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激发基层党组织谋事创业内生动力

2016-04-16

奋斗 2016年10期
关键词:选派第一书记党组织

■ 马 新

全面激发基层党组织谋事创业内生动力

■马新

双鸭山市深刻理解把握省委要求,着力提升基层干部素质、为基层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丰富基层党建内涵,激发基层党组织谋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建立一所学校 打造基层干部素质提升阵地

针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老化、学历偏低、能力不强、后继乏人等问题,双鸭山市在全省率先创办了农村干部学校,构建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平台,保证了农村干部“学有所教”。目前,农村干部学校已培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541人次,其它村“两委”班子成员1080人次。

整合教学资源,提升培训能力。在培训经费方面,市级财政承担四区培训经费,县级财政分别承担各自培训经费。在教学场地保障方面,依托市委党校、县职业技术学校等单位,设专门教室、网络授课室和学生寝室,作为农村干部在校期间学习、活动场所。在教材编印方面,由县(区)组织编印教材初稿,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农委、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专家、学者负责教材审核把关,确保教材贴近实际、有针对性。在师资力量方面,抽调市县委党校、农广校专家、教授专题授课,聘请农委、民政局、司法局等相关部门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并由市县组织部门牵头,抽调市县委党校、职教中心等部门一线教师担任班主任,实现了全市各类教学资源统筹管理,提升了农村干部素质能力。

靶向实用管用,丰富学习内容。制定了《双鸭山市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规划》《双鸭山市乡镇干部培养规划》《双鸭山市街道、社区干部培养规划》。根据基层干部的工作需要,开设了《理想信念教育及农村党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涉农政策与法律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实务》等12门课程,增强基层干部依法办事、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全市统一组织15名社区党组织书记、136名新任职农村党组织书记、11名“两类”组织党组织书记分别到大庆行政干部学院、甘南县兴十四村等地进行外埠培训,进一步拓宽了基层党组织书记的眼界和视野、学习了先进理念。启动了“千人培养计划”,准备利用5年时间,集中培养1000名农村实用人才,每个行政村培养储备2—3名后备干部。

强化教学管理,突出成果运用。在教育方式上,强化学生自主选学力度,每次集中学习必安排研讨、文体活动、专题讲座,并要求学生认真记笔记,撰写发言材料。在管理方式上,建立了组织部门派员、乡镇干部跟班工作制度,实行在校期间封闭式管理,对学习秩序、奖惩措施等逐一作出规定。在考核方式上,坚持“育、用”结合,实行优胜劣汰,定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将学生每科的学业成绩同日常表现按一定比例换算打分,力求在学习培养中发现一批优秀农村人才。凡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颁发中专毕业证书和任职资格证书,并作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后备人选重点培养。

选派一批干部 为基层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

针对当前农村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现有村干部思维固化、开拓能力不足、带富能力不强的实际,坚持基层党建内部挖潜与外力推动相结合的思路,在市、县(区)两级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现了全市415个行政村全覆盖。

选贤入村,全覆盖,零距离。按照“以点带面、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原则,在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军(警)部队、3年内新任职公务员和省委选调生等四个层面选派了96名年富力强的党员干部脱产2年到集体积累欠账较多、农民收入相对偏低的困难村任职,与村民同吃同住,确保“第一书记”谋划的发展思路能够得到贯彻实施。各县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省、市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基础上,参照市委做法,又选派了319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为保证选派的“第一书记”在所驻村屯能有所作为,市委对选派“第一书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明确职责任务和纪律要求,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和派出单位还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让“第一书记”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

发挥作用,出思路,易风貌。各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发挥作用,集贤县丰乐镇太联村“第一书记”郭静涛针对村民饮食习惯不健康、生活环境不卫生等问题,编印下发健康饮食宣传手册,联系市人民医院医生入村开展健康讲座。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第一书记”冷菊贞充分借助本村靠近大顶子山、外地摄影爱好者多的优势,在全省摄影爱好者协会年会上宣传推介了小南河村,提出了开发摄影爱好者休闲旅游基地的设想,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集贤县永安乡联明村“第一书记”谢尚峰针对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积极与村党支部协商制定党员发展规划,优化党员结构,加强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强化考核,保成效,促成长。实行了“第一书记”由任职所在乡镇和选派单位党组织共同管理,在任职所在地安排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县、乡干部结对帮带,任职所在县区和派出单位每半年听取一次总结,并根据现实表现情况进行书面评价,强化对“第一书记”的跟踪管理。实施了“第一书记”工作写实制度,按季度将“第一书记”工作情况在“煤海红帆——领导干部工作写实平台”进行公示,并报送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存入档案。县(区)委组织部通过年度考核、定期听取汇报、随机走访等多种形式,对“第一书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作为评定“第一书记”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

创新一种模式 丰富边疆地区基层党建内涵

针对基层党组织活力不足、文化匮乏、载体不活问题,结合地处边疆的地域特点,积极吸引多元文化,拓宽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开展了以“军(警)民同心筑堡垒,千里边关党旗红”为主题的军(警)地基层党组织共建活动,结成共建对子59对,促进了军(警)地双方感情融合、思想融合、工作融合、共建双赢。

在“联”上做文章,建设活力边疆。改变军(警)基层党组织和地方基层党组织各自独立状态,在弘扬部队优良传统、打造地域文化特色、推进移风易俗等方面进行广泛沟通、深入交流与合作。突出党建资源联享。充分利用双方活动阵地、教育培训等资源,开展了党建课题共研,党建人才共培,党建基地共创,党建实践共推等活动。突出组织生活联过。联合举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等活动,形成了共建双方党建工作充满活力、规范运行的长效机制。突出精神文明联创。结合共建双方工作实际和自身特色,深入开展精神文明联建联创活动,在各联系点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亮点活动。

在“建”上下功夫,建设平安边疆。在思想文化、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等方面共建共享。共同创建文化阵地,适时开放军(警)地双方文化活动场所及设施,通过组织联谊会、篮球赛、乒乓球赛、主题演讲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厚植企业文化、广场文化、军(警)营文化,营造了和谐向上、团结文明的军民共建氛围。共同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双方人力、资金、设备、场所等优势,立足实际,结合需求,开拓思路,在县级建设信息站、乡级设置信息点、村级培养信息员,实现了边民信息一体化。共同推进难点工作,定期召开共建党组织联席会议,通报共建情况,研究讨论共建活动重大问题。将县、乡、村“三长”和联勤、联防、联检、联勘“四联”机制与科技控边相结合,落实一体化管边制度。

在“帮”上求实效,建设和谐边疆。发挥共建双方优势,取长补短,共帮共建。在思想上互帮。军(警)党组织书记作为地方基层党委或支部委员参加共建地方的党组织生活,协助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基层组织建设、党的群众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在应急上互帮。制定和完善了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建了“联合应急小分队”,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了定期通报机制、应急支援机制和联防联保机制,做到重大信息联通、重大活动联动和突发事件联处,实现了“融合互动,共建双赢”的良好局面。在解困上互帮。开展送政策、送项目、送信息、送技术等活动,定期进行走访慰问,互结“一帮一”对子,密切了党群干群军(警)民关系,形成互帮互助的浓厚氛围。

(作者系中共双鸭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霞zhangxia@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选派第一书记党组织
我的第一书记
贵州毕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
划分六类重点乡村 因村选派第一书记
清华党组织公开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第一书记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