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勤工助学育人模式实践探索
——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勤工助学课程化教育为例

2016-04-16黄婷婷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资助岗位育人

徐 瑾,黄婷婷,王 锐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611731)



勤工助学育人模式实践探索
——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勤工助学课程化教育为例

徐瑾,黄婷婷,王锐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611731)

摘要:勤工助学是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大资助方式,在高校学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通过学校勤工助学岗前培训与素质拓展结合的课程教育平台,利用自编问卷对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加实践的课程化管理模式对提高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是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勤工助学助困育人课程化教育

1勤工助学学生人群分析

勤工助学的成员79.68%的学生来自农村,20.32%的学生来自城市,其中17.12%的学生经济困难,27.31%的学生比较困难,26.92%的学生经济一般,26.73%的学生比较富裕,1.92%的学生富裕。家庭经济情况属于比较困难的占多数,他们从各种渠道了解学校勤工助学这个组织,并且也参与到其中。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的态度:63%的学生积极上进、2%的学生消极对付;参加勤工助学的目的:57%的学生获得工作经验,43%的学生获取人际交往经验,26%的学生以经济为目的。作为受助学生勤工助学学生群体具有家庭经济困难普遍性、人群集中性、自立自强主动性等特点,能便于管理、教育和提炼数据。学生希望以勤工助学方式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相应的报酬,适当的减轻家庭负担,有效地缓解经济紧张的状况。

2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普遍认为勤工助学对自己的社会经验积累无帮助

学校勤工助学目前的岗位有400多个,但是存在很多清洁维护的岗位,与科研助理、行政助理等岗位相比,清洁类的岗位值得改进。

2.2勤工助学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存在冲突

学校勤工助学的大部分工作岗位的时间都是与老师的工作时间相结合,这就会与同学的勤工助学工作时间发生一定的冲突。

2.3勤工助学不能很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

部分同学最初加入勤工助学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缓解经济负担,同时,也想通过勤工助学提高和锻炼自己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流失,许多人认为自己并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反而时间越久,同学的工作积极性越低。

2.4学生对勤工助学的认识有些偏差

学生认为勤工助学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相应的报酬,这只是勤工助学的一方面。作为教育者,更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能够让学生能学到除了报酬以外的知识与技能。

2.5勤工与助学在一些同学身上未能得到体现

由于目前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国力的迅猛发展,逐渐形成“勤工者未必助学者”的转变。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的补贴,同学们没有真正的用于助学上。

长效的资助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我们需坚持将资助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资助起到长效帮扶的作用。

3勤工助学“课程化”实践过程分析

3.1勤工助学“课程化”实施基础

学校勤工助学中心是学校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实施奖、贷、补、助、免“五位一体,联动助学”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缓解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勤工助学中心每年校内岗位用工人数已达400多人。勤工助学在助困同时兼有育人成才的功能,通过“ 勤工助学培训”等教育活动,以课程化模式加强队伍建设,锻炼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动手、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能力和感恩的品质,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的品格,引导、教育并感化其他同学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自觉爱护环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多元化资助育人理念的新实践。

3.2勤工助学课程化实施过程

为了进一步提高勤工助学的同学的整体素质与能力,从2012年起,学校对全校勤工助学的同学进行课程化管理,设置资助政策与勤工助学制度、心理维护与健康、岗位工作安全指导、办公基础知识培训等实用性理论课程内容,设置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作为选修课,并开展实践性的“1+1”勤工助学素质拓展活动。课程内容和活动多样化,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和项目。针对活动主题开展如何建立自信、创造性思维培训、学会管理时间 、人际交往应对、如何缓解压力、充分认识自我、道德与修养等公选课程,每个课题由1个理论课、一个户外课堂和素质拓展游戏三部分组成。

户外课堂主要内容是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父母,尊重生命、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此次活动面向全校受助学生,旨在提升社会对青年心理成长的关注,通过游戏、练习、分享和有效的沟通,建立老师、学生和家长三者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彼此欣赏和合作的关系,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3勤工助学课程化育人效果分析

针对课程化育人效果,对参与勤工助学课程化管理的学生作了专门的个人和集体访谈。

3.3.1勤工助学岗位个案访谈

对象:校内勤工助学学生岗位—校内办公助理在岗年限:1年

对象自述:“我在大一刚进校就参加了校内勤工助学,当时的目的只有两个,其一挣钱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其二觉得自己胆子不够大,所以想锻炼自己。就因为这两个目标踏上了勤工俭学的道路,发现在这一路上有着很多的变化,发现自己当初想要得到的东西与现实中自己真正能得到的有很大的出入,就拿减轻经济负担来说吧,那笔钱真的可能算不了什么,又何谈减轻经济负担呢?但是自己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勤工助学,因为我希望可以认识很多的老师和同学,可以在陌生人面前滔滔不绝,可以站在讲台上随意的谈论自己的观点,参加勤工助学后自己有了一点这样的机会,因为每天都会进出办公室,都会与很多不同系院的老师和同学接触,也是觉察到自己有进步了……”

培训感悟:“学校初次开展的岗前培训与素质拓展更让我受益匪浅,我参加了理论和实践的课程,首次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这次的培训课上我被安排作老师的助理,因此我需要与授课的老师合作,需要与各个部门同学合作,那种与老师和同学合作愉悦的感觉使我能找到自身的价值,更清楚地了解课程的安排。”

3.3.250人访谈调查

对象:50个参加培训的学生年龄:18岁~21岁

感受:领悟为人处事的原则,体会无私奉献的快乐,在劳动中服务他人,成就自我;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岗前培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更使我们进一步的了解了勤工助学,很好地丰富了课余时间。如果单纯的在岗位上工作不如出去做兼职,所以培训内容能够很好的运用到岗位上。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可能我们会在长时间或者一生都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建议:可以多开设一些类似于这样的培训,把内容更加细化、更吸引人,开班的人数可以减少,时间缩短,这样更容易吸收。

3.3.3问卷调查

对象:全校所有勤工俭学人员 450人,其中293人参加岗前培训,185人参加素质拓展。

问卷:450份,有效分数395份。

结果分析:参加岗前培训的必要性,80%的学生认为学到了很多知识,有必要长期实施。培训后的收获,88%的学生获得实践能力,74%的学生获得协调能力,61%的学生获得竞争能力,40%的学生获得创新能力。对培训内容和意义不清楚的仅有5%的学生。

从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不怎么好的,经济利益并不是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唯一目标和主要需求。学生们都非常看重自己能力的锻炼,同学们普遍认为此次培训课给了他们认识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更多的体会到现在的在岗学习为以后的工作作了很好的铺垫,自我价值的实现远远高于自己的初衷。

4结语

勤工助学“课程化”管理模式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学生长效资助的一种重要探索。麦可思报告2012年调查发现,育人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学生中59%的人生态度乐观,58%的积极努力、追求上进,50%的具有包容精神,而相对的仅有35%的学生具有知恩图报的感恩意识,仅有6%的学生认为思想引导没有作用。在如今企业或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中发现,企业需要德才兼备,具有高尚的品质,较强的社会应变能力、自学能力,不怕苦、不怕累,积极乐观、自信上进的复合型人才。勤工助学是一种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认识社会的重要实践。作为受众的我们,满怀自立自强的热诚,希望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上通过高校的“助困更育人”的理念,锻炼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能指引大学生健康成长,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各所高校推广。

当今社会的发展与高校的教育密切相关,而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更是许多高校所青睐的。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让我们的道路更加宽广,更为了达到我们资助更育人的目的,各个学校都在不断探索和创新资助管理手段。在我校的勤工助学“课程化”管理模式中,学校将学生的能力缺失,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转化为现实的 “1+1”课堂+实践引导模式,利用这样系统的教育平台,尝试受助学生的创新教育引导方式,我们在体验这种课程化教育模式中感受到了多元化资助方式的实施价值和意义,这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学生长效资助的一种重要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580(2016)02-0226-03

基金项目:2012年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双教科研课题

收稿日期:2015-10-20

第一作者:徐瑾(198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助岗位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