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整块钢”铸就的坚实哲学基础

2016-04-16康渝生

奋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

■ 康渝生

“一整块钢”铸就的坚实哲学基础

■康渝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了学习哲学的重要性,号召全党“学哲学、用哲学”,着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武装我们的队伍。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先后两次组织集体学习,集中研讨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说:“这两次学习,目的是推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更全面、更完整的了解。”在阐发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时,列宁曾经强调:“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显然,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充分展现了以“一整块钢”铸就党的坚实哲学基础的决心,对于进一步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引领意义。

(一)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无疑是唯物主义的首要原则,也是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为指导思想的根本标志。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事实上,确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不可能一蹴而就,奠定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更非轻而易举。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物质性的理解既与唯心主义大相径庭,又根本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认定某种精神因素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因而,它无须超出理性的、思想的论域即可完成其全部理论论证。唯心主义单纯局限于理性世界诠释哲学所面对的全部问题,“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如同唯心主义哲学一样,传统的旧唯物主义哲学,也只是停留在理性世界中的思辨的产物。其实,旧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的判断并非依据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而只是一种主观臆断。显然,无论是唯心主义关于精神本原的界定,还是旧唯物主义从物质“概念”出发对世界本原所作的诠释,都只是把理论局限于主观的思辨活动,都没有超越单纯理性思维的羁绊。由此可见,确立党的哲学基础,必须着重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特别是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区别。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基本观点,把物质存在看作是世界统一性的真正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基本主张完全摈弃了将主观思维抑或某种外在精神力量界定为世界本原的唯心主义,也从根本上颠覆了旧唯物主义依据某种具体的物质存在形态解读整个世界存在的理论逻辑。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物质,无非是对世间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的抽象概括。旧唯物主义仅仅依据某种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阐发整个世界的本体,其理论失误是显而易见的。在旧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中,作为“始基”的某种物的存在决定着世间万物的存在与发展。从理论特征上分析,这种对于世界物质性的主观臆断无异于唯心主义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精神因素的谬误。因此,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既要承认物质的决定性作用,也必须明确“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并非某种“神物”的指代。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够实现对于传统哲学的理论超越,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立场。

其次,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致思逻辑,世界的存在是无限的,而人类的认识则是有限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根本否定唯心主义将人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理性范域的狭隘理路,也不赞成旧唯物主义“以一物定万物”的简单逻辑。在对世界物质性的阐发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直面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厘清了确认世界本原的基本思路,重新诠释了哲学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存在着将理论逻辑的起点武断为某一具体存在物的弊端,而且将理论的对象简单界定为外在的自然界。区别于旧唯物主义仅仅把自然界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狭隘致思理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着重强调了自然与社会共同具有的物质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中,“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客观实在性是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共性所做的总体概括。在马克思看来:“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恩格斯也强调:“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显然,只有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自然界,即被人类所认识、所改造的自然界,才能真正展示出客观实在性的特征。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明确将“人化自然”界定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充分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物质统一性。正是遵循这样的思路,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旧哲学的思想羁绊,构建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原则,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

毋庸置疑,承认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唯一理论坐标。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夯实党的哲学基础所必需的理论手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致思理路反思我们对于辩证法的传统理解,仅仅局限于辩证法规律性的认识而忽视对其实质的把握,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缺憾。我们的同志往往津津乐道于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六大范畴,却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其实,即便我们亦步亦趋地将规律诉诸于实践活动,也未必能够实现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如若以辩证法的规律框定我们的行动,仍然无法跳出形而上学的窠臼。显然,对于辩证法的理解与运用,同样需要一种辩证的思路。避免用僵化的态度、图解的方式解读辩证法,是我们确立党的哲学基础必须注意的首要问题。

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原则,在构筑辩证法理论底蕴时,我们应该遵循以下思路: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致思逻辑中,作为方法论的原则,唯物辩证法是对现实矛盾状态的理论总结和概括,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与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不仅阐发了学习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而且强调了在实践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必要性。有针对性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疑是践行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在论及自己的学说与黑格尔辩证方法之间的关系时,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明确阐发了对于辩证法的理论信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毛泽东同志也曾撰写了不朽的哲学名篇《矛盾论》,树立了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中国革命实践具体问题的卓越范例。当然,唯物辩证法之所以能够成为哲学思维的利器,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弘扬,更是由于社会实践的检验。矛盾是世界存在的基本状态,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构成了世界的统一性,这正是我们确立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实践根据,也是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的基本原因。

其次,论及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必须“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即注重主要矛盾的解决。诚如马克思所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坚持“两点论”,而且强调主要矛盾的解决对于事物发展的特殊意义,倡导“重点论”。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主张,揭示了我们面对的主要矛盾。显然,实现“四个全面”的奋斗目标,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践行唯物辩证法的明确旨归。

第三,在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中,最让人们费解的莫过于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问题。在对于唯物辩证法的传统认识中,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往往被提到首位加以强调,殊不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中,同一性才是事物存在的根据,表现为矛盾着的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所谓“斗争哲学”曾经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甚嚣尘上,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的正常发展。我们承认矛盾斗争的绝对性,然而,矛盾双方的斗争之所以具有绝对的性质,恰恰是因为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换言之,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正是通过矛盾的同一性展现出来的。在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传统解读中,不仅存在着关于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僵化理解,还存在着将矛盾斗争性简单归结为对抗性的理论倾向。事实上,当我们肯定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时,必须充分注意到,矛盾的斗争性并非等同于矛盾双方的对抗性。矛盾的斗争性往往表现出非对抗的性质,譬如在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内部矛盾中,矛盾的双方存在尖锐的意见分歧,却并非你死我活的对抗性争斗。究其实质而言,对立面同一的根据恰恰在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即非对抗性的意蕴。诚如马克思所说:“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指向在于和谐,而不在于分裂,这正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根据。

总之,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世间万物相互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中,唯物辩证法不仅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而且也是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分析的那样:“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一论断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致思理路,阐发了构建党的哲学基础所必需的理论底蕴。

(三)

与构建党的哲学基础密切相关的又一个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一论述再次提醒我们,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我们须臾不可忘记的。列宁曾经说过:“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是我们在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时必须予以格外关注的。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重新将实践第一的观点确立为党的哲学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不断通过我们的实践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我们收获的首要经验。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必须着重明确两个方面的理论问题:

首先,一切真知灼见都来自于实践,在确立党的哲学基础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中,实践是哲学认识论中的真理标准,而不是区别于纯粹形而上学的理论标榜。在马克思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正是遵循着这样的致思逻辑,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系统阐发了实践在认识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实践出真知”的理念融入了党的哲学基础。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理论总结,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然而,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同志往往偏重于强调实践对于理论的检验功能,而忽视了实践对于认识的根源性作用。殊不知,只有来源于实践的认识才有可能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的检验,而那种拍脑门子决策式的主观臆断不仅无助于实践的发展,也无法经受实践的检验。

其次,从哲学理论体系上分析,实践范畴的引入恰恰是构建了联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桥梁,二者彼此相通、相互补益,形成了“一整块钢”铸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与传统哲学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做法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理论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致思逻辑,实现了哲学“改变世界”的理论诉求。注重实践范畴的研究,无疑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必由之路。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不仅将在厘清与传统哲学区别的基础上领悟理论的真谛,而且有助于增强我们的理论自信。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问题,则不仅将在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性强调中深化理论的理解,而且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和运用。毫无疑问,从哲学的功能和理论的性质两个维度上展开对于实践问题的研究,是我们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的必要前提,也是构筑党的哲学基础必须予以深刻谋划的理论战略。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胡蕊hurui@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