新政策,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现代化水平,克服制约两类产业协同发展的诸多科技因素[8]。强大的科技人才储备以及对现有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促进产业耦合发展。 4.2整合区域资源,促进两类产业协同发展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协调度不高,表明二者的联动发展还没有真正形成,除了技术升级、相互促进的宏观分析之外,由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在地域分布上存在差异,反映了区域差异性特征可能会影响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安徽省以淮河、长江为分界岭,分为皖南、皖中、皖北地区。三个区域在产业布局、生产力水平、文化风俗、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力、产业机构、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要提高安徽省两类产业的协同发展效率,应做好统筹协调,在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基础上,做好两类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并结合区域差异特征,做好跨区域合作,形成区域发展优势。贯通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综合改革示范区、江淮城市群和皖北城镇群,提高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向一体化水平发展。 4.3建立协同机制,促进两类产业间的反补与联动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兴产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高质量的消费需求压力,不断创新和变革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并呈现良好态势的影响下,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发展或升级改造的压力,需要注入更多的技术含量,提升现代化水平。如何实现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以新兴产业发展反补带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问题,关键是建立两类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例如,可以实现以信息技术推动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科技水平,以新能源、新材料改造传统机器制造及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型企业,以生物医药带动农业产业格局的优化,同时也要保证传统产业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不动摇。 5结 语 通过耦合模型分析可见,安徽省两类产业整体协调度不高。影响两类产业协同发展的因素较多,尤其需要高度关注科技、人力资源、区域差异、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建立协同发展机制。要提高安徽省区域内产业关联度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应进一步引起学界、企业家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孙国民.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界定:一个文献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4(2):44-45 [2]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及作用机制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84-87 [3]周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江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2-43 [4]徐晔,闫娜娜.生物医药产业与农业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4(9):111-112 [5]刘放.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研究,2014(6):32-33 [6]刘明娟.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策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1):29-30 [7]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理论及模型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研究生院,2012(10):45-47 [8]乔鹏亮.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3):24-25 (责任编辑:周博)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1-0013-04 作者简介:秦广虎(1981-),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区域差异视角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地方传统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SK2014A178 )。 收稿日期:2015-09-03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