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科技兴厂之路
2016-04-16李雪滢
■ 李雪滢
走科技兴厂之路
■李雪滢
黑龙江的开发创业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我省各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是几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矢志奉献的结果,凝结着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汗水。在冰城哈尔滨,就有着这样一批工厂企业。它们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重任,以先进科技为引领,不断创新,生产出带有各自鲜明烙印的产品,为全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哈尔滨锅炉厂就是其中之一。
哈尔滨锅炉厂是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的国家重点大型骨干企业。旧中国机械工业十分落后,电力工业只有少量低压小功率产品,无火力发电机组的生产制造能力。为了发展中国电力制造事业,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东北筹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电站锅炉制造厂。
根据“中苏协定”精神,中苏双方开始了锅炉厂的筹备工作。首先确定建厂地址为哈尔滨,哈尔滨市政府积极配合,提供62万平方米土地,以备建厂。1953年,“哈尔滨锅炉透平厂建厂筹备处”成立,1954年一期工程破土动工,1960年二期工程建成。它的建成,使中国具备了大型火力发电设备的配套生产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工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哈尔滨锅炉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动自身的技术创新,形成了自身的核心技术体系,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建设好这座全国最大的电站锅炉制造厂,首要组织好生产技术人员。一机部先后从沈阳、天津、上海等地调动1250多名干部和技术工人到哈尔滨锅炉厂工作。又从全国7个城市调出30多人专门去苏联学习专业知识,回国后进入哈尔滨锅炉厂工作,至1954年底工厂职工已达1500多人。职工们在参加建厂工作的同时,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俄文,译制苏联图纸和技术文件,学习锅炉设计、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工人则接受培训、学习生产技术等。
“一五”时期,哈尔滨锅炉厂引进苏联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一开工便成为同行业的排头兵。并且采用了自动焊接工艺,在国内率先试制成功高压容器,开创了国产大型多层、单层、双层热套等高压容器的先河。在开工后的生产实践中,电站锅炉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在技术指标上突破原设计,能在3年后完成由仿制向自主设计的过渡,其根本原因在于技术人员不满足已有的技术,敢于创新。
哈尔滨锅炉厂大胆运用当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这些技术均是国内同行业率先开发和利用的。为了加大科研力度,哈尔滨锅炉厂还建立了材料研究所、锅炉研究所、工业锅炉开发中心;建设了大型膜式壁生产专用厂房,自行研制了膜式壁生产专用设备;并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制造出蛇形管生产自动线,引进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高科技含量的先进设备。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哈尔滨锅炉厂具有先进的工艺设备和雄厚的科技人才力量,承接了国家多种重大新产品试制任务。工厂坚持“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不断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哈尔滨锅炉厂依然坚持科技兴厂的道路,随着先进设备的应用,对引进技术的更好消化和纯熟使用,电子计算机在产品设计、管理和工艺装备上的运用,新产品开发速度进一步加快。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哈尔滨锅炉厂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相结合,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科研开发取得丰硕成果,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跨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为工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高,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哈尔滨锅炉厂的科技兴厂的发展之路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的最好诠释!
(作者单位:中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博zhangb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