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儿芭蕾教育及作品创作对完整芭蕾民族化的重要性
2016-04-16李菁
李菁
【摘 要】芭蕾是源自西方的舞蹈艺术,芭蕾的民族化成为芭蕾艺术在中国扎根发展的首要选择。本文主要探讨了少儿芭蕾教育及作品创作对完整芭蕾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在作品创作、文化接纳上的参考性建议,以期使芭蕾在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真正地深入人心、真正地被接纳。
【关键词】少儿芭蕾教育;少儿芭蕾作品;芭蕾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7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52-01
芭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式在中国扎根的西方舞蹈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历半个世纪。作为一门典型的西方舞蹈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自然要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与东方文化异多同少的西方舞蹈艺术如何与东方文化进行无缝的衔接,做到真正地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并茁壮成长?芭蕾的民族化自然成为当时芭蕾艺术在中国扎根发展的首要选择。虽然芭蕾的民族化最终呈现的结果是芭蕾作品的民族化,但我认为要想创作出真正的民族芭蕾作品,必须结合芭蕾教育、中国芭蕾人及观众心理这三者进行民族化创造。
一、少儿芭蕾教育对于芭蕾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性
我国的舞蹈教育体制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目的,可分为普及性舞蹈教育和专业性舞蹈教育。普及性舞蹈教育活动,以普及为目的,娱乐大众。它通过少年宫、文化馆等校外大众性教育机构开设的训练班传授舞蹈的基础知识,起到健美身体、端正仪态的作用,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和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专业性舞蹈教育以提高专业舞蹈技能、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它主要通过舞蹈院校及专业艺术院、团给予学员严格的基础训练和技术训练,并辅以舞蹈史和舞蹈理论的讲授,为各专业舞蹈团体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
芭蕾,对于现在的普及性舞蹈教育来说,已经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热门课程,同时,芭蕾教育也是我国艺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让孩子接受芭蕾训练的家长们,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心智、塑造体形、协调发展,培养孩子的艺术气质。孩子们从4、5岁进入少年宫或其他校外培训机构学习芭蕾舞,到7、8岁时,除少数孩子考入专业舞蹈学校接受专业性舞蹈教育外,另外一大部分还继续留在少年宫或其他培训机构里接受舞蹈教育。这些继续接受普及性舞蹈教育的孩子们就是中国未来的芭蕾艺术观众。在国外的艺术表演中,当一段精彩的独舞结束后、精彩段落出现时、演员完成高难度技巧后,观众往往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呼喊声,在整幕舞剧结束时观众的掌声时间更长、更热烈,并不时喊着“安可”,但是席间却没有手机响声、聊天声以及孩子的哭闹声。此类种种都体现出国外观众的艺术素质和涵养。中国芭蕾的发展也需要爱好者、追随者,需要一批批懂得欣赏芭蕾的粉丝。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这必然还是要从孩子抓起,让愿意学习芭蕾的孩子们接受教育并爱上芭蕾,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他们欣赏能力和鉴别美的能力。即使以后不做专业演员也可以是一个好的芭蕾欣赏者。
二、少儿芭蕾作品创作对于芭蕾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性
芭蕾《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已成为中国芭蕾民族化的代表,上演至今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认可的民族芭蕾舞剧精品。除了这两部20世纪前期的精品舞剧以外,还有20世纪后期的《祝福》《阿Q》《雷雨》《林黛玉》《家》《黄河》《二泉映月》等,可是,针对中国青少年的芭蕾舞剧精品至今只有《草原儿女》一部,且已不再上演。中国芭蕾的民族化重点放在作品的民族化上,而创作好的作品必然对中国的芭蕾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育要从孩子抓起,而目前却没有一部适合于中国孩子学习、表演的芭蕾舞剧,这对于中国未来的芭蕾观众来说,对于芭蕾的民族化在新时期的发展来说,确是一大憾事!
其实,芭蕾作品、教育和芭蕾人及观众心理的民族化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缺一不可。芭蕾作品是最终的呈现,教育是基础,而芭蕾人和观众心理的民族化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即芭蕾在中国真正地深入人心、真正地被接纳。而这一切都要从基础开始做起,而基础即芭蕾少儿教育。鉴于此,我认为当前急待创作出适合少儿表演和学习的芭蕾作品,以填补少儿芭蕾教学的空缺。在作品的创作上,可以借鉴成人芭蕾作品民族化的成功先例,例如:在题材上可以选用中国神秘奇妙的神话故事、以及现今青少年丰富多彩的课堂及课余生活等;在舞蹈设计上可以吸收多种因素,将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的动作元素与芭蕾的动作相融合等。从文化的接纳上来看,我们不能只考虑成年观众的需求,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芭蕾艺术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创作出适合他们观看的芭蕾作品对于芭蕾的普及和促进芭蕾的民族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 菁(1982-),性别:女,籍贯:浙江省宁波市,学历:学士,职称: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