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里斯•巴雷斯小说《灵异的丘陵》之圣经原型意象解析

2016-04-17靳风华

法国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圣经

靳风华



莫里斯•巴雷斯小说《灵异的丘陵》之圣经原型意象解析

靳风华

【摘要】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圣经》对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莫里斯·巴雷斯的小说也不例外。莫里斯·巴雷斯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作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法国的一代人,如马尔罗、阿拉贡等。他于1913年推出小说《灵异的丘陵》,该作品展现了其自我崇拜小说与民族精力小说的完美结合,其中贯穿着很多来自《圣经》的原型意象。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出现的三个原型意象进行剖析解读,来加深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作家的认识。

【关键词】巴雷斯 灵异的丘陵 圣经 原型意象

[Résumé]Comme l’une des sources de la littérature occidentale, La Bible exerce une influence profonde sur les oeuvres littéraires de toutes les époques.Les oeuvres de Maurice Barrès ne font pas exception.En tant qu’un des écrivains et politiciens les plus célèbres de la fin du XIXèmesiècle au début du XXèmesiècle, Maurice Barrès exerce une influence profonde sur les Français, comme Malraux et Aragon.En 1913, il publie son roman sans doute le plus connu La Colline Inspirée, qui représente dans les œuvres de Barrès un point d’équilibre parfait entre le roman idéologique illustré par Le Culte du moi et Le Roman de l'Énergie nationale.Cette étude vise à analyser les images de La Bible incarnés dans La Colline Inspirée sous l’éclairage de la critique archétypale.

关于原型意象,荣格将它和集体无意识联系起来:“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循同样的路线。”①[瑞]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85页。在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基础上,弗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发展到顶峰,他在《批评的剖析》中讲到:“把种种意象扩展为程式化的文学原型的过程是在我们阅读时无意识地发生的。像大海或石南丛生的荒地这样的象征不会仅仅限于存在于康拉德或哈代的作品中。它必定要通过许多作品扩展成文学整体的一种原型象征。”②[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01页。对许多西方作家来说,圣经文化已经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圣经中的故事和意象也就被自然而然地运用到作品中。莫里斯·巴雷斯也不例外,在《灵异的丘陵》中,来自圣经的原型意象贯穿小说始终,本文主要对树、火及数字三这三个原型意象进行解读。

一、生命之树

森林这一意象在小说中常带有神秘色彩,它有着多重功能,不仅让人在自然空间中展现原始的真实的自我,而且发掘出人们的探索精神,甚至是对人类存在终极意义的探索。苏格兰人类学家乔治·弗雷泽在其代表作《金枝》①[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上),徐育新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66-182页。第九章“树神崇拜”中指出,圣树常常是宗教仪式的举行之地,它作为神灵之所保护着人们,因此树木崇拜在很多原始宗教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最初的文学作品中,树这一意象常以果园、灌木丛的形式出现,郁郁葱葱的花园或果园象征着天堂,那里美得纯粹,一切欣欣向荣,如莎士比亚喜剧中对树木的描述。但在悲剧中,树木则摇身变成了邪恶黑暗的森林,如《神曲-地狱篇》中但丁描述的森林,这些树木作为隐喻符号来营造氛围。事实上,树木这一意象来自于圣经中的《创世纪》。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亚当:“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②《圣经新标点和合本》。联合圣经公会,1988。(后文凡出自《圣经》的引文,将随文标明出处,不再另行作注。)(创2:7)亚当和夏娃居住在伊甸园中,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上帝告诉他们,可以吃所有的果子,除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然而,在撒旦的化身蛇的引诱下,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最终被驱逐出伊甸园。在圣经《启示录》中,“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样或作回)果子,每月都结果子。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启22: 2)此时,树木拥有了转换原罪的能力。

在荣格的原型理论中,树是生命不竭动力的象征,是转变和升华的标志,它植根于以原型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无意识”中。在《灵异的丘陵》中,主人公利奥波德通过与大自然和先人的沟通去寻找自我和生命的力量,树林启发了他对生命意义和死亡的思考,最终灵魂得以升华。首先,树林是利奥波德不竭生命力的源泉。我们来看小说中关于利奥波德在树林里散步的生动描述。“他不时转身,看似是为了欣赏浩瀚全景,实则为了喘息。在那里,一切都那么赏心悦目;这是在沃德蒙丘陵散步的好时节,穿过荒地,走在千金榆、榛子树和橡树下,漫步于美丽的普莱蒙树林中。”③Maurice Barrès, La Colline inspirée, Émile-Paul frères, Paris, 1913.(后文凡出自巴雷斯小说《灵异的丘陵》的引文,将随文标明出处页码,不再另行作注。本书译文均由笔者试译。)(巴雷斯:272)灵魂在这里可以四处徜徉,理性思维在此停滞,人们倾听内心深处的想法。“安静!神在这里。”(巴雷斯:4)在树林中,无边的柔和宁静将内心的伤口愈合,听着叶子沙沙的响声,呼吸着最为纯净的空气,灵魂最终得以休息。利奥波德还经常去树林中寻找希望和精神支柱。在缺少经济来源和天主教会的打压下,巴亚尔三兄弟每天过着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日子,再加上民众的抵制,他们周围追随者日益减少。尽管生活条件恶劣,但这并没有消弱利奥波德成为锡永丘陵精神领袖的决心,他经常到树林中,任想象自由驰骋,在这里他可以与大自然畅通无阻的交流,并找到先人们的支持。“对利奥波德来说,处在神秘宇宙中心的锡永丘陵居住着众多超自然生物,他称它们为天使。在他穿过普莱蒙树林,大口呼吸新鲜空气时,能隐约看到它们的身影。在灵魂深处的想法涌现时,他坚信这是天使的声音,是空中大军降落凡间的先兆。”(巴雷斯:331)利奥波德将普莱蒙看作超自然之地,天使的到来会带给他力量,他的身后有一支无形的天国军队。在树林里,利奥波德经常会走到埋葬着先人的墓地,在靠着墓碑的古树下坐着,口中重复着碑文:“我的身体在此安息,等待复活”(巴雷斯:334),他感觉自己像先人们一样已经超越了生命,在树林中没有任何人反对他,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沉浸在精神世界中。因此,树木为利奥波德疲惫受伤的心灵提供了港湾。即便是在流亡的途中,树木也为他提供了庇护。当他被迫逃亡国外时,因为担心被抓住,他尽量避免走日常的小路,经常穿梭在麻田、草地和湿地里。月光下,他在沃德蒙丘陵边缘的灌木丛中行走,白天他则在高大的树木下徘徊。

此外,树木也有转化升华的功能。利奥波德去世后,被安葬在丘陵中,墓地紧靠教堂,在那里他与大自然和先人融为一体,一生备受煎熬的灵魂终于得以安息。死亡,对于主人公来说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升华。据圣经记载,上帝用泥土造人,也就说明人的本体是尘土,死后也必回归土地,这是人类肉体的回归。而人类的灵魂是上帝赐予的,死后也必回归上帝,这也意味着灵魂的复活。在“原罪 - 救赎 - 死亡 - 永生”的基督教概念中,死亡意味着新生,从现实世界到天堂,从肉体消亡到永生,从异国他乡回到家园。出生在天主教家庭的莫里斯·巴雷斯也继承了西方宗教传统思考死亡的方式,在小说《灵异的丘陵》中,死亡意味着永生,是对永恒的追求和信仰。

二、辩证之火

火对于人类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火的精神分析》①[法]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杜小真等译。长沙:岳麓书社,2005,55页。中,巴什拉指出:“在形象的各种因素中,火是最具有辩证性的。”它同时代表了善与恶:可以在天堂中闪闪发光,也可以在地狱中熊熊燃烧。火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两面性,一方面它是温暖和光明的象征,带来希望和文明,另一方面它的破坏力是无边的、毁灭性的。在圣经中有诸多关于火的描述,例如,神耶和华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火和光。摩西登上西奈山与上帝订立盟约时,耶和华在火中降于山上,山的烟气上腾,如烧窑一般,遍山震动。摩西接受完记录着上帝“十诫”的法板后下山,因为与耶和华的交谈,他的脸上显现出神的荣光。上帝就是光。上帝之子耶稣对众人说:“我是世上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 )《马太福音》这样记录:“你们是世上的光……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4-16)这是耶稣对使徒们的教诲,他们分享上帝的光和荣耀,也将引导人们走向充满神光的理想世界。与此同时,火也是毁灭和灾难的象征。除了洪水,上帝常用火作为惩罚的手段,所多玛的毁灭就是一例。所多玛是一个罪恶之城,上帝决定烧毁它来惩罚当地的人们。“当时,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毁灭了。”(创19:24-25) 圣经中关于火的诸多描述,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直接影响。比如,但丁的《神曲》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中都有火的意象。《神曲-地狱篇》中,但丁描述了地狱第六层坟墓林立,棺木里烈火熊熊,异教首领和教众被炙烤而号叫。第七层有暴君暴徒在沸腾的血湖里受煮;亵渎神灵者,重利盘剥者接受火雨热沙煎熬。火是惩罚他们的工具,让他们在烈火中燃烧,火烧火烤。

巴雷斯小说《灵异的丘陵》中,火以不同的形象出现:篝火、灯、炉火、火灾等。书中的火有时是幸福生活的象征,有时是仇恨的化身,甚至代表了绝望和毁灭。首先,我们来看小说中的光明与希望之火。朝见凡特拉之后,利奥波德回到锡永山,信众们围绕在一盏灯下全神贯注地听他讲授教义,尽管灯光昏暗,可它代表了希望。听着这些振奋人心的话语,信徒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来自灵魂深处的光在他们脸上清晰可见”(巴雷斯:118)。每天晚上,信徒们都会围坐在炉火前叙谈。以至于在他的弟弟弗朗索瓦以及先师凡特拉去世后的几年里,利奥波德仍然会在睡前“拨旺火,放一些椅子在炉火前”,因为他认为他们“会在雪窖冰天,冒着严寒来家里完成每晚的叙谈。”(巴雷斯:372)在一个严冬的晚上,利奥波德迷失在雪原里,一个农民在冰天雪地里发现了他,并将他带回埃特勒瓦城堡,利奥波德在城堡的炉火前坐了一整个晚上。此时火象征着幸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

与此同时,火也是仇恨的化身,这一象征意义在小说中也有多处提及。在资金缺乏和天主教会打压排挤的双重压力下,巴亚尔三兄弟步履维艰、生活窘迫。在油枯灯灭的夜晚,没有蜡烛,没有蜡烛,他们只能望着远处别家明亮的灯光,在自家伸手不见五指的房子里摸索活动。在利奥波德流亡的路上,“他看到有一抹光在闪烁,是奥布拉神甫住处的灯光。在这束光的周围聚集着他迄今所有的敌人。”(巴雷斯:265-266)此时,敌人的灯光并不能带给他安慰,相反带来的只有痛苦。小说中多次提到复仇之火,当利奥波德绝望无助时,他喜欢仰望天空,等待神的指示。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分昼夜地看着天空,“也许天火明天就会落下,每个人都应该去战斗”(巴雷斯:296),“他的追随者们人数不多,但训练有素,时刻准备去战斗。他们清楚地知道天火降临时自己的使命。”(巴雷斯:298)因此,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上帝复仇的信号,天火是利奥波德的希望,是上帝为了拯救他采取的复仇行动。终于在一天晚上,利奥波德看到了上帝的复仇,在普鲁士入侵期间,被占领的房屋被烧毁,在熊熊的火光下,利奥波德看到了上帝的愤怒,“这个视圣人为无物的城市将会葬身于大火之中”(巴雷斯:354)。他坚信自己是上帝忠诚的信徒。

三、三位一体

在圣经中,数字通常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比如“一”代表神的同一和独一无二。“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申6:4)“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他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亚14:9) “二”用来表达对立与合作,如:宽门与窄门,大路与小路(太7:13-14)。数字“三”则与圣经中圣父、圣子与圣灵“三位一体”联系在一起,是完美、完全、完整的象征。一个完全的人,是灵、魂、体合成的;时间也有三个维度:过去、现在和未来;诺亚的三个儿子代表了他所有的子孙后代;彼得三次不认主耶稣基督代表了他每次对主的不忠。总之,数字“三”在圣经中占有重要位置。撒拉弗赞美神,是三次读:“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赛6:3)四活物赞美主神,也是三次说,“圣哉,圣哉,圣哉。”(启4:8)耶稣受难时十字架上的字“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是用希伯来、罗马和希利尼3种文字写成(约19:19-20);耶稣受难时“从午正到申初”有3小时的黑暗(太27:45)。

深受《圣经》影响的莫里斯·巴雷斯,也在作品《灵异的丘陵》中频繁使用数字“三”。书中三个主人公想自立门户,创立自己的宗教,而逐渐远离当时所谓的正统天主教会。曾经,他们是“三朵质朴的花,既不稀奇也不独特”(巴雷斯:31)。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想要成为锡永丘陵精神领袖的欲望日益膨胀,经过艰辛努力,他们的事业曾一度达到辉煌的顶峰。天主教会开始了担忧,各种压制措施也接踵而至。在撤销利奥波德的教会神职后,这些天主教徒专门为这是三位受尽折磨的神甫祷告三个小时,“没有任何事情能打扰他们这一伟大的举动”(巴雷斯:61)。在教会的打压下,三位主人公步履维艰,宗教事业岌岌可危。在利奥波德重回他挚爱的丘陵后,他登上了铺设地毯的三级白色木质台阶,并做了简短演说来“表达三个月来他灵魂深处的感受,并尝试给他曾经的教众一个全新的教育”(巴雷斯:132)。当他空闲时,利奥波德有时会去海耶先生家,他通常在“下午三点到达,无论春夏秋冬都裹着他的黑色大衣”(巴雷斯:301)。随着时间推移,围绕在巴亚尔三兄弟周围的信众越来越少,因为没有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变得苦不堪言。一年冬季,利奥波德被雪围困,饥寒交迫,蜷缩在他破败的小屋里。之后,他又经历了战争的痛苦,每天生活在恐慌中,一直持续了三年。利奥波德死后,他的墓被安置在离神父奥布里的墓只有三步远的地方。根据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数字“三”始终贯穿在利奥波德的故事中。而透过小说中其他人物,我们也可以看到“三”的踪影。例如凡特拉,他在第一次见到利奥波德时说道:“圣灵和我一直在等你。你提到‘解放者’一词。现在你终于明白了……明白了……明白了。”(巴雷斯:94)他高声重复了三次“明白”,每一次呼声都赐予利奥波德希望和勇气。此外,当凡特拉来锡永山教导信众时,他停留了三天整。在小说的末尾,年轻的神父克雷阿克为利奥波德做临终忏悔,在离开他的房间之前,克雷阿克久久握着利奥波德长的手讲了三遍:“您是我的朋友!我的朋友就是您!”(巴雷斯:409)因为数字“三”象征着完全、整体,神父的这句话也说明,利奥波德成为了天主教会永远的朋友,在为他的宗教热情承受了各种苦难后,又重新回到了天主教的怀抱中。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数字“三”在文中多处被提到,对小说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事实上,莫里斯·巴雷斯对“三”这个数情有独钟,例如,他的作品常以三部曲的形式出现:《自我崇拜》是他写作的第一个三部曲,第二个三部曲为《民族精力小说》,在二十世纪初还创作了第三个三部曲《东方支柱》。

结语

作为一个天主教徒,莫里斯·巴雷斯受到了圣经文化的影响,其作品充满了来自于《圣经》的原型意象。本文透过圣经原型批评这一新的视角,对《灵异的丘陵》中出现的树木、火以及数字三这些意象进行了剖析解读。小说中,树林为莱奥波德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也是他转化升华的标识;火这一原型意象在文中既代表幸福生活,又象征着仇恨,有时也是毁灭一切的绝望;同时数字三在小说中重复出现,它源自于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说法。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亘)

猜你喜欢

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从《圣经》看西方漠视孝道的原因
《圣经》中的食品伦理研究
一个人的“圣经”:韩勇的涂画
《圣经》及其文学影响综述
再出埃及—— 《愤怒的萄萄》的《圣经》元素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