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思维解题法在高中政治解题中的运用
2016-04-17李辉
李 辉
(长乐华侨中学,福建长乐350200)
关系思维解题法在高中政治解题中的运用
李辉
(长乐华侨中学,福建长乐350200)
如何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如何组织答案,如何做到课本知识与时事材料的有机结合?这些问题给高三政治解题提出了严竣的挑战,文章从培养学生关系思维的角度提出笔者的见解,以期提高高中政治解题的有效性。
关系思维;阅读理解;情景材料;知识体系;逻辑联系
高中政治解题的情景材料往往由一段或几段话组成,题干材料形成的关系往往不止一个。关系思维就是要通过寻找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并用矛盾的辩证思维理解关系的属性,并进一步去揭示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教会学生找关系,养成关系思维;通过认识关系的性质,找到解决关系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运用主体与客体的相结合的关系思维确定中心思想
当前,高中政治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多是综合性与多样性特点,其情景材料的设定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选择、归纳、提取、运用信息的能力,[1]突出了对情景材料中心思想的把握。高中政治情景材料都有它自己的分层观点与思想,每一层材料都有它对应的中心思想,每一个中心思想对应一个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运用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关系去阅读材料,就会很好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每个政治生活模块对应不同的政治生活主体,如政府、人大、中共、党员、公民、人大代表、国际关系等等。经济生活有国家、企业、消费者等等。每一个主体所对应的客观对象就是客体,客体具有被动的依附属性,它是主体在行为关系上的反映。主观题由材料和问题构成,需要学生解决的主要关系由主观题设置的问题确定,因此首先通过问题设置确定行为主体,处理好材料和问题的关系。其次要明确材料中主体所产生的行为即客体,通过主体与不同客体相结合关系进行分层,就明确了设问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例如:
2015年全国I卷38题(1)2014年重新修定的《预算法》中规定,“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怎样强化对预算的管理”。[2]
首先通过设问确定主体是政府,然后根据政府所产生的行为即客体进行分层:政府与人大;政府与批准的预算;政府与预算法;政府与加强预算管理等。然后按照政府的有关知识作答。需要指出的是,分层的基本标志就是句号或者分号,一个句号就是一层。[3]对行为客体分层也需要发挥关键词的作用,才能有效推进信息转换,确定材料的中心思想。
二、运用“一和多”的关系思维串联知识
教学复习的过程就是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知识体系主要由模块知识体系、单元知识体系、核心考点知识体系构成。“一和多”的关系思维能够构建知识体系,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环节。“一和多”的关系性思维主要有两种:一是发散的思维方式推理知识。以高考核心考点或书本的核心关键词为一个点,由这个点联想到其他点,一直联下去。发散思维注重知识的推导过程,因此要求符合思维特点、符合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最大的特点是由此及疲,触类旁通。教师在复习过程要加强原理推导过程的整理与引导,大胆创新,鼓励学生把不同知识有机串联起来。例如,以“服务业”为核心关键词进行推导,即服务业——第三产业——就业——消费——扩大内需——经济提质量增效。在做推理题或意义类题型时能够有效解决知识链接问题,大大提高解题效率。二是以培养聚合思维方式。以一个知识点为核心,寻找与之相关联的点,它强调“向外”。如复习“价格”这一知识点,可以积极寻找这样的关系:价格与价值;价格与纸币;价格与供求;价格与生产;价格与消费;价格与市场机制;价格与宏观调控。复习过程中把握这些关系,就可以在高考答题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选择。以一个点关联知识既要结合材料,又要联系重大时政,使知识力求全面准确。
2014年全国I卷38(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4]
解题上题首先运用聚合思维方式关联知识,市场机制关联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次运用发散思维对每一个关联知识进行推理,找出市场机制与消费者受益的有机联系。如价格机制:市场准入放宽——竞争加强——价格下降——物美价廉——消费者受益。供求机制:市场准入——企业数量增多——供求增加——商品数量丰富——消费者受益。运用“一”和“多”的关系思维串联知识,不仅要把握知识体系,夯实基础,还要加强对知识的推理,丰富答案,明确命题者的意图。
三、运用原理与材料相结合的关系思维进行造句
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科高考试题答案的来源有三个:教材知识;试题材料信息;重大时事。其答案的组织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原理与材料信息的高度整合,而时政语言往往突破了原理与材料知识的界限,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无所适从。因此,在解题时要教会学生要提取三种关系:一是试题考查的教材知识即原理关系;二是试题考查的材料关系;三是原理本身与热点的关系。学生必须将所学的政治原理知识、试题材料和社会热点之间建立准确的对接关系。例如:
2015年全国I卷38(2)以《记住乡愁》播出为情景,以古建筑学者、历史学者、民俗学者、社会学者对《记住乡愁》的不同感受出题: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2]
首先通过审题明确考查教材中认识论相关原理的关系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反复性原因及表现;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等。考查的材料中的关系有:主观能动性与不同感受;历史条件与不同感受;人文环境与不同感受。联系原理关系组织语言造句就可以得出答案。有的材料关系并无相关信息可循,这就需要在确定原理关系的基础上立足课本知识进行发散思维,把原理与时政语言结合起来进行作答。
四、掌握“三段式”关系思维对设问的要求进行论证探究
高考考核目标要求“论证和探究问题,要求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1]运用“三段式”关系思维进行论证探究反映了一种正确的逻辑联系。第一段:对题目的设问发现或提出问题,提出题目的设问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关系?通过调动知识,找出二者关系论证的理论依据。第二段:要明确体现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要探究两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还是单向联系,然后引出这种关系对另一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作为证明的事实依据。第三段:通过二者关系总结得出结论。结论是对二者关系的补充或说明,也可以是对关系的进一步引申或论证。“三段式”教学思维常见于高考的分析说明中。例如:
2014年全国卷Ⅰ39题(2)“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4]
第一段:学生首先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观念和学生成长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充分调动所学的哲学知识,找出与之对应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第二段:探究教学观念和学生成长有什么内在联系,教学观念对学生成长有什么影响,正确的教学观念对学生成长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教学观念起阻碍作用,以此证明教学观念和学生成长之间关系的事实依据。第三段:通过前两段总结进一步得出,教学观念并不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途径。”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关系思维就在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法的指导上,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上,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心态去寻觅创造性的答案。当然,只有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践,坚持理念联系实际的原则,才能使关系思维的运用发挥最大的效能。
[1]教育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李铁社.2015新课标1文综高考真题解析[EB/OL].[2015-09-12].http://www.blog.sina.com.
[3]李东亮.三步审题法在高中政治解题目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高考),2013(4).
[4]唐仕健.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政治试题评析与思考[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4(8).
(责任编辑:黄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