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

2016-04-17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里科夫切入点主旨

杜 玉

(连江尚德中学,福建连江350500)

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

杜玉

(连江尚德中学,福建连江35050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什么方式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就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选择好阅读教学切入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即把握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能发挥出教学杠杆作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探究发现,自主学习,解读文本,获取信息,实现阅读的信息、心理和情感体验的收获。

阅读教学;切入点;选择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五大教学领域中,阅读教学从来就是重中之重,但很遗憾,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是语文被诟病为“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所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语文素养也应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成熟的阅读者,他应该知道要读什么以及如何读。这就决定了在阅读教学设计上,不但要考虑“教什么”,更要考虑“如何教”以及学生“如何学”。教材的每一个模块,每一个单元,乃至每一篇课文都是阅读教学的对话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者,教师要关注的是对话的过程和方法。因此,设计好教学切入点,是推进有效对话、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

一、选择阅读教学切入的“着眼点”

1.选择切入点要着眼于文体

阅读是体现文体思维的阅读,阅读这一行为总是离不开对特定文体的文本的阅读。文体不同,其阅读方式、阅读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语文的阅读教学首先要体现这种体式的差异,自然相应的切入点也要体现这样的差异。比如同样是叙事类的文本,如果是叙事类的散文与小说的教学的切入点则完全不同,散文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诚如梁实秋所言:“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地表现出来。”因此叙事性散文的教学切入点就应体现在对作者“个性化”的认知上,比如个性化的情感认知、个性化的言语表达等方面;而小说是讲故事的,故事是小说的基本特点,正如曹文轩所言:“故事是小说的本性之一——本性难改,改了也就不是小说了。”因此小说的切入点应体现在“故事性”的认知上,比如故事的叙事视角、故事情节如何合理展开等方面。

2.选择切入点要着眼于生活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需和生活相融合。从情感的接触点角度去看,生活当中“明星式”的人物、冲击眼球的事件、情感深处共鸣的人或事等等,这些喜闻乐见的容易让人接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握好生活化的要素,找到阅读教学和生活的切入点,建立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得法于课堂,延伸到课外。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细节、关联迁移。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注意到形成于唐末五代期间的福州方言,与文言文有着天然亲近感,举些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方言词语让学生翻译成文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连接切入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应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立足学情,注重学生的语言感知,体验文章,感悟生活。“目中有生”,解决好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源头”,就能“课堂生风”,实现教学目标。

二、选择阅读教学切入的“落脚点”

阅读教学切入的“落脚点”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即“有嚼头”的地方,对之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这些“有嚼头”的地方可能在文章的开头或是中间部分,也可能在尾部。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结构、作者思路和文体特性等特点,选择阅读教学切入点,抓住“嚼头”,依势而动、顺势而入的选取阅读的突破点,创新设计,变序解读,丰富教学思路和手段。笔者认为这样的有“嚼头”的“落脚点”有以下几处:

1.文本的标题处

文本的标题的特点是“微言大义”因此从标题入手“探微”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故都的秋》切入点可以让学生比较“故都”和“古都”的差异;《咬文嚼字》也可以从该词的字典义和文本意的不同切入;《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标题更是最好的切入点,由“序”引出序的知识的学习,由“春夜””夜宴”“从弟”“桃花园”都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后半部分相关语句的“阅读聚焦”,标题解析完,就可以抛出这样有思考力的问题,标题只是涵盖后半部分,李白写前半部分是否跑题呢?

2.貌似“闲笔”处

小说的教学,重要的情节,学生不难看懂,因此,从此切入意义不大,不容易促发思考,而如果从貌似不重要的地方也就是“闲笔”处发现它与主题的关系,就是很好的切入设计。譬如教学契诃夫《装在套子里人》一文时,学生容易看懂的是有关别里科夫的情节,但如何理解套子的普遍存在这一主旨呢?这时如果教师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别里科夫是文中唯一套中人吗?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三处有关“别里科夫们”的细节,就可以把学生的关注点从别里科夫这一特例转到对“别里科夫现象”这一社会问题的思考上来,进而理解小说故事的设计和主旨的表达之间的关系。

3.主旨凸现处

文章中凸显的地方往往是该文主旨中心所在处,纲举目张,抓住“纲”,作者的行文思路、写作意图和方法就是围绕这个“纲”展开,阅读者便能一目了然。把握这个关键节点,以此切入,提纲挈领,梳理文路,就可以收到高屋建瓴、登高揽胜之功效,而且直接切入主旨,迅速掌握思路关键所在,阅读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譬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从文章首段学起,在学生粗读课文之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放在首段?“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么排解这种心里的不宁静?这样,从一开头学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然后顺势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教师通过顺承、深化、引申三个步骤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学习。

4.描写精彩处

有的文章描写精致,特别是抒情、叙事、写景的散文,其描写精美的地方,往往就是作者感情抒发、领悟、见解表达的关键节点,因此可以从此切入,直接接触重点内容,迅速掌握思路关键所在,这样犹如庖丁解牛,阅读起来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教学《小狗包弟》时,在把包弟送上手术台后,文章是这样描述的:“脚下是一片衰草。”“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以情促读,学生能迅速瞄准“景物描写”这一重点,体会到“我”对包弟的愧疚之情,紧接着对语段进行细致剖析,然后与其它部分对比,领会中心,这样设计就显得疏密有致,重点突出。

5.关键过渡处

文章的过渡句既是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也是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往往也是作者写作思路的重要转折,抓住关键性的过渡段或语句,辐射前后两头进行分析,便于弄清作者思路。如教学《拿来主义》时,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过渡句:“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2]提纲挈领,通过对关键句的梳理,掌握上下文的论述重点。这样,学生对文章各部分的写作重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有了清楚认识。[3]再如,教学《囚绿记》一文,可以“择绿”“恋绿”“囚绿”“释绿”和“念绿”,这“五绿”关键处切入教学,展开思路,就可以很好掌握文章的主旨。

综上所述,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应始终有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旨意识,应选择和把握好“着眼点”和“落脚点”,弄清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自主学习,去探究发现,实现阅读的信息、心理和情感体验的收获,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1]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2]崔志刚.体悟“鲁迅体”的语言[J].语文学习,2013(6).

[3]毕伟玉.两个“但”字说文思[J].语文学习,2013(6).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里科夫切入点主旨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平淡真实显主旨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相约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