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缩小“三个差距”

2016-04-18王树华陈柳

群众 2016年4期
关键词:苏中苏南苏北

王树华 陈柳

推进江苏在“十三五”时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正视和着力解决当前客观存在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虽然近年来苏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苏北整体发展水平与苏南、苏中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2015年,苏北地区人均GDP仅为苏南地区的44.2%,苏中地区的67.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苏州3.9万余元,而最低的宿迁只有1.5万多元。按照省定全面小康标准,2014年,苏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综合得分为99.0分,已进入达标收官、提高质量阶段。苏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综合得分92.6分,首次高于达标基准分。但苏北地区得分仅为85.1分,比达标基准分低4.9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依然处于“攻坚决战”的关键阶段。当前江苏扶贫开发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入缓解相对贫困,未来的重点任务是确保低收入人群与全省人民一起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征程中,要高度重视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共享性问题,防止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避免出现“一俊遮百丑”的现象。正如江苏省委第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所指出的,我们要实现的“全面”,是小康建设覆盖领域的全面、覆盖人口的全面、覆盖区域的全面。从这个角度来看,全面建成小康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缩小区域、城乡、贫富三个历史性形成的差距,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缩小“三个差距”,必须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相比较而言,苏北地区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苏北地区能否达标,决定了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如何缩小苏北与苏南苏中地区发展差距,是当前江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任务。制度化、长效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只能建立在各方利益都得到充分保障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要按照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科学布局、效益优先的原则,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进一步加强苏南、苏中与苏北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合作以及结对帮扶,积极推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着力完善以“园区共建”模式为突出表征的区域结对帮扶机制,实现“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共赢”。

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缩小“三个差距”,必须着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距偏大是当前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大难题,这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水平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差距等诸多方面。在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化进程尚需加快提升等现有省情下,发挥公共服务对抑制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作用,着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江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在当前阶段,应该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由城镇人口向城乡人口全覆盖;重点推进能源、交通、给排水、邮电通信、防灾等公共基础设施从城市向农村延伸;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缩小“三个差距”,必须着力推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贫富差距的缩小,需要中低收入人群更快地增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扩大就业政策的落实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需要从生产和分配两个方面共同着手,综合施策。在生产方面,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广大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创新,鼓励有能力、懂技术的居民通过创业创新增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制度,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最大程度地保护农民权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在分配方面,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实现职工工资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水平,通过特色产业扶贫、技术扶贫等措施,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激发完善内生动力扶贫机制。

责任编辑:金 雯、刘卫东

猜你喜欢

苏中苏南苏北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南年俗亦动人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苏北发展
苏南发展
苏中发展
苏南傩面具略论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与反“清乡”斗争——纪念粟裕大将逝世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