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禀赋
2016-04-17
汉中禀赋
汉中是陕西省西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如诗如画、时尚现代的城市。“天府之国”说的是这里,“西北小江南”说的是这里,“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说的也是这里。这里的山川形胜、人文历史、气候生态、特产珍宝等等,无不在用事实告诉你——汉中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汉中因汉水而得名。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发源于市域宁强。公元前451年,楚国在汉江中游的安康设汉中郡(辖今安康、汉中);东汉初,郡治迁入本地后仍称汉中,“地名漂移”沿用至今。
汉中因历史而闻名。1994年,国务院批准汉中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有史记载的4000多年历史长河中,汉中或属楚、或属秦、或属魏、或属蜀;元代建省后,汉中一直隶属陕西。汉中土地上,设过国、设过州、设过道、设过路、设过郡、设过府、设过区。199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汉中市。考古发现,市域内发掘出几十处旧、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遗迹,其中以南郑龙岗、西乡李家村文化遗迹最为典型,印证了汉中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穿越历史,我们仿佛看到:刘邦被发配汉中时的满腹惆怅;到达汉中后的暗自窃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问鼎天下的雄才大略;萧何率众将士修筑山河堰的火热场面;韩信在拜将坛上将兵多多益善的踌躇满志;张良功成身退隐归山林、亦儒亦道的白衣秀士身影;我们还仿佛听到:张骞在丝绸之路上的冽冽西风;李固在朝堂上怒斥佞臣梁冀的义正辞严;张鲁“五斗米教”政权下人民安居乐业的田园牧歌;杨修多言“鸡肋”而断送满腹经纶的临终哀鸣……明清以降,李自成、张献忠、蓝大顺、白莲教、太平军在汉中驰骋搏杀,给予封建王朝一次次沉重打击,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民国时的汉中,中共陕南特委领导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压迫斗争,红25军、红29军、红四方面军在汉中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全国重要的战略后方,为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追寻汉中历史名人的足迹,我们依稀听到历史的滚滚雷声。汉中历史群星灿烂,启迪后辈开创新篇。
黎坪国家级森林公园
汉中因气候物产而盛名。镶嵌在秦岭、巴山之间的汉中,市域2.7万平方公里,380万人生长于斯。这里居北方之南,南方之北,属亚热带与北温带过渡区。山川相间,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正可谓“气候居南北之适中,物产兼东西之共有”。汉中的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全省第一,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全国闻名。高等植物3000余种,素被称为“天然药库”,其中天麻、杜仲、枣皮、西洋参全国驰名。农业主产大米、油菜,林特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城固柑橘、西乡樱桃闻名遐迩;“汉中仙毫”茶叶荣获第31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著名小吃麻辣鸡、牛肉干、面皮、菜豆腐、罐罐茶等色香味形让人流连忘返。野生动物500多种,尤以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等最为珍稀;探明矿藏60多种,宁强、略阳、勉县“金三角”地带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洋县的钒钛磁铁矿、西乡的石膏矿、镇巴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开发价值巨大。汉江、嘉陵江流经市域,水资源总量达146亿立方米。汉江水质最为优良,成为“南水北调”供北京、西安的首选水源。凡到过汉中的人往往感慨不已,无不称赞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处处皆风景,气候最宜人,物产惹人醉,人人讲诚信”。
汉中,谱写时代新篇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苦难的汉中浴火重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任市委(地委)、市政府(行署)带领人民,励精图治,创造了诸多激励人心的新业绩。各行各业迅猛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五大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经济建设成绩斐然,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64.8亿元,同比增长7.4%;政治建设有序改善,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效明显;文化建设繁荣空前,文化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文学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宣传思想工作有声有色;社会建设不断发展,教育科技、卫生计生年年进步,社会救助已成体系,群体信访逐年下降,安定和谐局面不断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春色满园,天然林保护持续不断,治理“三废”,措施得力,整个汉中生态文明,常抓不懈蔚然成风。
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汉中,犹如滚滚东逝的汉江:从远古历经坎坷向我们走来,向未来九曲回肠奔向大海。汉中因汉江哺育而璀璨,汉江因汉中明珠而绚烂。
汉中,历史和自然一体,科技与人文合璧。她既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又像一个风情万种的少女;既是一座有无尽宝藏的山,又是一部厚重的百科全书。说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为过分,说她“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也算得体。但,大象无形,大美无垠。任何绞尽脑汁的解读都相形见绌,难免会有见仁见智、挂一漏万、盲人摸象之嫌。听景不如身临其境,倒不如请您走进汉中,用您的视觉、智慧和足迹去亲自领略她那——梦幻真容、无穷魅力和无限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