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工作三大步
2016-04-16郝涛涛
■郝涛涛
校对工作三大步
■郝涛涛
1999年,我职高毕业来到检察日报社从事校对工作,当年正值报社开始对校对人员统一规范管理。可以说我整个的工作经历,见证了检察日报社采编流程向着精细化、规范化发展的全过程。校对工作的完善、规范,我认为由上到下,由内而外,应对报社采编工作的整体发展,我们走了三大步。
记得刚来到报社时,检察日报正报有四块版面,每周再出两个特刊,各编辑部配有校对负责本部门的版面。为了便于规范管理校对工作,由当时的新闻研究室主任柏荣和校对负责人高伟牵头,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校对力量整合起来,组建了统一的报社校对室,由新闻研究室管理。自此,报社的校对工作稳步健康发展,在出版过程中发挥着“把关者”的重要作用,校对工作迈出了第一大步。
随着科技的进步,采编工作向着无纸化、网络化发展,校对工作也从以对照原稿的“校异同”发展到脱离原稿的“校是非”,大量的网传稿件,错误类型也发生着变化,要求校对不能再局限于原稿,要大胆地改动以往所谓的“编辑错”。我们引进校对软件,利用功能强大的网络搜索、在线字典等工具,辅助完善校对工作。对于《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认真学习应用。“一周辨字”文稿的定期发布,是这一阶段的亮点工作。时任报社总编辑李雪慧非常重视校对工作,指示校对多搞文字研究,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在采编工作中的职能。在新闻研究室分管社领导赵信副总编的督促、落实下,第一期“一周辨字”在2006年8月14日诞生了,现已坚持近十年,每周发布。2008年第6期《法治新闻传播》结集刊登了80期“一周辨字”文稿,同时附有校对所有员工的心得,这也可以说是报社对校对辛勤工作的一次肯定。校对工作水平不断适应形势发展,不断提高,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良好高效的采编工作机制,需要各部门之间的有序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校对是把守出版环节的最后一道关口,要起到监督把关的作用,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报社要求校对负责人参加每周编务例会,汇报工作,掌握本周的报道安排,做到心中有数,配合采编部门、技术部门,合理安排校对工作。在编委会的安排下,校对多次结合采编工作实际,提出意见,参与制定流程。从2014年开始,报社要求校对在版面上署名,强化责任,也提升了校对的荣誉感、参与度。多年来,检察日报的差错率非常低,事实有力地证明,规范的采编流程、细致的校对把关相得益彰,精编细校,保障了文字质量,校对工作在新的起点步伐稳健,可视为第三大步。
回顾我从事校对工作17年的经历,感受颇深。我认为做校对工作,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
《检察日报》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机关报,担负着宣传检察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政治任务,有着很强的权威性、严肃性。校对人员要具备很强的思想素质,同时还要具备政治敏感性、新闻敏感性。要做到能够协助编辑从文字上、新闻事实上、法律政策上严格把关。总结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要把报纸的校对工作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一部分来重视、来强调。
校对的业务素质,我理解为准确、严格、快速。要勤学勤记,多学多问。对文字的运用掌握,是一个长期、细致的整理过程,要做到万无一失的精确。拿不准的地方,要多查阅工具书、查网页。语言文字是动态变化的,新词汇、新用法层出不穷,要尽可能地了解掌握,日积月累,丰富自己的“词库”。校对和编辑一样要做“杂家”,养成广泛的兴趣,这对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从某种层面上说,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校对来说更为必需。认真细致是对校对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校对工作异常繁琐,版面上的每个字、每个标点都不能放过,对于格式上、体例上、排版上出现的问题,也要一一排查,这就要求校对要细心加耐心,反复核对搞准。校对工作要有一颗平常心,更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要甘当“无名英雄”。
也许这一组数据能说明我们的工作和成长历程:十余年中,标准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经历了四次改版;学历上,校对全体人员从校对专业职高毕业,到工作后补齐专科、本科,取得了中级校对资格证书;校对室全年校对约2700块版面,约7000万字……
回顾总结了这些年的校对工作,最为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我们的十人工作组,十多年来我们团结友爱,工作氛围融洽,大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此致谢、致敬!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校对室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