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兼备全面对接语文高考课标卷要求
2016-04-17陈岩立
陈岩立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0)
“形”“意”兼备全面对接语文高考课标卷要求
陈岩立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0)
从2016年起,福建考生参加全国课标乙卷的高考。与福建自主命题试卷相比,课标卷的表面要求和深刻追求都大不一样,我们只有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把握全国课标卷的外“形”内“意”,才能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考;课标卷;表面要求;复习备考
从2016年起,福建省告别了长达十余年的高考自主命题时代,回归全国卷高考(福建采用课标乙卷,也叫课标Ⅰ卷)。与福建自主命题试卷相比,全国课标卷的内容要求、试卷结构、题型特点、能力要求等存在明显不同。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把握和领会全国课标卷的“形”与“意”,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高考。所谓“形”,是课标卷的表面要求,即试题的选材特点、命制技术、能力要求、呈现形式等;而“意”,指的是课标卷背后的深刻追求,即考查意图、价值取向和国家意志等。
高考作为国家考试,体现的是国家意志,肩负引导考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的责任和义务。课标卷围绕“立德树人”的宗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这“一点四面”,是高考改革的主题,也是高考命题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在落实“一点四面”总体要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语文课标卷的“形”“意”分析
语文课标卷的考查内容有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选考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本大多摘编自公开出版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内容多涉文史哲,如2014年的“悲剧美”(乙卷)和“古代食品安全”(甲卷),2015年的“宋代的信用”(乙卷)和“接受美学”(甲卷),2016年的“甲骨文”(乙卷)、“小说与故事”(甲卷)、“文学与历史”(丙卷)。内容兼具“述”和“论”,既有史料的呈现,也有作者的判断和结论,文字通畅流利,理论浅显易懂,篇幅在1000字左右,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共设三道单项选择题,考查考生对重要词语、重要语句的理解,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道题因难度大,被师生们称为“三难”题,即题难仿、难作答、难指导。究其原因,是很多教师习惯了福建自主命题卷的考法,指导训练的方法已趋固化。虽然同样都是考查“理解”能力,但福建卷更关注的是“理解字面的意思”,选项肢大都属于表层编码,这仅是阅读的低层次“理解”,教师以这种思路来指导学生当然是行不通的。如果说福建卷考查的是“复述”能力,那么课标卷侧重在考查“转述”能力,考查学生能否用逻辑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文本信息加工的手段来命制选项肢,综合多个原本不直接关联的语句或语段的意思来形成新的解释,突出考查学生判断信息等值和逻辑等值的能力,凸显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关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通用性。
课标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理解”这一阅读活动的核心概念,如何清晰地定位“理解”,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北京语言大学陈璐欣、王佶旻两位教授对“理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阐释了“理解”的七种微技能,即信息转译能力、信息定位理解能力、信息抽取能力、信息查找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句间关系理解能力和相关信息归纳能力;莫雷等人的“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理论也可资参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
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三部分内容。
“文言文阅读”文本节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文长600~700字,体式典范,文字浅易,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共设三道选择题和一道翻译题:选择题考查实词、断句和文意(信息筛选);翻译文中两个关键文句。“古代诗歌阅读”选文为唐宋诗词,一般为名家僻章,诗意雅正,格调积极健康,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内涵、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从考纲要求的64篇(段)中取材。
优秀的古代诗文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先民的智慧,闪耀着璀璨的民族之光。古代诗文阅读考查的根本宗旨,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掘具有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诗文选材充满正能量:传记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或爱国爱乡,或仁爱忠厚,或秉公持正,或勤政尽责,如春风化雨,让考生在考场上接受了一次崇高的精神洗礼;诗歌作品文质兼美,反映了我们民族青春期的精神和气质,对考生而言,不啻一场美的征程、民族精神的寻根之旅!
从2014年起,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上的独特功能,古诗文阅读更突出了文化素养的考查,如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名篇名句默写考查,题型有新的变化,对学生的实际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古代诗文阅读考查,既重视传统的传承,又着眼现实意义,能真实检测出学生在文化积累和文化素质上的差异。
(三)选考类
设置选考类是为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给不同兴趣取向的考生以选择的空间,体现高中新课改的选择性。选考类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道题,考生从中选定一道作答即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多为传记文学作品,考查学生在文本语境中捕捉信息、理解信息、辨别信息和采信信息的能力。无论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格调健康积极,主要人物性格精神明亮,传达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借鉴了美国PISA考试分层级给分的方法,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程度,分别给3分、2分、1分和0分。五个选项,有对全文整体概括分析的,有就文章局部进行分析和概括的,也有对文章细节进行分析的,不同的阅读复杂度和精确度就决定了选项的难易程度。分层级给分提供了0分、1分、2分、3分、4分和5分六个评价刻度,每一个刻度都能检测出不同水平的考生;而传统的多项选择题给分方法只能提供0分、2分、3分和5分四个刻度,因此分层级给分是一种更为科学的评价方法,它能够更全面而精确地刻画考生的阅读水平,真正发挥高考甄选的功能。
实用类阅读文本采用非连续性文本,即在主文本后,采用“相关链接”的方式来增加文本的信息(这种材料的组合方式也是受到PISA考试的启发),其意图有三:一是材料组合方式更加贴近、适应当今人们的阅读实际;二是适当提高测试难度,以期与文学类文本阅读难度相匹配;三是考查考生在多学科、多领域的背景材料中,进行筛选和判别、分类和排序、分析和再造、挖掘信息价值的能力。
选考类的压轴题是探究题,体现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理念。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定向探究,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往往是给出一个确定的命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如2014年课标乙卷的“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2015年甲卷的“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2016年课标乙卷的“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等等。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常从重要语句切入,考查对其丰富含意的理解,并综合起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如2016年乙卷的“‘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5年乙卷的“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等等。定向探究是一种以试卷为主的测试方法。第二种探究是发散探究,即对某个阅读问题作出多层次、多角度、个性化、有创意的解释与分析,这是一种以考生为主的测试方法。如2015年课标乙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2016年课标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等等。这种发散探究鼓励不同的答案,较为开放,为考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思考空间和发挥余地。
(四)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部分共设5道题,题型有成语运用、病句辨析、句子衔接(包括词语的选择运用和句子补写)、图文转换等。
语用题展现了一种从生活实践出发的综合的视角,更注重实际应用。语言材料时代特征鲜明,生活气息浓厚;文本呈现方式多样,既有句群,也有图表数据等;考查内容不只涉及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还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信息解码,如对图表数据的理解、对网络中各种信息类文本的理解等等。语用题的考查,实质是考查学生应用语文工具解决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了语文为其他学科提供支撑的基础功能。
纵观近些年的语用题的考查,有新的关注点,即更加突出了对考生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比如对“表达连贯”的考查,竟连考两题(第15、16题),在这里,“连贯”不只是修辞技巧的运用问题,更主要的是对逻辑严密、表达贴切规范的考查。又如,从2013年到2016年,接连四年考图文转换题:2013年和2015年考查用文字说明徽标,2014年和2016年根据活动构思框架图写一段话。这种考查既有外在的时代要求,也有学科内在的追求: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信息的呈现方式多元化,如何获取、加工和转化信息,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将繁杂的信息转化成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课标卷的图文转换题加大了思维的强度和表达的难度,考生先要完成对图表信息的解码,再用文字进行重新编码,最后用最简明贴切的表述完成一段连贯的语段,整个流程就是“思维—图示—文字”的转换过程。我们在语言运用的教学和训练中,要有针对性开展思维导图的解码编码训练,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应对这类读图题。
(五)写作
课标卷写作题多采用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从2014年起,在传统的材料作文命制基础上有了发展和推进,即材料给出了争论的情景,需要考生作出更辩证更完备的论述,这对考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5年又进行了改进,进一步明确了写作要求,以具体任务来驱动写作。2016年的漫画材料作文(乙卷)虽然材料的呈现方式出人意料,但基本上还是延续了2015年任务驱动的命题思路。任务驱动式材料作文倡导考生“着眼身边事,体味人生与社会,思考现实与未来”,具有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仿套性和难易适中等特点。
1.材料展示的情境生活化,叙事具有层级性或推展性
课标卷的作文材料的母本或是真实事件,或是某种社会生活现象,描叙的是当下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比如2015年课标乙卷的作文材料来源于一起真实的媒体事件:一名女大学生向交警举报自己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接电话,交警将此事上传微博,引发关注。这段材料包含着丰富的角度和信息层级:第一层是事件的起因,却是整段材料的核心信息,父亲开车打电话屡劝不听,女儿无奈之下向警方举报;推进到第二层,警方受理,后又将举报信发布在官方微博,矛盾的性质改变了,由单纯的父女间的分歧演变成了公众事件;事件继续推进到第三层,网友和媒体的参与使事件称为可资公共讨论的话题。随着事件的不断推展,话题要素逐渐丰富,可供考生评议的空间也在不断拓宽。再如2015年甲卷作文题,材料中的三名候选人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大李”的原型是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老王”的原型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万君,“小刘”相对比较特殊,是杂取众家的事迹编制而成,三名候选人个性、事迹各不相同,各代表着不同的生活轨迹和价值取向,但他们都在演绎、创造着精彩的人生故事,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风采”人物。谁更具风采?不同的考生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都代表了对未来人生的理性思考。这样的写作任务,怎能不激发考生的表达欲望?2016年课标乙卷的漫画材料,描述的场景大家都不陌生,显现的内容也是大家熟悉,每一幅画面都可当独立的故事来读,四幅连缀就构成完整的情节:有同学考了一百分得到了肯定和表扬(亲吻),而后考了98分被批评(脸上的掌印);另一同学先考55分挨了尅(脸上的掌印),接着考了61分受到表扬(亲吻)。情节要素有起因,有推进,有对比,有矛盾,也有反转,简约的画面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加上漫画这种艺术形式多义性的特点,可联想、联系的空间就更大了,或从事件或就现象或升华哲思,让不同思维习惯、写作水平的考生都能找到评议的入口。
材料描叙的生活图景,是考生习见习闻的,文字表述的多层级性和推展性,让内容和含意拥有不同的广度和深度,易于引发考生的联想和移情,每个考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2.供讨论的话题(问题)真实可辨,写作任务具体明确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存在三大问题:“不愿写”“没的写”“不会写”。究其根源,是学生的写作动机、现有的生活积累以及表达水平与写作任务所需经验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成功的作文题命制,应该有效地填补二者之间的鸿沟。考生写作行为的启动与维持,最重要的是来自“写作任务情境”本身,具有真实目的、具体情境的写作任务是重要的潜在的动机资源。课标卷作文材料所描述的,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不脱学生的生活经验范围,每个学生都可说道说道。如2015年课标乙卷,女儿举报父亲可能只是小概率事件,但背后所隐含的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在生活中却很普遍,谁没有遇到过理智与情感的纠结?谁没有面临过利他和利己的艰难抉择?谁没有为动机与结果的相背离而苦恼过?学生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自然容易触发联想和思考;给特定对象写一封信来表明态度和阐述看法,自然是水到渠成,不吐不快。这样,在真实动机和具体明确的写作任务的驱动下,真实的言说随即启动。甲卷“谁更具风采?”类似的评选活动在生活中时常举行,在选择候选人时,考生很容易在经验范围内找到对应的原型,从而产生共鸣和移情,“选谁呢?这个似乎合我意”“我为什么一定要选他呢?给自己一个理由先!”“等等!他真的有比别人更好吗?”“好!就他了!”你看,这不就是“思考、权衡与选择”的过程吗?当学生们看到2016年乙卷的漫画时,不禁会心一笑,这不就是在说我们?!直观的材料,熟悉的经历,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一下子就触动了考生的体验和感悟。对于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起步和目标,评价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这些话题,经历十二年寒窗生活的学生们,有他们切身独到的思考,焉得无话可说?
3.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防止套作和宿构
传统的材料作文多少带有寓言的性质,鼓励考生通过对材料含意的深度开掘,追求高深的立意,写作最后变成为对公理、哲理甚至玄理的演绎,学生们说着成人话,代圣贤、名人立言,以取悦命题者。学生们不敢说出自己的真话,文章自然就充斥着大量的大话、空话、套话和假话,这造成了学生作文的虚伪人格和“伪圣化”习气。2015年起,课标卷的作文命制通过材料选择和写作任务的指向,有效消减应试作文的消极影响。
在作文材料中,命题者不预设价值立场(当然并不是说命题者不能进行价值引导),这样考生无需背负政治正确和道德优势的压力,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谈一点自己真实的想法了。也正因为材料只陈述事实,不直接呈现命题者的价值观,不提供现成的结论,逼迫学生必须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必备的逻辑知识,通过推论和论证去得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结论,宿构和套作现象自然就减少了。
4.增加分析性写作的比重,突出批判性思维的考查
分析性写作认为,写作即思维,写作是一个发现和发展观点和思想的过程。分析性写作旨在测试学生逻辑和说理能力,它既要求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也要求对别人的论述进行评析。分析性写作与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不谋而合的。
2014年课标乙卷作文题,是一场关于变更游戏规则的争议,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角度哪一种身份,都会对这种“改变规则”的“新情况”表明赞成或者否定的意见。当然,否定的理由或者赞成的理由都可以很充分,都可以自圆其说;但要将观点讲清楚、讲到位,就需要呼应他说,自觉考虑到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倾听对方的理据和逻辑,或吸纳或辩驳,从而使自己的论述更为全面客观。
2015年课标乙卷,争议的焦点是女儿应不应该举报自己的父亲。从人物的身份或角色来看,作为一个公民,当然有责任有义务举报违法违纪现象;但作为血浓于水的亲人,这样的举报是否有违人之常情、人伦之礼?从动机的角度分析,是利己还是利他?是大义灭亲还是人性之恶?是明智之举还是意气用事?从手段的角度分析,正义的动机能否决定手段的必然正义?从矛盾角度分析,情与法是天然的对立?法不容情,还是可以合情合法?这些概念和关系都需要厘清和辨析的。进一步思考,养成守法习惯的主要力量是他律,还是自律?警方的后续动作是否得当?树立普法典型有无尊重当事者意愿?有否考虑过小陈将要背负的舆论和道德的双重压力?网友的做法也值得分析探讨,点赞者是否在道德绑架小陈?抨击者,是曲解、误读还是恶意的揣测?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多元的角度,丰富的内涵,开阔的讨论空间,并不意味装在篮子里的就是菜,在这里,没有哪一个概念能够被天然豁免,没有那一个判断享有应然的权利,考生的思维深度、分析水平和逻辑疏密,决定了文章的高下。
2016年的漫画材料作文,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另一种挑战了,学生要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先要感知形象,获取差异信息;继而展开联想,补缀充填情节;然后由表及里,全面准确提取寓意,最后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对漫画内容和含意的解读,仰赖于考生的思维水准,浅者见其浅,深者见其深,一般的考生看到了分数至上的含意,具有一定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生看到了矛盾的复杂性:是否所有的退步都一定要受批评,所有的进步都值得肯定?评价标准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高明者不拘泥于具象,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或联系,将思考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生活、社会情境,思考诸如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问题。拥有哲学思维的早慧者,可发现蕴含其间的诸多哲学命题:普遍联系命题,发展变化命题,矛盾转化命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命题等等,不一而足。
让考生在批判性地理解、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比较辨析关键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全面辩证地展开说理,这是近三年作文命题一以贯之的追求。
5.引入交际写作理念,强化写作的对象意识,倡导入情入理的沟通交流
2015年课标乙卷作文题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也是命题立意的一个巨大突破。要求考生向某一特定对象写一封书信,将作文命题变成一种真实或者模拟的交流活动,彰显了重视写作的交际功能的用意。当今写作教学正经历从“文章写作”到“真实语境写作”的转变,而2015年乙卷的作文命题思路与之不谋而合。
学生怕写作文,却热衷于发短信、网络聊天,何也?因为写作文是被动的,不知为何写、写给谁,这种无目的无对象的写作自然是乏味无趣的;而后者具有鲜明真实的交流功能和机制。当表达成为一种与人交流的真实活动时,学生写作的欲望和动力才会调动起来。一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基于交流为目的的、具有真实语境要素的写作命题设计,是有效解决当前虚假写作问题的措施之一。然而遗憾的是,2016年课标三套卷又重回缺少交际意识的旧时窠臼,不能不说,2016年课标卷作文命题在核心理念上是一个倒退。
课标卷作文突出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这是对高校呼声的响应,也引领高中作文教学的方向,但需要警惕片面强调逻辑思辨的“唯理主义”文风。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中提醒道:“……过度地强调思辨的设计理念,往往把试题的内容导向理念化和抽象化,脱离绝大多数考生的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反倒容易使学生看到试题时不知所云,落笔写作时无话可讲。”我们认为,写作是“社会文化语境中,针对特定读者,有目的的书面语言交流和生命意义构建”的活动,高中生表达交流的理性不可以拒绝主观情性的取向,不可以抑制青春热血澎湃。我们提倡从内心出发,关注生活,入情入理地评议生活,思考未来,发展自己,而不提倡超越情性的客观思辨。
二、对高三复习教学的四个启示
(一)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贯彻“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教师要认真研读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的《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深化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助力人才选拔和素质教育》两篇文章,明确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精神和方向,这是事关大局的重要指导原则。落实“一点四面”思想,不能搞成“两张皮”,而是要从语文学科实际出发,与语文学科的内容、思想和方法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备考中。
(二)加强高考命题研究,领会全国课标卷的表面要求与深刻追求,认识到位,教学训练到位,全面对接全国课标卷的考查要求。复习备考不能低头拉车不看路,不能搞题海战术,不能单凭经验主义,更不能与高考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组织备课组认真研究《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命题中心每年发布的《高考试题分析》,全面、准确落实考纲要求;收集整理近三年课标卷7套试题,以之为蓝本,根据高三每一轮不同的教学要求,进行加工整理,强化复习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复习训练的有效性;关注教育部考试中心在正式渠道发布的信息以及学科秘书所撰写的、公开发表的文章,做好相关信息的搜集和研判工作。
(三)坚持业务研修,更新观念。完善教学智能结构,更好地适应高考新形势。高考课标卷与福建自主命题卷相比,是全新的应试语境和体系,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尤其全国课标卷所关涉的许多领域,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光凭现有的学科背景知识是无力应对的。诸如文本阅读的信息加工理论与策略、阅读教学的新理论、PISA测试的价值追求和命制技术、审辨思维和思维导图、任务驱动写作和分析性写作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学习研究。
(四)坚持语文改革的方向,适应时代要求,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写作,任务驱动写作虽然在学理上还存在争议,但它的价值追求和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对杜绝虚假写作,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有利的。我们不必在概念、术语上纠缠不清,要认清写作教学改革的方向,大胆坚持走下去。
[1]姜钢.深化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助力人才选拔和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
[2]姜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4).
[3]明一.体现核心价值,创新试题设计——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4(10).
[4]明一.聚焦立德树人,引领语文改革——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5(11).
[5]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J].语文学习,2015(7/8).
[6]赵静宇.从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看高考作文的症结[J].课程·教材·教法,2015(3).
[7]赵静宇.2015年高考全国卷作文的两个新变化[J].课程·教材·教法,2015(11).
[8]荣维东.我国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9]荣维东.谈写作课程的三大范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0(5).
[10]荣维东.国外有效作文命题研究及其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5(12).
[11]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文科试题分析(2016年版)[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赖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