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工艺作为文化符号的价值意义——以潍坊风筝的产业化发展为例
2016-04-18岳顶聪
文‖岳顶聪
民俗工艺作为文化符号的价值意义——以潍坊风筝的产业化发展为例
文‖岳顶聪
【摘要】潍坊风筝是一种独特的民俗工艺,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多年来风筝已经成为潍坊地区的一种特殊符号,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杠杆,同时也带动了潍坊文化、城市旅游和城区规划建设等方面的飞速发展。但潍坊风筝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在产业化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潍坊风筝产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当地风筝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民俗工艺;潍坊风筝;产业化;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潍坊风筝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比如空竹、京剧、风筝、赛龙舟、舞狮子等等,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娱形式逐步消亡或濒临消亡于人们的生活中。近些年来,文化产业逐渐振兴,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工作的开展,人们对于民间传统文化价值的关注度也随之增加。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带有娱乐休闲性质的民间传统文化,民间传统娱乐方式迎来了新一轮的回归热潮。
潍坊是有名的盛产风筝的地区之一,各式各样风格的风筝应有尽有。20世纪80年代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给潍坊风筝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放风筝这一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重新在潍坊市民当中流行起来。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风筝未来的发展面临很多压力和挑战,要想更好地开发利用潍坊风筝获得更多的效益,必须走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利用其作为文化符号的价值意义,完成向经济价值的转换。
一、潍坊风筝综述
潍坊纸鸢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传播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造型精美、扎糊精致、绘制多彩、起飞轻巧等新特点,被赋予艺术生命,它同京、津风筝齐名鼎立,享誉中外。
(一)潍坊风筝的起源和名称
潍坊风筝最早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风筝经常被当作作战工具用于战争当中,有文字记载:古人采用木片为原料,扎制成能在空中飞翔的鸟形的“木鸢”。《韩非子•夕储说上》有记载,最早出现的纸鸢是墨子扎制而成的,其后以鲁班为首的工匠受到空中飞鸟的启发又继承与创新了这项扎制技艺。后来用它来窥探宋国,侦察敌情。由于鲁班是鲁国人,因此有人推断,纸鸢鼻祖“木鸢”发源于齐鲁地区。到了汉代,人们开始用纸扎制,风筝又有了新的名字“纸鸢”,《询邹录》有记载:“毫州刺史李邺于宫中扎制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纸鸢由此而得名风筝。”(1)唐朝到清朝时期人们一直称风筝为“纸鸢”、“纸鹞”,还有部分人称它为“风禽”、“凤巾”、“毫见”、“八卦”、“鹞子”等。从清朝开始,人们习惯性称其为“风筝”,一直沿用至今。
(二)潍坊风筝的历史传承
潍坊纸鸢开始流向民间是在宋朝时期,而在明朝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到明清时代放风筝已经在民间基本普及了。明清时期潍坊风筝迎来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据《潍县志稿》记录:“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2)清代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这些诗文都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潍坊风筝的发展状况,反映了人们在阳光和煦、晴朗温暖的清明时节,带着各式各样颜色的风筝到白浪河两岸放飞的热闹情形。直至民国时期,纸鸢艺术逐步发展成了各具特色的派别体系,其中以老潍县风筝和杨家埠风筝两个艺术派别最为有名,前者以潍县扎彩老艺人和喜欢绘画的文人雅士为主,后者则以木版年画风格为主。扎制风筝特别重视家传,两大派别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在其门第内产生了11位制作风筝的名人,他们各有风格,形成了有名的“十一世家”。由于放风筝越来越受人们喜爱,后来就出现了风筝竞技比赛活动。20世纪30年代初期,潍坊政府举办过几次大型的纸鸢赛会,而且相当成功。然而1937年后,由于日本大肆侵华,1938年潍县不幸沦陷,风筝产业也因此遭遇了重创。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相对平稳,国内环境相对安定,潍坊风筝的发展才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发展还处于探索时期,风筝发展也是起伏不定,无法正常传承。1978年邓小平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潍坊风筝借助有利的国内环境迎来了第二个繁荣发展时期。1984年潍坊国际风筝会如期举行,各种风格独特的风筝样式纷纷出现,促成了潍坊风筝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为潍坊风筝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做了巨大贡献。潍坊政府对国际风筝会十分重视,充分利用风筝这张特殊名片,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与世界各地和中国各地有了更深入的交流,促进了风筝文化和风筝经济的繁荣发展。
因为潍坊国际风筝会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同时对民间艺术文化有一定的保护和推动作用,2006年5月2 O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潍坊风筝的产业化发展现状
风筝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国际风筝会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潍坊风筝的发展和传播,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民间艺术一直以来被视为经济附属物的地位。
(一)潍坊风筝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在潍坊,规模比较大的风筝制造厂家基本上都利用机器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风筝产量,从而获得更加丰厚的经济效益,但大范围的机械化生产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民间手工艺的精致和作品的灵性,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大部分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情感元素缺失。作品中如果不加入作者的情感因素,再精美的成品也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另外,现在生产厂家因为审美能力欠缺,在受到外界需求影响的时候,盲目地将一些所谓的流行时尚元素加入作品当中,导致作品意义混乱,不伦不类。还有生产厂家打着积极追求创新的口号,减少生产环节,过分重视单一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对作品的精心设计和意义赋予,导致作品失去了民间原生态的艺术特色。如今扎制的潍坊纸鸢在风筝市场已基本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化纤、尼龙等人工材料风筝,传统绘制风筝采用的纯植物色矿物颜料也已经被人工合成的化学原料所替代,材质的变化直接导致了风筝审美艺术的缺失。
(二)市场运作机制
1.包办之路走到尽头
1984年到1998年期间举办的所有国际风筝会都是采取政府包办的形式,这是由当时的计划经济决定的。即便在今天办节会,政府也有必要承担部分,但政府过分采用计划经济的办会方式就势必与当下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冲突了。包办风筝会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要向各企业硬性分配任务,结果成了政府和企业的负担。事实证明,政府包办,出力不讨好。
2.市场运作逐年深入
潍坊风筝会的市场化运作自1999年开始一年一个台阶,2000年第17届风筝会,广告招商、活动项目的冠名权加大了力度,政府不再拨款。据统计,当年风筝会期间,接待境外放飞团、场地和秩序维护、龙舟大赛等活动加到一起投入大约在400万元以上,都是企业争相分担的。
自2001年第18届风筝会开始,市场化运作已走上正轨。包括门票销售、开幕式、广告代理、焰火晚会等在内的所有活动,全都以各种形式推向市场。一批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通过竞争,获得了项目活动的承办权或代理权,由此提高了他们的市场份额,也吸引了更多的客商。以2002年第19届风筝会为例,当时所有主要活动均由云门酒业集团承办,扩大了“云门春”酒市场份额,也吸引了外商,销售收入剧增。政府已成功从繁杂的包办事务中解脱出来。
国际风筝会的举办带动一系列其他的会节,例如鲁台经贸洽谈会、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山东省旅游纪念品交易会暨昌乐宝石节、临朐奇石展销会、潍坊美食节等。各个节会举办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些都是市场运作的好处。
(三)潍坊风筝产业链
潍坊风筝产业化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借助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契机,加上风筝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风筝赛事节会举办等因素共同促成的。风筝制造产业、风筝旅游产业和风筝文化产业是风筝产业发展的三大部分。
1.风筝制造产业
风筝制造产业是风筝传统的基础产业之一,在现代风筝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目前规模最大、最重要的风筝产业。从1980年初期开始,现代风筝制造业借助风筝会的举办迅速发展起来,显示出了现代产业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生产形式由传统的家庭生产转向企业生产。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扎制风筝,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如今的风筝制造大多靠企业生产,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一般都有固定资产和生产场所,也有能够常年生产的固定专业人员,最重要的是能够与主要客户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由此可见,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的生产形式已经逐渐淘汰,具有产业性质的现代企业正大范围兴起。
第二,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生产销售规模的扩大。以往的风筝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一个人独立扎制一只完整的风筝。这样的生产方式效率低下,费时费力,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直接影响生产效益的提高。而现在全部都由企业生产,把风筝的扎、糊、绘等制作工序分割开来,利用机器进行大批量流水生产,省时省力,生产效益也明显提高。风筝生产形式由家庭生产转向企业生产,极大地增强了风筝的生产能力,机器生产也使风筝的扎制和销售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收入也大大提高。
第三,生产销售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由于现代风筝制造业发展越来越快,再加上潍坊经常开展各具特色的风筝节庆活动和中外风筝文化交流活动,潍坊风筝的名声越来越大,国内外市场对潍坊风筝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近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风筝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厂家也进一步增多,风筝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背景之下,生产者要想把握主动权必须树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销售理念,重点分析市场需求方向。当下互联网发展迅速,许多风筝厂家借助这一有利媒介进行宣传和推广。在网上既能推送各种风筝信息,同时又能很好地宣传企业形象,有利于争取国内外的销售大客户。例如潍坊有名的天成风筝厂就利用各种媒介宣传塑造良好形象,如今,它已拥有北京、深圳、香港等地区的11家国内大客户,占其总销量的40%左右,另外,美国、韩国等国外客户占其风筝总销量的40%左右。
2.风筝旅游产业
潍坊风筝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民间手工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无形的旅游资源,能促进人文旅游经济的发展。有调查数据显示,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中,喜欢中国风土人情的比喜欢游览名胜古迹的多出20%左右。潍坊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手工业名城,精致古典的潍坊风筝蕴藏着浓郁的乡土民风,这也为潍坊市发展风筝旅游产业提供了高质量的资源基础。
第一,潍坊纸鸢是一种典型的民俗旅游资源。中国的三大风筝产地包括北京、天津和潍坊,北京和天津经济发展迅速,当地流行文化对传统的风筝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人们对风筝的关注越来越少,风筝文化逐渐走向衰落。相比北京、天津来说,潍坊的经济发展较慢,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王家庄和杨家埠,都保留了很多特有的乡村特色和民土风情。例如,风筝和年画仍然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这也使潍坊纸鸢文化得以流传和发展。另外,潍坊市政府自1984年开始,每年都举办一届风筝会,以此为契机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以潍坊风筝为代表的民俗工艺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更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第二,纸鸢的制作方式和工艺流程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情感寄托和文化体验需求。传统的潍坊风筝制作大多都是采用家庭组织式生产,这种和谐的家庭式生产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纸鸢的制作方式和工艺流程会体现出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这恰恰满足了旅游者所探寻的情感需求。另外,不管是从纸鸢的制作过程还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无论是观赏还是放飞,旅游者都可以置身其中,亲自体验,让游客真正地参与到旅游活动当中。所以,潍坊风筝的这种特点对于一些对中国生活方式感兴趣的国际旅游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第三,潍坊风筝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商品。现代人在购物时往往都喜欢追求与众不同。人们在去外地旅游时往往对异地文化充满新奇和兴趣,同时也希望旅游纪念品能够更加具有地方特色。传统的潍坊风筝制作是采用家庭作坊式,作品中包含着一种浓郁的乡村情愫,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所以潍坊风筝工艺品对异地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符合旅游者的购物心理。
3.风筝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构想
第一,在文化创意大发展的时代,要努力发挥创意想象力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可以把风筝艺术品中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入到传统风筝制造业当中,根据顾客的审美需求进行创新制造,比如在各种实用生活用品像陶瓷、T恤等的设计制造过程中加入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当下时尚、流行的造型色彩;同时还可以与西方艺术元素相结合,将各种夸张大胆的创意元素融合到具体实物当中,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对实物的审美需求,还能增加传统艺术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对开辟更广阔的市场有很大作用。
第二,大力开拓发展风筝动漫产业、影视产业和游戏产业,通过动画、影视和游戏等不同载体将纸鸢文化元素表现出来。近几年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有所突破,潍坊的动漫产业发展也方兴未艾,对于潍坊来说,风筝是个发展动漫影视的有利资源。影视产业要想可持续性发展,一定要注重风筝文化再生产要素的开发和利用,逐渐形成产业链条。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是韩国文化产业的成功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剧中体现出来的医药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女性文化、餐饮文化等对于衍生品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极易形成产业链条成功获利。热播的《甄嬛传》在文化符号的创造方面十分成功,比如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服饰的渲染,或者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表现,都可以成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契机。以动漫、影视和游戏为载体展现风筝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风筝形象奇特且意义丰富,特别适合动漫游戏的发展题材,以风筝为原型创新发展其他产业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在动漫产业和游戏产业中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三、潍坊风筝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潍坊风筝在多年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了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价值意义,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缺乏创新等弊端造成风筝产业发展的局限性,出现了很多阻碍风筝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一)家庭作坊生产模式使风筝生产厂家缺乏市场竞争力,产业链还不完善
在潍坊市内,大多数的风筝行业还延续着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规模小,效率低下,成本较高,不利于产业的发展。规模小的生产商家往往在发展过程中想方设法减少成本,忽略质量以获得价格优势,他们生产投入少,而且设备陈旧,不利于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目前,潍坊的风筝手工艺产业依然是以农民为生产主体。基于潍坊地区的传统风筝制造主要是以家庭和作坊为主的小型化手艺产业,所以在潍坊的很多地区,当地的风筝产业就只能作为一种副业,进行着小批量、个性化的生产制作。潍坊风筝产业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下、产业经营分散等弊端。企业规模越小,组织化程度就越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差,因此容易出现产品加工水平低、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以及监管不利等现象。市场运营机制的不完善也使得许多的风筝企业之间产生了不合理的竞争,这就直接加剧了潍坊风筝市场的混乱。
潍坊风筝产业的产业链本身没有得到较好的完善与发展,也就很难进行进一步的延伸与扩展,因而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规模也就受到了限制。
(二)潍坊风筝的产品传统特色不突出
潍坊风筝作为山东省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发展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特色是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举措。然而现在很多风筝厂家过分追求商业利益,互相模仿抄袭,生产不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导致市场上的风筝产品种类相似、大同小异,导致恶性循环,毫无竞争力。风筝产业发展日渐低下,传统的风筝制作技艺逐渐失传,风筝事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缺乏创新,难以发展成为地区特色创意产业
多年来,潍坊风筝产品主要依靠外销进行出口创汇,对于销往国外的风筝产品,经销公司会根据外商所提出的要求,在设计和造型上努力迎合外国客商的文化、审美和情趣,因而在产品的创意设计中表现出被动性。出口到国外的风筝产品技艺相对比较简单,艺术价值也比较低。由于创新力度不够,科技含量较低,制作的手法和技艺相对简单,导致产品款式大量雷同。
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设计艺术了解的相对匮乏和对自身创意创新设计的不足,使潍坊风筝产业至今都不能发展成为一种成功的区域品牌和地区创意文化产业。
(四)缺少各类的专门人才,未能使地区民间手工艺形成区域特色品牌
如今能够熟练掌握传统风筝制造技艺的大多都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手艺人,与年轻人相比,他们自身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他们受到几十年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制作技艺,无论在风筝扎制的类型还是颜色搭配等方面基本都是千篇一律,几十年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和创新。另一方面,老手艺人本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就比较弱,很难在传统的风筝制作中融入现代设计的理念和元素,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创造。
由于风筝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不高,越来越多的人放弃风筝行业转向其他行业,加上现代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传统风筝文化的冲击越来越严重,真正对风筝文化感兴趣的人逐渐减少,风筝技艺传承人也越来越少。对于任何一种民间手工技艺而言,它们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当然潍坊风筝扎制技艺也不例外。在风筝产业中从事制作产品的扎制与加工的人员大都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但是现代的年轻人却不愿意去学习当地传统的风筝手工技艺,慢慢地一些比较难的技艺就会逐渐失传了。手工艺的传承最重要的就是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更愿意去外面打工闯荡,不愿意在家坚守这份老手艺。
一个成功的企业不能缺少了解和熟悉市场的营销人才。但是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潍坊的许多风筝经销公司中都缺少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和了解现代营销知识和手段的营销人才。企业的营销做不好,宣传力度就不够,企业的规模也就无法进一步扩大。
四、潍坊风筝产业化发展策略
潍坊风筝产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企业、群众应该同时配合政府政策措施促进风筝产业发展。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鼓励厂厂合作联营
潍坊的风筝企业大多数以小型企业为主,少部分的大型企业已经有自己的品牌,生产规模大,能独立完成设计,经常承接很多大的订单,大型企业的盈利基本上可以保持在10%左右。而小型企业生产规模小,投资少,竞争力不强,利润也只能保持在5%—8%左右,且近几年一直在走下坡路,倒闭的可能性也很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政府可以支持大型企业发展,使其成为龙头企业,带动其他小企业的发展,小企业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从而相互发挥作用,促进大小企业共同发展。
(二)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保护传统风筝艺术
风筝艺术的传承在当下时尚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面临着严重威胁,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积极出面组织协调,认真创办潍坊风筝协会,对特色风筝艺术进行研究和收藏。政府还应出台相应政策,对潍坊风筝技艺的专利进行保护,有效防止大量假的、高仿的风筝出现。同时要积极培训和挖掘新的传承人,避免潍坊风筝制作技术的失传。
(三)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扶植风筝文化产业
潍坊市政府应该积极出台政策扶持风筝文化产业,首先要制定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业和其他重点项目。政府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向各地客商展示一个环境优越的潍坊。要充分研究潍坊市的实际情况,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要以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为契机,逐步形成风筝生产销售、风筝会展、风筝旅游、风筝文化传播等一系列的产业链。同时要加快规划建设潍坊风筝产业园区,努力打造风筝文化产业集群。政府投资建设以风筝文化为主题的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加快建设世界风筝文化传播交流中心。加大传统风筝艺术的传播力度,提高纸鸢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健全法律法规,注重对风筝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搞好潍坊风筝的整体发展规划,积极运用现代网络宣传和科技进步,逐渐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发动群众,把放飞风筝和大众健身很好地结合起来
政府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给市民创造放飞条件,以人为本,积极进行宣传教育,鼓励市民通过放飞风筝这一体育活动来健身,使其逐渐在广大群众中普及开来,把风筝放飞活动和大众健身娱乐结合起来。风筝放飞作为一种特殊的运动项目,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同时还可以磨练人们的意志。随着现代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淡薄,转而重视追求休闲娱乐等精神生活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类似放风筝这样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当中。科学定位是潍坊发展风筝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要本着立足潍坊的基本原则,集展销、贸易、运动、休闲、培训、科普等于一体,满足广大风筝爱好者的需求,让风筝真正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五)改革创新,推进城市风筝会品牌建设
每年的潍坊国际风筝会上,都会有国内外风筝代表队带来的各具特色的扎制技艺,潍坊风筝的扎制技艺也急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跟随时代脚步立于不败之地。要鼓励支持在传统特色制作的基础上,开发使用新材料,创新传统的扎制方法,生产出具有时尚元素又蕴含古典文化意蕴的作品。近几年,潍坊风筝在扎制风筝上有极大的创新。潍坊风筝在进一步挖掘整理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在传统风筝的制作上加入机械、电子、遥控等新技艺、新工艺,积极参加国际风筝组织的交流活动,学习国外风筝扎制技法,使潍坊风筝与国际接轨,更具有时代感。
风筝产业要想发展成潍坊独特的文化体育休闲产业,最重要的是要打造出国际品牌。要想把潍坊风筝的品牌做大、做强,关键的问题是要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换,产品优势进而向市场优势转换,市场优势最终向品牌优势转换。在举办国际风筝会期间,适当策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例如举行国际风筝设计大赛、潍坊国际风筝影视论坛、国际风筝艺人评比等,努力打造风筝会品牌。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要想打造品牌效应必须依靠媒体,通过与媒体合作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潍坊风筝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进行创新,只有让风筝文化贯穿于行为艺术的始终,打造自己独特的品牌,才能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潍坊风筝是山东省特色传统民俗工艺的象征,随着中国同外国的交流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风筝的巨大经济价值也逐渐显露出来,有力地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活动和旅游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潍坊风筝作为一种独特文化符号的经济价值。风筝产业与文化交流、娱乐健身、旅游收藏、经济贸易融于一体,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了城市的面貌,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潍坊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如今,风筝文化品牌虽然已经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潜在的威胁。如果不坚持创新发展,潍坊风筝节必将失去活力和生命力,甚至可能动摇来之不易的风筝城市品牌。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传统精髓的同时追求创新发展,将风筝文化与城市品牌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热爱风筝、关注潍坊,使潍坊风筝飞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注释:
(1)刘晓军:《鸳飞蝶舞龙腾跃——历史悠久的潍坊风筝文化》,《科技信息》2009年34期。
(2)秦文贞:《论潍坊风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潍坊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柴茂智.风筝的制作与放飞[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1999.
[2]陈南江,吴日照.略述民俗文化的旅游与开发[J].1998(5).
[3] (英)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张菲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谢晶人,余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年版.
[5]王志东.文化产业一本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6]陈建宪,等.民俗文化与创意产业[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于培杰.风筝起源之我见[J].民俗研究,1997(4).
[8]张建梅.环渤海风筝文化开发比较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9(2).
[9]王素洁.杨家埠民间工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民俗研究,2002(4).
[10]马伟红,滕西尧.风筝文化的特色经济[J].求索,20O8(10).
[11]徐运君,李中辉.论风筝的文化底蕴[J].考试周刊,2008(10).
作者简介:岳顶聪,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