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引领经济发展
2016-04-17李承明
文/本刊记者 李承明
工业引领经济发展
文/本刊记者 李承明
20年风雨兼程,汉中工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力争先,创造了辉煌成就。在经历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上深刻变革、克服金融危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工业翻番,奏响了汉中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华丽乐章!
工业总量从小到大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996年,汉中还是个典型的农业城市,那时候,三次产业结构为34.8:33.9:31.3,经过20年的发展,到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99:44.03:37.98。
20年间,汉中工业经济从小到大,先后经历了调整时期(1996—2000年)、恢复发展期(2001—2008年)、快速发展期(2009年至今)三个阶段。特别是近年来,连续实施工业翻番和再翻番工程,工业经济总量在2008年的基础上连续实现二个翻番。到2014年全市工业经济提前一年跃上千亿关口,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截至2015年,全市工业实现总产值1 0 5 3.1 1亿元,实现增加值341.41亿元,分别比1996年翻了13.24倍和10倍。全市涌现出工业总产值过200亿元的县1个、过100亿元的县3个。
短短20年时间,汉中工业经济结构日趋完善,形成了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体系。全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也由1999年统计之初的247户(500万元以上),到2015年的458户(2000万元以上),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31户,其中,过10亿元以上企业共计15户,10-30亿元企业9户,30-50亿元企业2户,50-100亿元企业2户,过100亿元企业1户。
在全市工业总量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调整工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在持续推进。通过改善提高产品质量、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降耗减排,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走绿色循环道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市工业产业从“六龙五虎”到“十大产业”再到“六大产业”集群,汉中工业产业体系日臻完善,支柱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近年来,以陕飞为龙头,以航空智慧城为载体的装备制造集群,以陕钢集团汉中公司为龙头的现代材料集群,以诸多龙头企业引领的绿色有机食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以镇巴油气开发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2015年底,现代材料、绿色食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分别实现产值312.4亿元、295.3亿元、199.1亿元、147亿元,成为支撑汉中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百亿产业集群。
抢抓西部大开发重要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施百项百亿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建设工业园区、提升企业发展能力,连续多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100亿元以上,工业重点技改项目投资保持在50亿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以上。先后建成了钢铁灾后重建、大运飞机扩能配套、汉烟仓储、大型数控机床、汉机精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尧柏水泥、大唐略电、金汉汽车、青啤、伟志西服、双烯系列产品开发等一批工业产业项目,为工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强大动力。航空智慧城建设加快推进,镇巴油气开发正式下钻,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工业发展后劲蓄势待发。
做大做强工业园区,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抢抓省上分两年再建设布局200个县域工业园区的机遇,市县联创,先后争取省级工业园区21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入驻企业400户以上,园区营业收入连年保持15%以上高速增长,到2015年底实现工业产值753亿元、增加值143.2亿元,分别占到全市工业的61.7%、40.3%;全市建成百亿园区1个,50亿元以上园区5个。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晋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汉中航空产业园区跻身国家新型产业化基地。
工业降耗、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工业经济绿色发展的道路。截至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28吨标准煤;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41%。淘汰落后产能取得较大进展,关闭企业26户,淘汰小造纸8万吨、小水泥251万吨、小火电1.2万千瓦时、小焦炭10万吨、小电石2万吨、铁合金4万吨、印染300万米,为工业发展腾出了空间。
坚持创新引领,深入实施两化融合。累计创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4个,创建国家级试验室1个。自进入“十二五”以来,在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汉中工业开始步入新一轮的加速增长与质量提升的发展时期。汉中工业一方面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向高附加值产业端延伸,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工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并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步伐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与内涵有了新的转变。截至2015年,全市共有136家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2户企业通过国家贯标,1户企业通过省级贯标。
国企改革破冰前行 国资监管水平攀升
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在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堪称“极具挑战性、极具探索性、极具风险性”的工作。
建市20年来,特别是2005年汉中市国资委成立以来,汉中市国资监管方式不断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市属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经济进步和社会稳定。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企改革的政策机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全市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先后展开了二轮国企改革攻坚战,全市市县国有企业由1996年的265户,到现在的市属国有企业36户,县区国有企业除保留的公益性质国有企业外基本全部改制完成。
汉川数控机床股份公司厂区
随着市级国资监管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改变了以往把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相分割的状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监管”的原则,较好地实现了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的相统一,切实的履行了出资人职责,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确保全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从整体上搞好和搞活国有经济,对全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余年来,履行全市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通过制度完善和改革推进也逐步到位,从体制机制上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市属国有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对外承担责任,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通过对市属国有企业监管方式不断完善,建立和完善业绩考核、重大责任追究等机制,使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得到层层落实;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加强职工收入分配调控;建立并逐步完善市属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落实国有资本出资人收益权;充分尊重企业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市国资监管新体制的构建和完善,极大地调动了市属国有企业及其职工的积极性,释放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截至2015年底,全市国有独资的36户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7.73亿元,负债总额7 7.7 6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3.96亿元。
中小企业从弱到强 非公经济蓬勃发展
20年来,汉中市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从当年小打小闹的乡镇企业逐渐壮大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角,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到2015年,全市中小企业已达到14万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了51.5%,占了GDP的半壁江山,较20年前提高了20%以上。
特别是近年来,汉中市中小企业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持续释放,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发展势头依然强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扩大城乡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培育市场主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建成了市县两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平台作用,组织专业机构、深入县区,开展企业会诊、专题讲座,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中小企业新增贷款中发挥了担保作用。2015年,全市共有小额贷款担保机构11家,年担保能力10亿元以上,发放贷款1亿元。加强人才培训管理,20年来,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达到27471名,每年开展全员培训1万人次。
在做好中小企业服务的同时,对全市中小企业实施梯次培育,市场主体、规模持续壮大。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把规模企业和亿元企业培育坚持作为打造工业梯队的两个重点,以小做大,滚动发展、分级分层分次、形成梯次培育,全力打造工业发展梯队。加大规模企业培育力度,先后制定和落实各类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奖扶政策,近年来,实施了小巨人成长工程,在要素协调、项目安排上,重点向当年产值能过亿元的企业倾斜。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推进管理创新。截至目前,中航电测成为陕南第一家上市公司,天然谷、安中机械、珑津油业3家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
经过20年的努力,全市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截至2015年底,全市中小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640 亿元,同比增长17%。高于同期全省经济增长水平。20年来,中小企业的社会贡献逐年增加,全市中小企业从业人数年均增加1万人,从业人员总数达64万人,成为汉中市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