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儿
2016-04-16高伟
■高伟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儿
■高伟
一晃二十几年就这样过去了,对个人来说职业生涯已走过了一多半。我们这群姑娘小伙如今多已为父母,也尝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艰辛。人到中年,工作和生活中的经历有一些,再没空顾影自怜,摔疼了学会狠狠地对自己说:别揉了,别愣着,该干吗干吗去。看到刚到报社的旧照,见到我以前的样子,我的心一下子绵软起来,那时的报社,那时的大哥大姐,那时的蓝大褂包杂志,历历在目……
遇到你,选择你,只因处处歌声
毕业后我分配到某出版社,坐落在某大学院里的四层小楼在我这个闲不住的人看来就是监狱,大家的门关得紧紧的各自为战。校对工作一般外包,除了联系校对公司做一些分发管理书稿的工作,平日也就是坐班时喝个茶,让我天天跷着二郎腿打打电话喝喝茶?这个我真不行!再次回到学校巧遇检察日报派原技术部主任盖起春来学校招人,于是我来到了检察日报社。
报社的年轻和活力让我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留下。那时报社蜗居在太平路44号院里,技术部和校对在一个超大的套间工作,里间平台的双卡录音机播放的是张学友的《吻别》、周华健的《花心》,偶尔还有卡朋特和克莱德曼,让我们这些二十来岁的小青年儿每天随着节奏激情燃烧。那时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排版软件的运用的技巧呀,校对如何配合编辑,校审稿如何设置流程等等,一点一点学,一点一点摸索完善。
工作时猛工作,午休时大家都钻到套间里打克朗棋、玩掌上游戏机、聊天,笑声不断。陈军是个聪明幽默的总编室女生,这个花木兰特霸气,玩什么赢什么。打克郎棋轻松战胜男编、俄罗斯方块眼疾手快总拿前三、幽默而智慧一开口就把全屋人乐翻天。还有一件事令我记忆犹新,报社搬到万汇源宾馆后,六楼夜班宿舍和编辑宿舍为邻,因女生宿舍床上常有“小强”光顾,夜班后我通常忍到天亮,就狂奔回家。那早天蒙蒙亮,刚开宿舍门就听到水房那边缥缈的歌声,那是陈军唱的《哭砂》,歌声在空旷的楼道幽幽回荡,站在那里我无法移动。我当时就在想,是什么样的经历才能把歌唱得如此动人。
那时与女编接触得多,她们像姐姐一样令我佩服、让我感动,她们中的两个已经离开了报社,现在说起来很可惜,也因此更想多聊聊她们。王琰大姐一天三本书轮着看,家里一本、包里一本、单位一本,这样不用带来带去,而我只能沉浸在一本书里,阅读速度比她慢很多,当时就在想,她的记忆力可真好,怪不得法律专业知识扎实;李明平大姐总想给我介绍男朋友,我一直推托,告诉她我要等待缘分而不喜欢相亲,她说我傻,总有一天会改变,只是时间未到(结果被她说中)。同龄人太多了,崔海强、李娜娟、赵明下了夜班一起打保龄、宵夜、蹦迪,一起在宿舍看世界杯、看文艺片……青春有使不完的劲,睡三四个小时第二天照样生龙活虎。
有责任敢担当才是好兵
那时新闻研究室校对科正式成立,在领导的安排下,我与人事处同事一起到学校招生,回来建章立制。随着校对科组建、扩大,人员也从三人变成十几人。当时我工作激情是有的,但严谨性还很欠缺,成长的过程伤疤不可避免。
校对工作流程复杂,流程是避免错误的关键,更是校对经验的提炼。那时校对科的人员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一岁,对工作流程刚刚熟悉。
听说出错了,我一看傻了:副标题上的“副检察长”因为改别的字时把“副”字改没了。我的个妈呀,见报这么大个错,真真要了我的小命儿!不说别的了,撸袖子找所有版样,找夜班校对问情况,结果出来了:当天夜班换稿多,工作量大,夜班校对偷了懒,定版样上的错改后没出清样。这完全是校对随意简化流程造成的呀。好吧,中午饭哪里吃得下,思来想去,从来怕见领导的我决定马上负荆请罪。那时刘总的秘书是黄春华,我对他说,一定要让刘总亲口骂我两句才能过得去,要不心里难受啊。看着实在劝不住,也只得任我进去。刘总大概也很吃惊,这丫头平日不敢抬眼皮不说话的居然自己有胆找上门来讨骂。他听后认真地看着我,只是说了句“我知道了”。
吃一堑长一智,严谨工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上墙,年轻校对们也慢慢成熟起来。27岁那年荣立了高检院个人三等功。自此,刘总不再见到我认成小谢(谢文英),还对别人说,长得黑一些的是小高。
报社是大家庭,我们都是兄弟姐妹
2001年我调到人事处工作,这十多年我收获很大。首先是全面地了解了报社的行政和业务工作,更重要的是认识了更多的兄弟姐妹。
她不是领导而是老师?这个她,是指时任人事处长的柏荣。她是有名的小巧圆脸好脾气,笑起来咯咯的穿透力极强,早年陈军在报社时特喜欢逗她,柏处长的笑声满楼道都是,隔着老远都知道是她在乐。她当时是人事处长,我这个门外汉突然到来,连什么是行政职级什么是专技职务都不懂,更别提什么任免工资政策了。她无论事大事小,都可以亲力亲为,从做小表格到为刘总起草讲话,让我这个人事新兵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我这个帮手可真没少让她费心。我是那种生来就对数字极不敏感的人,对车号、门牌、电话等等过目就忘,而人事工作中要做工资、津贴、年均数等,需要做大量计算和数据分析。怎么办?好在对表格计算公式的运用自学成才,自动运算成了我的长项,无论什么数据,排表做公式那叫一个顺手,但操作中的失误却一再发生,毛手毛脚的我一次次摔得头破血流。柏处长真真是好脾气,她细心的审核让错误摆在我面前又不出办公室,这种感觉真像老师。后来我成了工资额度和年终各数据的分析高手,这归功于她。当初对于我的浮躁,真不知她生不生气,我这个金牛座的人对这些感谢的话难以当面启齿,借此表达一下心意吧。
刘晓雁大姐是个热心细致的贵州女子,头发总梳得光光的,当时因为她年长我们几岁又有小孩,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她都很权威地照顾我们。记得有一次她有演出票,叫着我回她家先尝了她的手艺再去看演出。我是独生女,结婚时她作为娘家姐,给我做了两床新棉花被子,办喜事时帮我照顾亲戚好友。闹得同学聚会时大家还在说,结婚那天那个不是你表姐是你同事?关系真难得。
2004年9月,俩人的人事处终于补充力量了,刘献军来了。盛夏的阳光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当时我正值孕期,带着他去社保中心走一下流程,结果晕车后急停在路上,下车就喷吐在花丛隔离带上,尴尬呀,要不是怕刺,真想一头栽到丛里算了。好在李征和刘献军当时已晋升人父,遇事经验老到,不惊不慌也不怕脏,又是扶又是灌水,愣把我这个大孕妇安安全全地带回了报社。现在想起来都不好意思,当时也是难受顾不了那么多了,真不知道当时的脸色是红是白(噢,应该还是偏黑的,哈哈)。
俗话说“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满”。如今看来报社的凝聚力是很强的,与报社一起战斗二十多年的人还在继续奋斗着,又有更多新人在不断加入。“父母在,人生尚有出处”,那么工作中的人格、工作能力的提高、毕业后的成长历程只有单位的同事们才可以见证,这怎能轻易割舍呢。
作为24年的中检报人,亲历了报社的不断发展壮大:由最早的周二刊、周四刊到日报;从二三十人的一报一刊到现在四五百人的“一体两翼”;办公地点从44号院、万汇源、鲁谷西路5号到现在的检察官国际交流中心,马上再到射击场边那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愿报社明天会更好!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