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2016-04-18贺卫李坡
贺卫,李坡
(1.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1;2.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1)
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贺卫1,2,李坡1,2
(1.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1;2.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了贵州洞穴旅游开发现状,指出了贵州洞穴旅游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促进贵州洞穴旅游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旨在对贵州及其他喀斯特地区的旅游洞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旅游洞穴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1引言
洞穴是人们可以进入的地下空间。自然界的洞穴以喀斯特洞穴最为常见,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集中连片的碳酸盐岩分布、适宜的地质构造、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抬升[1]、亚热带湿热的气候等区域背景条件造就了贵州省的喀斯特洞穴具有数量大、层次多、规模宏伟、沉积物丰富、造型美、观赏价值高等特点,在国内外具有典型性、独特性和观赏性,是贵州特色和支柱性的旅游资源。根据对贵州旅游洞穴的开发与保护、经营管理等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查找洞穴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贵州旅游洞穴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旨在对贵州和其他喀斯特旅游洞穴开发与保护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2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
贵州洞穴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织金洞、多缤洞、黄果树水帘洞、九龙洞等一批洞穴的陆续被发现并对公众开放旅游作为标志。特别是以织金洞为主的贵州喀斯特洞穴图片展在北京所获得巨大成功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在贵州乃至全国掀起了一股洞穴资源探查和旅游开发的热潮。贵州的洞穴的旅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一批喀斯特洞穴得以探测和旅游开发。据统计,至2015年10月,贵州已开发旅游洞穴达86个,分布范围遍布贵州全省六市和三个自治州,开发方式以观光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为主(表1)。
纵观贵州旅游现状,洞穴旅游已成为贵州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不可或缺的特色旅游项目,一些洞穴景区也已成为贵州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成为贵州地方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如织金洞景区,随着道路交通等外部条件和洞穴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洞穴旅游观念的不断创新,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稳步增长,旅游环境不断优化,已成为贵州洞穴旅游的龙头和贵州旅游名片,目前又成功成为贵州首个世界级地质公园,这必将吸收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推动贵州洞穴旅游的发展。但是,由于洞穴资源的遍在性、雷同性以及洞穴旅游开发类型的单一性(主要以洞穴沉积物为旅游对象的观光旅游和寺庙结合的宗教旅游为主)等多种原因,贵州旅游洞穴总体开发不尽如人意,目前除了龙宫、织金洞等少数洞穴旅游景区经营状况良好外,效益显著外,大多数洞穴景区经营状况不佳,游客数量较少,效益低下,甚至举步为艰、难以为继,有的还被迫关闭,导致洞穴旅游开发失败。如贵州镇宁县的犀牛洞、大方县的星云宫等洞穴,均由于缺乏规划、设施简陋、开发粗放,游人稀少、经营效益低下,入不敷出,现在均被迫关闭。
3贵州洞穴旅游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方式粗放
在缺乏前期的调查和评价,以及未进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盲目无序进行洞穴的旅游开发,且开发方式粗旷,是贵州旅游洞穴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洞穴旅游方式简单,档次低、品位差,效益低下,其结果是除了开发初期所引起轰动效应而吸引较多的游客,有短期的经济效益外,多数旅游洞穴开发后很快便进入旅游衰退期,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急剧下降,洞穴经营入不敷出,难以为继,一些洞穴最终导致关闭,如多缤洞是位于贵州息烽县和修文县交界的一长达21.3 km的巨型洞穴,洞穴稳定,沉积景观丰富,造型优美,旅游开发价值较高,但是由于在开发前未进行科学的论证,未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仅布设了简易的高照度的普通照明设备,修建了简易步道即开展旅游开发,开发方式粗旷,经过短时间开放后,由于游人稀少,且破坏严重,效益低下而被迫关闭。
3.2洞穴环境改变,景观风化变色
洞穴旅游开发,必须在洞内修建旅游步道,安装必要的照明灯光和修建其他旅游配套设施,洞穴的旅游开发建设活动都将改变洞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场,打破洞穴内部和外部的原始平衡,特别是当游客入洞游览的同时,也带入了大量的粉尘、植物孢子、热量和二氧化碳,改变了洞穴内的气候环境[2]。
表1 贵州的旅游洞穴
(至2015年12月)
洞穴旅游引发一系列洞内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温升高,湿度减小,空气流动加快,空气中的CO2浓度增加等环境因子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可促进洞内沉积物的风化剥蚀作用,使其失去光泽,色调变黑变暗,观赏性降低,而且可使洞壁、洞顶和洞底的沉积景观崩塌和剥落,稳定性降低。与此同时,还滋生了大量的灯光植物,改变了景观的结构和强度,使景观变得疏松。如织金洞经过20余年的旅游开发后,在洞内多处景观照明灯泡附近的沉积物上均发现灯光植物生长,极大影响了景观美观度和协调感,而且某些景观已开始出现风化变色,甚至疏松剥落现象[3]。
3.3灯光设施落后,照景效果差
灯光是洞穴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也是洞穴旅游开展的前提。在洞穴黑暗环境下,景观的展示主要依靠人工光源 (灯光)照射得以实现。但是,洞穴灯光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何使照明设备既能真实展示洞穴景观的原貌,又能将对洞穴环境和沉积物的影响降低到最大限度,达到用灯光效果来烘托景观主题和引发游客的游兴的目的,实现洞穴旅游的最佳效果,是洞穴灯光研究的主要课题,也是一个旅游洞穴的档次和开发水平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长期以来,贵州的旅游洞穴由于经营水平和经济原因,大多采用普遍灯光照明,彩色灯光照景,有的甚至将大红大紫的舞台灯光引入洞内,灯光发热大,照度强,不但视觉感管效果差,真实还原洞内景观本色的效果也不好,而且品位粗俗,舒适感不好,而且还增加了洞穴的热量,提高了洞穴温度,改变了洞穴的小气候环境,加速洞穴景观的风化变色,降低景物的观赏价值。
3.4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无序竞争
由于洞穴是一种遍在性的旅游资源,即只要有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均可发育洞穴,同时洞穴的相似性和雷同性较大,而特殊性和独特性较小,加之洞穴还具有空间竞争替代性强的特点。其结果是区位好、资源价值高、知名度大的洞穴占据主要市场,而区位差、资源价值低、知名度小的洞穴只能占据很小份额,甚至难以维持。因此,当一个区域出现多个喀斯特洞穴时,只能选择最有价值的一个进行开发[4]。但是由于洞穴旅游开发是一种相对投资小、易开发、见效快的旅游资源,而贵州喀斯特洞穴发育区多为贫困地区,经济底子薄、产业结构单一、创收渠道的缺乏和摆脱贫困的迫切心情等原因造成一些地区在不进行市场和客源分析和不清楚周边洞穴运行现状的情况下,盲目重复投资洞穴旅游开发,造成同一区域或相邻地区多个洞穴同时开发,形成无序竞争的局面,不仅效益不佳,而且还造成了宝贵资金的浪费,如织金县乾宏洞,与织金洞处于同一区域,虽然其也具有相当的旅游价值,但相比织金洞,其价值较小,所以自开发以来效益和知名度均不及织金洞。
3.5洞穴旅游类型单一
经过多年的旅游开发,洞穴资源已成为贵州省独特和重要的旅游资源,成为当前贵州不可或缺的旅游产品。但是,纵观贵州洞穴的旅游开发,大多为单项独立的开发,基本上以观赏洞内钟乳石景观为主,定位为洞穴观光型旅游,而以洞穴科考游、洞穴探险游、洞穴文化游等高品味,上档次的深度旅游方式较少。洞穴开发方式较为单一,科技含量较低,洞穴的趣味性、文化性和体验性较弱。更谈不上对洞穴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由于洞穴沉积景观存在着相当的雷同性,游客浏览了一个洞穴就不想再游其他洞穴。而且大多数洞穴开发多经历了开发初期的轰动,有较多的游客,但待轰动期一过,游客锐减,洞穴旅游很快进入停滞衰落阶段。而且相应的配套产业也发展不起来,效益不明显,这些主要是由于洞穴开发档次较低,开发方式较为单一所造成,如贵州绥阳双河洞,作为中国第一长洞,世界第一长的白云岩洞穴,其知名度和旅游价值均较高,预期旅游开发应当获得成功。但自从发现以来,20余年的时间过去,对双河洞的开发还未做到准确的定位,开发资金严重不足,仅进行了其中一支洞——大风洞的观光旅游开发,且灯光配置、景点选择,旅游步道设置均较为随意和粗旷,缺乏上档次、高品位的设计和建设,更未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缺乏洞穴科考游、洞穴探险游、洞穴文化游等高品味的旅游类型开发,导致双河洞旅游开发档次、开发程度和经济效益一直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3.6洞穴管理和监测薄弱
大多数旅游洞穴的经营者和行政管理部门,缺乏洞穴旅游开发的科学理念,经营管理理念落后,不从洞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进行洞穴旅游开发经营,而只着重于短期的经济利益,重开发,轻保护。对洞穴开发后所产生的资源和环境影响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对洞穴景观和环境资源的监测和保护投入不足。相关资料显示,贵州旅游洞穴除织金洞等少数几个洞穴开展了长期的洞穴环境监测和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外,大多数旅游洞穴都没有环境监测设施,缺乏旅游洞穴的环境变化监测数据,一些洞穴虽然也进行了洞穴环境监测,但往往流于形式,数据较为零星,连续性差。
3.7导游解说词科普性差,导游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贵州洞穴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成因复杂,蕴含了重要的科学内涵。如何将洞穴所包含的科学信息、科普的知识传播给游客,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不仅感受到洞穴景观的美丽神奇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且能够获得一些有关地质学和洞穴科普知识,是洞穴解说词的重要功能和导游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贵州大部分旅游洞穴导游设施落后,导游词质量普遍较差,解说词的内容多为神怪故事、民间传说,科普内容较少。而部分导游人员为附近村民或临时聘用人员,未经过专门的导游培训,缺乏专业导游素质和洞穴专业知识,且导游的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导游素质亟待提高。
4贵州洞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贵州旅游洞穴是贵州独特和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是贵州旅游发展和景区建设的重要资源支撑条件之一。为了促进贵州洞穴合理开发利用和旅游洞穴的可持续发展,特提出如下对策。
4.1加强洞穴资源的保护和科学规划意识
喀斯特洞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经过了漫长的形成和发育历史,一但被破坏则不可恢复。因此,必须认识到洞穴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树立洞穴保护的观念。必须根据洞穴资源的特性做到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首先在洞穴旅游开发前必须进行系统地洞穴综合考察,考察内容包括洞穴发育环境、洞穴形态、洞穴沉积物、洞穴水文、洞穴稳定性等。应对洞穴内的环境、稳定性、洞穴环境容量、洞穴开发利用条件进行评价,作为洞穴开发时的重要基础资料。同时,在对洞穴作出评价的基础上,应进行详细的洞穴开发规划,对洞穴游览的线路、景观的布局、灯光的设置,观赏步道的建设进行控制性规划设计。
4.2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避免破坏性开发
在洞穴景区的建设中,应严格按照洞穴旅游开发规划设计进行施工。各种建筑设施应与洞穴及周边环境协调。一般情况下,洞内禁止过地度开挖和回填;禁止在洞内施工放炮和建造人工景观;洞穴观光道路、攀登和扶抓设施等必要的设施必须以不破坏洞穴内外的整体自然环境为前提,尽量保持与环境协调和自然风貌。同时,在洞穴旅游开发时应充分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了解区域内洞穴的发育及开发的现状,洞内的景观发育和分布情况,做到优势互补,避免无序竞争,重复建设。
4.3加强对旅游洞穴景区的环境监测
洞穴旅游开放后,应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完善的科学保护措施。应建立长期的观测监测站(点)进行系统观测研究。加强对洞穴环境,特别是洞内环境的监测,重点对游客人数、洞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及洞穴稳定性的监测,及时掌握洞穴环境变化情况,分析洞穴环境变化的原因和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4.4改进洞穴照明方式和照明设备,合理配置灯光线路
洞穴灯光设施的配置只要能让游客看清景物和展示景观主题即可,不必要求洞内灯光通明和搞五彩斑斓,花花绿绿。因此,洞穴照明应多采用LED光源和冷光源节能灯等低发热光源,少用普通的,高发热的照明装置或灯具,如金卤灯、碘钨灯等热光源,以减少灯光照明对洞穴环境的影响。应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来控制灯光开启,合理设计和布置步道灯光和景观灯光线路。灯光实行分段开启,人到即开,人走即关,达到节约电能,减少热量,保护资源的目的。
4.5改变单一的观光型旅游方式,开展多形式的洞穴旅游
洞穴是共性大的遍在性资源,具有高度的雷同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洞穴观光型旅游已经经历了30余年的开发,洞穴观光旅游的吸引力已大大下降[5]。因此,洞穴景区的建设,应改变单一的观光型旅游方式,开展多形式的洞穴旅游;必须整合洞穴资源,设计更加新颖的洞穴旅游产品,提升洞穴旅游的档次和品位,提倡发展洞穴探险旅游、科普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等多形式的旅游,并与当地的其他旅游资源类型相整合,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延长旅游洞穴生命周期。
4.6加大投入,改善旅游设施
贵州目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交通状况及其他旅游设施尚不完备,特别是洞穴景区多位于交通不畅的喀斯特地区,进入性不佳,使景区的吸引力减弱,对景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采取多种方式广泛筹集资金,进行交通设施和旅游设施的改善,必将对贵州洞穴景区的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7加强洞穴导游词的科学内容和对导游人员的专业培训
导游词的优劣和导游人员的导游水平是旅游洞穴的开发水平的优劣的重要的评价指标。要改变目前贵州旅游洞穴导游词传说故事、神怪迷信内容份量过多过重的现状,必须加强导游词的有关地质学、洞穴学和沉积学等学科科普方面的内容,建议洞穴导游词的撰写邀请地质学家、洞穴专家等专业人士参与或指导。导游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洞穴景观、洞穴成因、洞穴环境进行科学介绍,向游客普及洞穴知识,实现洞穴科普旅游的目的[6]。同时,采取集中学习、专家培训、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导游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导游人员有关洞穴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提高导游人员的业务水平。
5结语
贵州是洞穴大省,洞穴资源丰富,洞穴数量数以万计,具有开发洞穴旅游的坚实的资源基础。目前贵州已成功开发了86个洞穴,但洞穴开发水平和经营效益参差不齐,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方式粗旷、环境改变和景观风化变色、灯光设施落后、旅游项目单一、管理和监测薄弱、解说词科普性差、导游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增强洞穴资源的保护和科学规划意识、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加强对旅游洞穴的环境监测、改进洞穴照明方式和照明设备、合理配置灯光线路、开展多形式的洞穴旅游、改善旅游设施、加强洞穴导游词的科学内容和对导游人员的专业培训等措施是贵州洞穴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高贵龙,邓自民,熊康宁,等.喀斯特的呼唤与希望[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10~26.
[2] 宋林华.旅游洞穴的环境变异与景观保护~喀斯特与洞穴风景旅游资源研究[C].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118~125.
[3] 张英骏.贵州旅游洞穴环境保护刍议~贵州喀斯特环境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5.
[4] 保继刚.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J].地理学报,1995,50(4):353~359.
[5] 徐胜兰,孙玮.溶洞旅游产品升级研究~洞穴探测、研究、开发与保护——全国洞穴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一)[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241~244.
[6] 杨晓霞,石定芳,向旭.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研究~洞穴探测、研究、开发与保护~全国洞穴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二)][C].北京:地质出版社,2014:465~472.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73-04
作者简介:贺卫(1964—),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喀斯特洞穴及水资源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贵州省社发攻关项目(编号:黔科合SY字[2012]3031);贵州省社发攻关项目(编号:黔科合SY字[2013]3135);贵阳国家高新技术
收稿日期:2015-01-05
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研发机构发展专项(编号:GXYF201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