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围城
2016-04-17
雾霾围城
Fog haze surrounds the city
如果雾霾成为长期状态,像北京这样的都市将发生什么?经济损失必不可少,但在不远的将来,“脑流失”将会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现实。
首先,人口将从大都市向雾霾尚可忍受的中小城市或山区迁徙,互联网技术普及和成本降低,有利于人口从密集到疏朗的迁徙过程。
其次,如果国内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势必诱致中高收入群体(以及低收入但年轻的群体)移民海外——这一效应十分类似于持续战争诱致的移民潮。如果移民成本足够高,不难想象,最适合移民海外的是那些敏感地不喜欢本国生活条件并且具有高学历从而很容易被他国“拉出去”的那些人。可是,这就是所谓“脑流失”呀!
根据科学院的一份报告,北京地区的雾霾成分主要(大约70%)来自汽车尾气排放,可是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成分主要(大约50%以上)来自燃煤。
京津冀地区的企业养活了多少人口?或许有很多小企业,或许,平均而言,一家企业养活100名工人和他们的家庭(五口之家),那么,50万工人家庭总共有大约250万人口。
不考虑地方政府的财政损失,单纯命令这些企业永远停产,中国社会可能需要完全负担250万人口的生活费,假设每年每人4万元,一共要支付的费用是1000亿元。试问,北京市政府愿意每年损失700亿元还是愿意每年支付1000亿元?
其实,也可以干脆由北京市转移支付每年700亿元给这些企业,前提是永久停产。不过,动态而言,这一方法无效,因为它可能诱致更多的污染企业到北京的政府来“索赔”。更何况,这些完全停产的企业还有“乘数”效应呢。
能否引进国外对抗雾霾的新技术?当然可以。问题是,西方社会负责研发而中国负责制造,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雾霾是中国现象,西方研发部门没有积极性研发对抗雾霾的新技术。
根据一份报告,各种口罩的抗雾霾实验,其中3M专业口罩(带气阀的)大约可降低PM2.5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目前室外污染指数500,带着这种口罩可使进入鼻腔的空气的污染指数降低至大约50,仍然不健康,但凑合活着吧。
当下,北京地区似乎有一种类似“收益递增”的趋势:严重雾霾导致更严重的雾霾。这就意味着开篇所述的第一阈值在持续下降,直到使北京地区永远笼罩于雾霾之中。这当然是一种可能的均衡,或许是最可能出现的长期均衡。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京津冀一体化,借助于政治强势,将大部分污染企业南迁。这也是中国历史的常态,生存困难的北方人不断侵扰南方,可以一直侵略到亚洲大陆的最南端,或任何天然屏障(喜马拉雅山)。污染的南迁,很可能是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