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2016-04-17
行业要闻
2016年纺织工业经济运行形势预测
2015年以来纺织工业生产继续下滑,国内消费持续不振,出口相比上年全面下降。2016年既有全球经济预期好转等积极因素,又有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和内需不振等不利因素,但整体来看,中国用工困难、产能过剩、环保压力等问题仍将制约纺织工业发展,纺织工业生产下行压力将继续加大。
从工业增加值增速看,2015年前三季度纺织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6%,增速继续放缓,同比分别下降0.6%和0.4%。从行业来看,纺织工业的增速放缓主要是受累于纺织服装服饰业下滑明显,仅同比增长4.7%,而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7.2% 和11.1%。从主要产品产量看,纱线增速回落,而化学纤维和布增速上升,2015年前三季度化学纤维、布、纱分别同比增长10.9%、3.3%和4.7%。
进入2016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需求增长亦将放缓,纺织工业生产增速不容乐观。从全球经济层面来看,中国纺织工业出口将回暖。据IMF预测,2016年全球GDP增速为3.6%,高于2015年0.5%,其中中国纺织出口的重点区域欧盟、美国和日本的2016年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为2.8%、1.9%和1.0%,相比2015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回暖。但是中国纺织工业增长的重心在国内,IMF预测2016年中国国内经济预期比2015年增速放缓0.5%。
纺织工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且过剩局面不断加剧,特别是化学纤维行业,拖累纺织行业利润率难以走高。在政策的支持下,企业纷纷扩建厂房和购买设备,其中新购买的设备中多为进口全球一流的生产设备,企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快速提高。然而,在市场需求结构短期难以改变的背景下,纺织企业生产的快速扩张,特别是高端生产线的纷纷上马,造成多数高端设备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产能利用率较低。据调研,在企业新建的国内外一流水平的棉纺生产线中,产品依然主要是14.8~19.7tex纱线,并且由于市场不景气,部分企业也没有完全开工。
预计2016年纺织工业生产增速将降低至6.0%,其中受益于原材料价格下降和出口订单增速回升,纺织业和化学纤维业生产增速将高于2015年,而纺织服装受困于国内需求不振和高库存因素影响,生产增速将进一步走低。
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极为不乐观,反映出国际经济和进口需求放缓,加大了2016年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变数。《中国纺织市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2015年1~9月,纺织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2.7%,增速较2014年同期及2014年分别下滑5.6%、4.8%,出口形势较为严峻。细分行业中,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化学纤维业出口均同比下降,分别下降4.1%、1.0%和8.7%。
进入2016年,中国纺织工业出口增速将反弹,呈现正增长态势。一方面,美国、欧盟、日本三大传统出口市场经济形势好转,进口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提高,为中国消费品出口带来巨大增长空间。据IMF预测,2016年全球货物进口需求增长4.1%,高于2015年增速1.2%,其中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货物进口需求分别增长4.0%和4.3%,分别高于2015年增速0.3%和2.8%。
预计2016年纺织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将会反弹至2%。三个子行业出口增速均将反弹至正数,其中纺织服装服饰业和化学纤维业出口增速较为明显。
2015年,棉花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加速折旧政策扩围至纺织行业,加上产业转移加快等因素,纺织工业投资增速呈现结构性分化态势,其中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投资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化学纤维业延续低增速增长。2015年1~9月,纺织业、纺织服装业、化学纤维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3.6%、25.4%和0.4%,其中纺织业、纺织服装业投资增速高于2014年1.0%和7.2%,而化学纤维业低于2014年同期2.1%。
进入2016年,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持续扩大,但由于对市场预期不乐观,投资增速将放缓。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纺织行业消化过剩产能将一定程度上抑制投资。另一方面,在新常态背景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纺织行业投资不确定性和风险进一步加大,企业家信心不足。
预计2016年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回落至10%,各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更为明显,增速很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在全社会消费品需求不振背景下,纺织服装消费需求亦不乐观。2015年1~9月,限额以上企业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总额累计9 363.9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低于消费品零售额增速0.3%,且低于2014年同期0.3%,其中服装类商品零售总额为6 641.2亿元,同比增长9.7%,亦低于2014年同期。
进入2016年,中国国内纺织服装消费需求增长困难加大。一方面由于住房、医疗、教育费用上涨速度高于多数家庭收入增速,挤占了消费者对纺织服装产品的消费能力,中国纺织内需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另一方面2015年“双十一”激烈价格战提前透支了2016年部分纺织服装消费需求,势必影响2016年前几个月纺织服装销售,预计2016年全年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总额增速将小于10%。
虽然东部仍然是中国纺织工业布局的主要地区,但是随着纺织产业转移进程加快,中西部纺织工业在全国地位逐渐提升。2015年1~9月,中西部纺织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 133.3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2.4%,高于2014年同期0.8%。
进入2016年,中西部地区的纺织工业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不断完善,产业承接能力增强,特别是西部地区新疆、陕西、宁夏等省份,大力招商,纺织产业链更加健全,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持续推进,中西部地区物流成本和企业融资成本逐渐降低,加上劳动力成本优势,中西部发展纺织工业的优势将凸显。
但是印染行业是纺织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附加值高、技术要求高,也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重点行业。由于中国排放标准不断提高,而且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印染行业发展空间收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难以上马印染项目,造成整个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根据《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要求,自2015年1 月1日起现有印染企业COD直接排放需控制在80mg/L,间接排放控制在200 mg/L,造成部分印染企业面临关闭。为发展整个纺织工业,绝大多数中西部纺织企业不得不把布匹运输到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印染,然后再运输回去销售,物流成本高,且印染价格缺乏话语权,印染行业链条短缺限制中西部纺织工业发展凸显。
《针织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2016年4月13日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第六届第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暨第六届“申州杯”全国针织科技大会在上海举办。《针织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在会上正式发布。《规划》对针织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并指出行业面临的形势,同时提出了针织行业“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针织行业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全面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出口稳中有增,全行业出口总额保持1 000亿美元;“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实施,对外投资有所增长。
《规划》提出了针织行业在“十三五”期间的四大重点工程为智慧工厂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品牌推进工程和全球布局工程。
在“十二五”期间,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下,针织行业稳步发展,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连续五年实现增长,在纺织工业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在“十二五”时期,中国针织产业“大企业化”格局逐步形成。201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户数为5 739家,较2011年累计增长5.71%;主营业务收入完成7 172.58亿元,较2011年累计增长24.42%,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61%;出口交货值完成1 963.55亿元,约占针织行业出口总额30%;利润总额实现398.36亿元,较2011年累计增长110.2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43%,远远高于纺织行业6.9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销售利润率5.55%,也高于纺织行业利润率平均水平(2015年为5.46%)。同时行业涌现出宁波申洲、青岛即发、江苏东渡等销售额过百亿的针织行业领军企业。虽然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为11%,资产负债率维持在55%,但总体上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经济运行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内销市场对中国针织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其中规模以上针织企业内销比重已由2011年的64.48%上升到2015年的72.62%,内销比重年均提高8.14%。
一、发展目标绘制未来蓝图
1.行业持续稳步发展
行业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全面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出口稳中有增,全行业出口总额保持1 000亿美元;“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实施,对外投资有所增长。
2.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继续推进服用、装饰用和产业用针织产品的均衡发展,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传统针织面料、服装、袜子等品类的市场影响力,提升针织时尚产品的影响力。拓展针织产品的特种和高端用途及新的应用领域。
3.品牌建设取得突破
巩固优势产品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的针织细分领域的优势品牌。形成10~15个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服饰品牌,拥有一批融入国际顶尖服饰企业供应链的面料品牌。
4.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完善
构造体面劳动和安全生产的行业发展软环境,造就一批满足现代企业需求的优秀设计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完成行业人才更替,稳定人才队伍。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设计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高级工及技师占工人总数的比重比2015年提高2%。
5.绿色发展达到新水平
进一步普及绿色发展理念,节能、节水新技术实现研发突破并在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物控制技术进步明显,相关新技术应用大幅度普及,绿色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6.发展一批现代产业集群
加大对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构建中介机构、专业市场等现代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集群优势。造就一批代表行业先进生产力,具有较高区域品牌影响力的面料、经编、T恤衫、袜子、内衣、服装等为特色产品的示范集群。
二、重点任务为产业指明攻坚方向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在新型原料研发应用方面,实现新型、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含高性能纤维)及各种天然纤维在针织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提升针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在新型编织技术研究方面,重点解决针织整体编织及针织结构增强、针织恒张力编织技术,推广针织成形编织技术、经编集成控制与生产技术等。在针织产品性能表征及数字化技术方面,重点解决内衣舒适性及评价指标,针织坯布疵点数字化、智能化监控系统,针织成衣自动化等。在新型装备研发方面,进一步研究新型提花装置及技术,满足针织装备的高速、精密数字提花的要求;研究针织成形技术的成形原理、成形工艺、成形设计方法及成形针织装备。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优化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上下游间密切配合,促进相关组织机构在政策、技术研发、管理等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新原料、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促进面料、服装生产与设计师设计创意、设计理念的融合,依托设计创新实现对行业资源的整合。
2.提升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水平
提升针织装备智能化水平。装备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连接是实现针织行业两化融合的关键。在针织装备中引入信息技术,通过嵌入传感器、软件控制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及其他信息元器件,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形成信息技术与针织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开发具备数字通信、感知、分析、推理、决策和控制功能的智能化针织设备,加强智能设备的推广应用。
提升生产和管理智能化水平。优化针织产品智能化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最终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模式生产。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清洁生产管理。加强清洁生产宣传,积极推动印染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水平审核;推进印染行业准入管理公告工作,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减排的监督审核制度,推进印染落后产能退出;完善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等有关标准,提高行业实施绿色制造发展的基础条件;运用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开展清洁生产水平评价,公布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名单,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完善清洁生产示范,引导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加快绿色改造升级。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企业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广低碳节能先进技术。加强新型环保新设备及技术推广应用,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针织加工设备及技术,重点推广针织物连续平幅前处理及冷轧堆染色成套设备、小浴比染机、超低浴比气流/气液流染色技术、短流程快速清洁化染整技术、生物酶加工技术、数码印花技术、环保型染化料助剂等;推进污染物治理及清洁能源使用,重点推广定型机尾气净化装置、低氮氧化物排放煤粉锅炉技术、烟尘脱硫脱硝技术、太阳能集热器、天然气加热型定型机等装置和技术。
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推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重点推广废水及废气余热回收技术、废水短流程双膜法浓水循环中水回用技术、废水脱色处理回用技术、丝光淡碱回收技术、废渣资源化和污泥减量化等技术及装备,工业园区采用集中供电、供气,进一步削减小锅炉比例。
4.完善产品标准体系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发挥行业组织和标准化技术机构作用,搭建多方参与平台,加强行业质量内控标准建设,提升行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完善产品标准。积极开展新兴交叉领域和市场需求空白领域的标准研究,紧贴市场需求,围绕针织新产品、针织服装服用性能等领域开展团体标准研制,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5.推进行业品牌建设
建立快速反应体系。推动传统针织服装由以制造商为中心向以用户市场需求为中心的转变,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化技术连接目标合作伙伴,将市场销售、服装与面料生产、原辅料与服务的供应商之间的业务联系,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整合成为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新的商业渠道。
加速行业品牌建设。坚持市场为导向,多种经营渠道相结合,不断加强市场的开发与培育,完善和创新营销模式。进一步加强网络销售渠道建设,重视渠道建设平台的选择、渠道冲突、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问题,形成有效的网络销售渠道管理机制。
6.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引导企业关注行业新技术动态,重视人才的培养,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为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技能竞赛和设计大赛。通过竞赛等方式推出和表彰行业人才。开展职业(如纬编工、经编工、横机工、服装制版师)技能竞赛,扩大职业技能竞赛范围,推动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新操作法的推广以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带动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技术及技能人才、企业适用型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在设计、研发、营销、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人才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7.发展现代产业集群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不断强化商业模式创新、渠道创新、金融服务创新,提高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打造高效产业园。推动产业集群以系统效率提升和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塑造为目标,因地制宜地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推动集群企业以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制造模式、创新模式和服务模式。
8.优化行业布局
中西部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将低端产能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腾挪出可以发展高端产能的空间,促进转出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国际资源有效配置。国际产业转移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是国际经济协作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作为传统劳动力密集型的针织服装制造业,将部分落后或低端产能转移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充分利用转入国的劳动力、土地、政策等优势,解决低端产能扩张或实现在转入地区的再造升级,并为国内针织产业向高端的设计、研发、市场营销等领域深化,加速转型升级提供窗口期。结合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实现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四大重点工程彰显产业转型决心
1.智慧工厂工程
智慧工厂是现代化工厂信息化应用发展的新阶段,通过配置满足企业管理要求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依靠信息技术处理手段,实现生产数据采集和生产计划的集中控制,改变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进行,构建高效、节能、绿色、舒适的智能化、人性化生产企业。
2.绿色制造工程
完善绿色制造升级体系。绿色制造要求产品从原料、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全产品生命周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针织绿色制造涉及针织原材料、低碳节能先进加工技术、绿色环保产品的生产、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等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等多项内容。强化绿色监管和企业绿色制造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制度,推进环境/能源管理体系和认证。
3.品牌推进工程
提高产品创意设计能力。强化对纱线、面料和服装流行趋势把握,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研发手段形成良好的创意设计氛围。着力提升针织服装的设计创意水平,加强面料、终端产品设计师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协作,鼓励跨界品牌企业的交流学习,形成创意资源的无缝对接,使针织服装向时尚化、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加强满足品牌企业、设计师要求的针织服装和针织面料的设计开发,提高针织产品的设计附加值。加强上下游企业产品研发设计中心密切合作,学习借鉴国外流行趋势,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培育有民族特色的创新产业。联合品牌企业开展针织服装动态秀展演。设立针织行业设计奖,激发行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全球布局工程
平衡低端产能转移与高端产能提质增效。引导企业“走出去”,通过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政策等环境考察,引导国内优势企业将底端产能适当转移至要素成本、政策环境有竞争优势的地区,再造或升级企业生产能力,鼓励企业通过充分发挥自身资本和技术优势,利用转入地优势资源,实现中国针织产业的跨国经营和资源的国际优化配置。
非织造布机械“十三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十三五”期间,非织造机械行业将研发、推广一批多功能、组合式、差别化的先进非织造设备,在《纺织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性意见》列入的59项“十三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非织造布机械项目有5项。
“十三五”期间,非织造布机械将向模块化设计、智能制造、节能减排、高产宽幅、多种工艺组合、适用于加工特种纤维、多种材料之间复合、仿真模拟等方向发展。
1.高速梳理技术研究及高速梳理机的研发与应用
意义及内容:在水刺、针刺、热风等干法非织造布生产流程中,梳理机是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应对梳理技术进行系统试验与研究,提升梳理机的速度和产能,满足不同纤维品种的加工需要,出网速度应达到200 m/min。
关键技术:优化梳理机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适纺性和工艺适应性;增大碳纤维、铝型材等新材料零部件的用量,减轻设备重量;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稳定产品质量,减少用工;提高设备可靠性。
2020年目标:梳理机出网速度在200 m/min以上;复合比20~80/80~20,纤维细度≤2 d。
2.双组分纺熔复合非织造布生产线工艺技术与设备
意义及内容:双组分纺熔复合非织造布生产线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非织造布装备,融汇了纺黏、熔喷、SMS复合等纺丝成网的核心技术,并满足多模头生产的特殊要求。该生产线将两种高聚物经复合纺丝,形成PP为芯,PE为皮的或其他结构的双组分纤维,纤维在气流作用下充分牵伸和扩散形成纤网,再经热轧生产出纺熔非织造布。
关键技术:纺丝箱体的开发,复合纺丝喷丝板的研制,复合纺丝工艺的开发,数字化的集散控制系统,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和安全性要求的闭环控制系统。
2020年目标:研制生产出幅宽为3 200 mm的PE/PP双组分纺熔复合非织造布设备。
3.高效高产环保节能气流成网生产线
意义及内容:依靠全新空气动力学方法将废纺纤维气流成毡,可替代以梳理机和交叉铺网机为代表的传统机械生产工艺。该生产线配置一套全过程压力控制装置,使整个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纤网层均匀度好,最大密度差异低于3%,生产能力大于1 000 kg/h。
关键技术:研究基于空气动力学的气流成网技术;研究纤网均匀度控制技术。
2020年目标:突破关键技术,产能达1 000 kg/h,成品面密度为150~2 000 g/m2,建立示范生产线。
4. PP纺黏针刺土工布生产线
意义及内容:PP纺黏针刺土工布具有比PET土工布更好的耐酸碱性、更高的抗拉强力及延伸率,在土工领域的应用更优于PET土工布,特别是盐碱地质条件的土木工程、机场跑道建设等,其特性是PET纺黏土工布不能替代的,其技术及产品在中国国内仍有空白。
关键技术:PP纺黏针刺土工布与普通的PP纺黏热轧非织造布不同,一般采用融指相对更低的原料,且纤维纤度较大,一般约为10 d。由于PP具有较大的热熔值、较低的表面摩擦系数,在纺黏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纤维的冷却、气流牵伸、铺网及针刺固结等难点问题。
2020年目标:建成幅宽大于4.5 m的生产线并投入市场。
5.数控粉尘过滤材料生产线
意义及内容:近年来,国内针刺法工艺技术逐步成熟,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国产设备自动化程度低、产能和制成品优良率低。研制面向非织造设备(针刺设备)的专用数控系统,应用于耐高温纤维粉尘过滤材料生产线中,并对气压喂棉机、高速杂乱型非织造布梳理机、交叉折叠式铺网机、宽幅高频针刺机进行相应研发和优化,解决针刺频率高速化、机构运动高精度化、控制系统智能化等难题。
关键技术:多机构同步伺服速度控制,间歇式精确伺服运动控制,往复式双向(横向-纵向)联合过程控制,结构设计模块化设计,专用数控系统。
2020年目标:自主开发非织造粉尘过滤材料生产线,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并形成相关的技术标准。
中国取消纺织服装等行业出口补贴
美国贸易代表2016年4月14日宣布了中美两国政府达成的一项双边协议,中国同意取消其向出口企业提供的多种补贴。
美国在2015年2月,针对中国在7个行业向本国出口企业提供的补贴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申诉。这些行业是:纺织、服装和鞋类;先进材料和金属;轻工业;特种化学品;医疗产品;五金建材;以及农业。
中美达成的这一项协议据信正是对美国和欧洲威胁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做出的让步。根据中国加入WTO的附加条款,WTO成员应该在加入15年后(即2016年12月)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目前,不认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主要国家包括美国及其部分盟友。
此前欧盟曾于2016年2月10日发声明称,将就“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发起为期10周的网络公众咨询,并还将于3月中旬举行一次“利益攸关方会议”。而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声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4月7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需要世贸组织其他成员的背书。
美国成立纤维与织物制造创新机构
美国国防部长宣布成立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中的第八家制造创新机构——革命性纤维与织物制造创新机构,提供超过3亿美元的公私合作资金,开发面向未来的纤维和织物,助力美国纺织品制造业的加速复苏。该机构由国防部牵头组建,麻省理工学院(MIT)负责管理,包括了89家工业界、学术界和非盈利组织成员。
革命性纤维与织物制造创新机构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将获得来自联邦政府超过7500万美元以及近2.5亿美元非联邦投资,支持具有与众不同属性的纤维和织物创新,这些属性包括不可思议的轻质和防火性,非凡的强度以及包含电子传感器。这些技术纺织品应用范围广泛,可以为消防队员制成不受炽热火焰影响的消防服,将一块智能手表具备的传感能力复制进一片轻质纤维中,或者在一位受伤战士需要使用抗菌包扎带进行处理时轻易去除。
美国纺织品工业在十年间首次实现就业人数增加,从2009~2015年,出货增加14%,全球出口增长39%。在新世纪衰退的十年后,美国制造业自2010年2月起整体增加了90万个就业岗位。革命性纤维与织物制造创新机构将在此基础上为美国纺织品制造业未来在复杂纤维和织物技术领域生产中的全球领导地位和创新奠定基础。
新机构将利用西北地区的技术纺织品制造业创业者和创新者的社群,加之来自全国制造业网络的坚实力量,巩固纤维和织物制造业的国家性创新生态系统,使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保持领导地位。同时,新机构将把非传统合作伙伴集合在一起,将纤维和纱线与集成电路、LED、太阳能电池和其它设备与先进材料集成在一起,创造可看、听、感知、通信、存储能源、调节温度、监测健康、改变颜色等功能的纤维与织物。比如机构将把音频设备制造商Bose、计算机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和纳米纤维制造商FibeRio公司与更通常的纺织品制造商与用户沃里克铣削公司、Buhler纱线公司以及新百伦等进行结对,实施创新。
新机构将致力于把大学(MIT、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康奈尔大学等)成员实验室中开发出的创新成果商业化,同时与当地劳动力组织建立伙伴以培训工人如何在美国制造这些技术。机构还将加速技术转化以创造国防与商业应用,比如将发电和储电能力植于纤维中的掩体,超高效、节能的运载器过滤器,以及可以调节温度、探测威胁的制服,可感知化学或辐射元素等威胁,以警告战士或首个响应者。新机构的总部将拥有一个原型制作设施,用于帮助初创企业试验其首件产品,并将新技术规模化到全面生产,以确保美国发明的纺织品技术在美国进行制造。
获胜团队包括52家工业界成员和非盈利组织,以及28个州的37家额外合作伙伴,其中52家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包括FLIR公司、蓝水防务公司、Nanocomp技术公司、MiniFIBERS公司、FibeRio、Buhler纱线公司、电子纺织品公司、RTI国际公司、沃里克铣削公司、英特尔、SAP、Bose、耐克、新百伦、太阳能联盟、Vartest实验室、特拉华谷工业资源中心和国家职业能力测试中心等。
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开业
2016年3月28日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正式开业。成立上海国际棉交中心的目的是依托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发挥中国上海自贸区和新疆棉花生产的整体优势,进一步优化棉花交易服务质量,降低中国棉业、棉纺产业的采购交易成本,提升“中国棉业”在全球竞争的新优势。该交易中心由上海纺织出资控股、中国新疆建设兵团参股,是获批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的唯一一家国际棉花交易中心。
上海纺织集团董事长童继生表示,棉交中心的主要业务是面向中国、亚洲乃至全球的棉农、棉商和棉纺产业,为客户提供点到点的比传统交易供应方式更好的服务。同时,提供性价比更优更高的棉花、棉纱期现货和其他纺织原材料等基础性生产资料,并提供配套增值服务。
“中心不但具有现货电子交易、仓储物流、产品配送、在线金融、信息咨询、中远期现货和期货交易等服务功能,同时也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平台。”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总经理邱建华表示,传统的棉花棉纱交易没有第三方参与,存在较高的交易风险,作为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直通桥梁,棉交中心将棉花、棉纱的现货交易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不仅能够降低风险,还能提高市场交易效率。
据透露,交易中心开业后将与国内外同行及相关交易所一起推进市场化、国际化运作,通过配额调剂、转口贸易、锁定价格、降低交易成本等手段,扩大中国纺织原料在亚洲、非洲及欧美的价格协调能力,可望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有经济价值和影响力的纺织品全产业链平台服务商。
童继生表示,棉交中心的成立不仅是上海纺织集团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服务上海发展、服务国家支持新疆转型发展战略的一项创新探索,也是上海自贸区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扩大国际大宗商品在中国交易和转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棉花交易中心自2015年通过开业验收以来,逐渐形成了以交易中心上海总部为核心,国内新疆办事处为依托,国外以拉美市场代表处(设点巴西)、中亚市场代表处(设点乌兹别克斯坦)、东南亚市场代表处(设点巴基斯坦)、非洲代表处(设点苏丹)等为重点的全球市场服务网络。
据介绍,2015年以来上海纺织联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资10亿美元在非洲苏丹建设新型纺织产业园,园区涵盖10亿m2棉花种植和30万纱锭产能,包括原料在内。上海纺织将在海外布局制造、销售、设计和供应配送等五大基地,最终做到全球资源、中国集成。据透露,2016年苏丹产业园将出产第一批棉纱,并将在棉交中心挂牌交易,按目前成本测算,价格比国内每吨要低2 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