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海上私掠的历史作用
——以17至19世纪法国“海上游击战”为线索
2016-04-17沈洋徐海鹰
沈洋 徐海鹰
略论海上私掠的历史作用
——以17至19世纪法国“海上游击战”为线索
沈洋 徐海鹰
【摘要】海上私掠是指由一国政府颁发“私掠许可证”,授权批准本国的私人船只针对敌国船只或港口进行袭击和劫掠的行为。从事海上私掠的人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海盗”,而是具有鲜明政治和民族倾向的“私掠船员”。本文以17至19世纪的法国“海上游击战”为考察线索,深入分析海上私掠在法英战争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海上私掠 私掠许可证 海上游击战 科尔贝 叙尔库夫
[Résumé]Le pillage privé maritime est l’attaque et la piraterie conduites par les navires privés contre les navires et les ports des pays ennemis sous l’autorisation du gouvernement avec la lettre de commission.Les personnes qui participent aux activités de pillage privé maritime ne sont pas des pirates au sens propre, ce sont des marins du pillage privé qui ont une vive intention politique et nationale.Cet article analyse l’influence historique du pillage privé maritime durant la guerre franco-anglaise en prenant la France du XVIIe au XIXe siècle comme objet de l’étude.
【项目】本文为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重大项目“中国在推进海洋战略过程中的法制完善研究”(编号:CAMAZDA201501)阶段性研究成果。
海上私掠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取得海上贸易战的胜利,给本国或外国私人武装民船船主颁发“私掠许可证”,①“私掠许可证”在法文中有多种称谓:“Lettre de marque”、“Lettre de commission”和“Lettre de course”。授权私人武装民船悬挂该国军旗,在公海上有针对性地拦截、袭击和抢劫和消灭敌国船只以及运输禁运品的中立国商船,或者袭击和劫掠敌国殖民地港口的行为。其本质是由政府授权的,有针对性的海上劫掠行为。私掠船能对敌国的海上交通线进行冲击、袭扰和打击,俘获敌船,带回弹药、粮食、衣物等补给品。作为回报,私掠船捕获的船舶或货物经授权国捕获法院审判可以据为己有。私掠船主们通过海上劫掠增加了自己的财产,政府则对私掠船主们收取许可授权费和税金,同时也实现了打击了敌国海上贸易的目标。
从事海上私掠的人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海盗”(Les Pirates),而是具有鲜明政治或民族倾向的“私掠船员”(Les Corsaires)。私掠船员的工资不归政府支付,但他们有权为谋求自身利益而出航。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修订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第13卷,第521页。尽管“在新世界的殖民地确立以后的头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海盗、奴隶主、私营武装船和海上巡逻队之间的差别非常微妙,有时候,彼此完全混淆不清”,①[美]理查德扎克斯:《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62页。但是,海上私掠行为与海盗行为(La Piraterie)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海盗行为发生在国家的正常管辖范围之外,没有国家的授权,其意图是私人的,而不是政治性的。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修订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第320页。海上私掠行为则是获得政府同意或支持的,针对敌国商船的合法行为。
英国、法国和美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鼓励和支持过海上私掠活动。16世纪时,给私人船只颁发私掠许可证已成为各国通例,到17、18世纪,海上私掠发展到了巅峰。但由于私掠船的私人性质,其行为动机是尽可能地通过暴力行为在海上获利,所以利益驱动这些私人船主愿意从事比战斗获利更多的海上劫掠。有些船主甚至从交战双方领取私掠许可证以谋取暴利,他们不分青红皂白,见船就捕,甚至劫掠中立国和本国国民的船只。这一行为严重危害了海上航行安全,使各国海上贸易受到重创。19世纪初,私掠船的存在已严重阻碍海上自由贸易的发展,同时,由于各国海军力量的增强,具备了保护本国商船海上航行安全的能力,废除私掠船遂成为各国的共识。
1853年10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所有交战国都宣布不颁发私掠许可证,当时海上力量最为强大的英国更是积极主张废除私掠船制度,英国认为,私掠船制度的存在会使那些海军实力不强的国家在与英国进行的海上角逐中占到便宜。③[法]夏尔·卢梭著、张凝等译:《武装冲突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第163页。战争结束后,在缔结《巴黎海战宣言》的过程中,各国代表主张将废除私掠船行为的内容写在文本中。1856年4月16日,奥地利、法国、英国、俄国、普鲁士、撒丁、土耳其等七国签署《巴黎海战宣言》。《宣言》就私掠船行为及海战时中立国的权益问题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1、废除私掠船制度;2、除战时禁运品外,禁止拿捕悬挂中立国旗帜的船舶上的敌国货物;3、除战时禁运品外,禁止拿捕悬挂敌国旗帜的船舶上的中立国货物;4、封锁要有拘束力,必须由一支真正足以阻止进入敌国海岸的部队所维持。④邢广梅:《国际海上武装冲突法的形成——1856年<巴黎海战宣言>》,《军事历史》2007年第1期。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中,7个欧洲国家签署了《宣言》,44个国家接受其条款,只有西班牙、美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几个国家拒绝签字。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因为会议没有接受它的有关应对海上所有私人货物免予拿捕的提议而拒绝签署《宣言》,但在1861年美国内战及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却声明遵守《宣言》的规定。《宣言》签署之后,私掠船丧失了合法交战者的身份,不再受国际法保护。在以后的海战中,私掠船均被视为海盗船,船上人员均被视为是海盗,他们所从事的行为构成了海盗罪。1907年,在第2次海牙和平会议上签署的《海牙公约》中规定,武装商船必须视同军舰进行严格管理,此后,私掠船在全球海洋上最终销声匿迹。
1669年3月7日,路易十四任命科尔伯(Jean-Baptiste Colbert,1619-1683年)为海军国务大臣(Secrétaire d'État de la Marine),为了开拓海外殖民地与保护法国的对外贸易,科尔贝一面从荷兰、英国引进造船技术,一面建造战舰,加快训练海军。1681年,科尔伯制定对法国的敌人进行“海上游击战”(Guerre de course)的政策。⑤[法]雷吉娜·布泰吉日:《布列塔尼》,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第38页。法国政府向私人船主发放私掠船许可证,授权他们在海上捕获与劫掠敌国(主要是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的舰船,对于所捕获的战利品,政府收取其中的10%~20%,私掠船主获得剩余部分的30%,其他则归私掠船船员所有。法国陆军元帅沃邦侯爵(Marquis Sé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1633~1707年)是海上私掠战的坚定拥护者,他在1695年所写的《游击战备忘录》(Mémoire sur la Course)中指出,英荷两国的作战能力植根于庞大但易受袭击的商业贸易。法国建立一支庞大的舰队对赢得海上战争所起的作用不大,除非这支舰队能主宰海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一场“捉摸不定的海战”,迫使敌人在为保卫他们生存所必需的商船队的财政压力下崩溃。沃邦主张法国海军应抛弃“舰队会战”(Guerre d’escadre)的战术,而专注于“海上游击战”(Guerre de course),即以巡洋舰为基干,组织私掠船队出海袭击敌国商船,打击敌国的海外贸易。法国海军战列舰的任务不是出海决战争夺制海权,而是作为战略威慑力量,迫使敌国海军集结海上力量进行防御,从而无暇为商船提供护航。
路易十四统治后期,法国在巨大的陆军军费开支已使其国力衰竭,不能在海军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与人力。面对海洋力量不断增强的老对手英国,法国在1704年马拉加海战结束后就放弃了歼灭英国主力舰队的想法,改为采用“海上游击战”打击英国的海上贸易,将海军舰队分散为单个舰只,在浩瀚大洋上对英国商船进行袭扰和攻击。法国海军的著名将领让·巴尔(Jean Bart,1650~1702年)和勒内·迪盖-特鲁安(René Duguay-Trouin,1673~1736年)在进入海军服役之前都曾是私掠船长。
从1692年至1763年,法国登记在册的私掠船有23201艘之多,这些船只以法国西部的敦刻尔克(Dunkerque)、圣马洛(Saint-Malo)、拉罗谢尔(La Rochelle)和南特(Nantes)为据点进行活动。总的来讲,相对弱势的法国海军比英国海军更依赖使用私掠船,通过大规模的私掠船活动,法国海军不用花多少成本就可以在欧洲和美洲殖民地袭扰英国的海上运输线,从而使得私掠船作为法国海军力量的一种补充而合法地存在了100多年。英国历史学家麦考利在谈到17世纪末的法国海上私掠活动时曾说:“在1693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与地中海的贸易几乎全部中断。一艘离开伦敦或阿姆斯特丹的商船,如果没有保护的话,决不能安然无恙地驶抵目的地,途中它肯定会遭到法国私掠船的劫掠。”①[英]J.S.布朗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大不列颠和俄国的崛起(1688~172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080页。英国在1793年到1800年大约损失了3500艘船只。②[美]保罗·布特尔:《大西洋史》,刘明周译,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第245页。
从1789年开始的国内持续混乱与政权更迭使得法国海军的组织和作战能力受到严重削弱。贵族出身的旧海军军官不是被杀,就是逃亡海外,停泊在军港的战舰也大多年久失修。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的法国陆军在欧洲大陆高歌猛进,但是海军却陷入了自英法海上争霸以来的最低谷。激情洋溢的革命者却无法成为合格的战舰指挥官,加上海军组织涣散,军舰年久失修,共和国海军不仅没有借美国独立战争后波旁王朝海军再一次复兴的东风而有所发展,相反却拉大了同老对手英国的差距。1793年2月1日,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向英国荷兰宣战,陆海军开始总动员,法国制宪会议宣布“私掠船必须握紧手中的武器,消灭这些傲慢的岛民”。③韩英鑫、吕芳编译:《海盗的历史》,文化出版社,2015年,第174页。在接下来的22年里,英法两国除了在1802至1803年有过短暂的休战之外,始终处于战争状态。1793年8月,土伦军港爆发叛乱,地中海舰队向英国西班牙联军投降。1793年9月,布雷斯特军港发生兵变,曾经当过商船船长的国民公会委员让邦·圣安德烈(Jeanbon Saint André,1749-1813年)来到布雷斯特港,他以铁腕治军,对大西洋舰队军官进行大清洗,逮捕6位舰长并押送巴黎治罪,在浮动码头上架设断头台,处决兵变人员,强令舰队官兵停泊在码头周围观看行刑。大整肃过后的大西洋舰队面目全非,战舰舰长中有一半是新近提拔的副官,其中有9人还是商船船长。让邦也意识到舰队军官素质的良莠不齐,在向巴黎的汇报中,他认为大西洋舰队中“只有几个舰长受过良好训练,其他人的无知低能让人难以想象”。①史鉴:《大不列颠演义》,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年,第252页。大西洋舰队被英国海军长期封锁在港口内,实战经验愈来愈缺乏。到了雅各宾共和国时期(1793年6月~1794年7月),革命法庭的断头台几乎将贵族出身的海军军官扫荡一空,同时,对官兵平等的过分强调瓦解了军纪对水兵的约束,导致“海军赖以生存的纪律荡然无存”,②莱维-施耐德:《国民公会委员让邦·圣安德烈》,第1卷,1901年,第299页。海军军官由水兵们直接选举,选出来的军官虽然充满爱国热情与战斗激情,但却由于知识素质的低下而无法迅速成为合格的军舰指挥官。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法国海军在海战中尽量避免与英国舰队决战,而是放手利用私掠船对英国的商船进行袭扰和打击。罗贝尔·夏尔·叙尔库夫(Robert Charles Surcouf,1773-1827年)就是这一时期私掠船长中的佼佼者,被尊称为“私掠船王”(Roi des Corsaires)。他出资建造了7艘私掠船——“奥古斯都”号(L’AUGUSTE)、“鲷鱼”号(LA DORADE)、“比斯开人”号(LA BISCAYENNE)、“爱德华”号(L’EDOUARD)、“卡昂城”号(LA VILLE-DE-CAEN)、“阿道夫”号(L’ADOLPHE)、“列那狐”号(LE RENARD)与“信心”号(LA CONFIANCE)。③沈洋:《近代法国私掠船活动研究》,《法语学习》,2012年第1期,第38页。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人如火如荼的海上私掠活动对一度融洽的法美关系造成了极大的损害。1793年4月,法国驻美国公使埃德蒙·热内(Edmond-Charles Genêt,1763~1834年)根据法国政府“利用美国领土作为进攻英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地和商业的基地”④Samuel Flagg Bemis,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Inc., 1942, p.97.的指令,在未征得美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向私人船只颁发私掠许可证,授权它们劫掠英国的船只,这一行为遭到了美国的官方抗议,因为这违背了美国政府的中立原则。法美矛盾后来演变成为一场不公开宣战的“准战争”(Quasi-War)。1798年7月1日,新组建的美国国家海军的首要任务就是清除美国周边海域中的法国私掠船,到了1801年,美国周边海域的法国私掠船基本被肃清。
1805年10月21日的特拉法加海战结束后,法国及其盟友西班牙的海军遭受重创,英国海军横行于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1806年11月21日,为了回应1806年5月16日英国对法国及其附庸国的海上封锁令,也是为了“通过掌控陆地来征服海洋”,⑤杰弗里·埃利斯.:《拿破仑帝国》,陈西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61页。拿破仑皇帝颁布《柏林敕令》(L'Édit de Berlin),全面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的贸易往来,要求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大陆同英国进行全面战争。此后,他陆续颁布《华沙敕令》(Édit de Warsaw)、《米兰敕令》(Édit de Milan)和《枫丹白露敕令》(Édit de Fontainebleau),进一步扩大对英国的经济战规模。法国海军也随之调整战略,一面利用私掠船对英国进行海上私掠战,袭扰英国的海上交通线,一面积极配合“大陆封锁”,在帝国境内严厉缉拿走私。法国人派出小股舰队和大量的私掠船小心翼翼地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捕获和消灭他们发现的英国商船。在远离欧洲大陆的西印度群岛,英国凭借其对海洋的控制权,相继占领了法国在加勒比海和印度洋上的最后3个支持私掠船活动的基地——马提尼克(Martinique)、瓜德罗普(Guadeloupe)和毛里求斯(Mauritius),有效地打击了法国私掠船在公海上的活动。1814年拿破仑帝国倾覆,失去了国家支持的“海上游击战”也随之偃旗息鼓。
18世纪法英海上战争中,法国海军与私掠船队掳获的英国商船数量相当可观,据统计,大同盟战争4000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4500艘,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3300艘,七年战争4000艘,法国大革命战争与拿破仑战争中,法国俘虏的英国商船多达1.1万艘。①史鉴:《大不列颠演义》,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虽然法国“海上游击战”的战果累累,却无法改变战争的结局。尽管如此,海上私掠既可以为己方掠获财物和物资,也可以扰乱和破坏敌方的海上贸易,一方面使得海上贸易航运变得不安全,推高航运保险的保率,削弱英国进行反法战争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发展私掠船活动可以为法国海军培养具有实战经验的后备军官和水兵,私掠船所获得的货物通常会在指定地点拍卖,其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归船长、船员和授权国皇室或政府所有。必要的时候,私掠船还可以被海军征调作为军舰参加海上作战,对法国海上力量的发展起到了补充和辅助的作用。
作者单位: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研究部
(责任编辑:罗国祥)
(上文接第22页)或是成了奉行精神贵族的波德莱尔式文人,不过遗憾的是这些智识型文人丹蒂制定的丹蒂主义并不为审美型的贵族丹蒂理解。
总之,十九世纪的法国丹蒂曾是贵族之影,但随着法国贵族的调整,它只能独自思索在抵御资产阶级影响时发现的问题。
余论
十九世纪末,正如波德莱尔所预言的,丹蒂风尚重新回到了它的发源地──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英国作家王尔德、比尔波姆进一步丰富了丹蒂的美学、文学内涵,使其短暂复兴,而此时法国丹蒂群体已无以维系。笔者综观整个法国丹蒂群体,一方面其冷漠、懒散、自恋让人诟病,另一方面其悲情、抗争、优雅亦让人唏嘘。它在法国的出现是对衰弱贵族文化的挽救,虽然终告失败,但其对鼎盛时期资产阶级文化的质疑、反思,带动了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更多有识之士的思考,现代意义上的法国知识分子雏形初现。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罗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