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生”课堂与语文、地方文化的融合教学

2016-04-16谢淑英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品德语文课家乡

谢淑英

(顺昌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顺昌353200)



小学“品生”课堂与语文、地方文化的融合教学

谢淑英

(顺昌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顺昌353200)

摘要:挖掘课程资源,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品德与生活(社会)和语文在课程目标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有效地整合二者的课程资源,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若再能结合当地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思品;挖掘课程资源;语文;地方文化

素质教育改革已推进多年,许多学科课程改革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始终停滞不前,没能迈出大的步伐。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为德育先行的一门主要学科,要想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才能提高其课堂效率,以真正达到德育的目标。

一、与语文课文内容相结合,相得益彰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一目标与语文课标之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在课标中这两门学科还有很多相似之处,若能有效整合二者的课程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实课程内容,就能很好地提高品德课堂效率,增进课程的现实性、亲近感。

(一)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挖掘语文课程资源

从“如何提高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立项一开始,“学科整合”这一教学方法已经在我县一线教学试点应用,将品德与语文学科融合,结合语文课文知识进行整合,使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并更有意义。

例如:在上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一课时。细心的教师如果善于发现,善于整合,定能从语文教材中找到与这一主题相对应的主题单元或课文。四年级语文课文《鸟的天堂》《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等,就能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美丽,要珍惜生命的主题思想。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主题,也能从语文课本中找到相关的文章与之相得益彰的学习,如《颐和园》《五彩池》《迷人的张家界》《桂林山水》等。让学生感受到在祖国大地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那里的人们和我们一样都生活在如诗如画的地方。将品德学科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以活动为主线,让品德和语文综合教学

例如,我县教师李红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家乡的美景》一课时,精心地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家乡风景的美丽,同时教师把语文课游“颐和园”的学习方法,结合到了品德课堂,其过程如下:

首先,让学生运用语文课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已的家乡的风景;其次,在教师组织学生“话美景”这一环节中,学生上台展示做小导游:介绍顺昌的风景——宝山、合掌岩、华阳山、七台山、狮峰山、龙头岩、观静山等;接着,欣赏《山水顺昌》的歌曲,再次感受家乡风景的优美。最后,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家乡。这些学习方法和语文课上学习有关风景名胜的课文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达到了品德与语文的共同教学目标——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注重社会实践,拓宽课堂教学途径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要求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这一点恰恰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不谋而合。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巧妙的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品德社会性的课程内容相结合,更有利于挖掘品德课程资源。

仍是以《家乡的美景》为例,在品德课的活动中,李红老师以《我是小导游》为题,让学生结合课后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到的资料,每人写一段解说词,还可以附上图片,在班级里做一次家乡风光小壁报。还把同学们写的解说词订在一起,就成了孩子们的旅游手册了。这个活动与语文课上学了《颐和园》《五彩池》《迷人的张家界》《桂林山水》后的实践活动很好地链接起来,有利于提高语文习作的能力,又有利于品德学科爱家乡,爱祖国思想感情的教育。两门学科相得益彰,互相补充,达到课内课外实践性,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二、与地方文化习俗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挖掘与其他学科共通点外,教师常常还把当地文化习俗带到课堂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一)利用当地民情民俗,充实品德课堂内容

例如:建瓯第二实验小学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中秋节》这一课时,首先让孩子们知道在中秋节的时候,不论是我们,还是外地的小朋友,都要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吃月饼,还有赏月。这样很自然地引出我国古代诗人利用月亮来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时,教师问道:“你能朗诵几首有关中秋节的诗句吗?”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来,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之后,教师和孩子们从谈中秋节的由来到各地中秋节的风俗导入主题。此时,教师就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中秋节“送灯”“烧塔”“交换花灯”“放孔明灯”等习俗,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先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家里是怎样过中秋的,并说出一个当地过中秋的风俗习惯。孩子们有的说“我和家人一起吃饭,看花灯。”有的说“我们还和小伙伴去烧塔了。”……接着老师还让学生表演当地“送灯”的游戏。课堂氛围非常融洽。最后老师通过展示当地各种中秋节风俗的图片结束这节课。孩子们兴致盎然地就将这一课学完了,同时还充分地了解了家乡的民情民俗。

(二)抓住当地丰富特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再如:二年级上册《收获的季节》一课中,有位教师充分利用当地的特产进行教学——柿子、棉花、水稻、锥栗、方笋等等都是闽北一带的物产。首先,教师让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上一些土特产,在班级展示;其次,教师设计了实践活动——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发现这些收获的”。于是孩子们纷纷表达了之前参加劳动实践的体会:和父母一起摘桔子、捡锥栗、收稻谷、采方笋等。最后,孩子们观看“米粒的旅行”视频。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也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这时教师结合语文课《锄禾》《悯农》两首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收获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粮食,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等情感体验。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善于发现,将语文学科的知识自然地融入。这样的品德课教学更加丰富,更富有人文气息,学生学得更有兴趣。

当然,学科整合讲究的是水到渠成、自然妥帖。能与哪门学科整合,哪里需要整合,我们就在哪里整合。教师要认真研究,并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这样就能使教学资源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显得既熟悉又亲切,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法]雅克·马里坦.教育在十字路口[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美]威廉·格拉瑟.了解你的学生[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姜春玲.巧用“例子”,让品德教学“亲近”学生[J].中小学德育,2015(02).

[4]沈丽萍.小学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整合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5(04).

[5]孙文欣.语文德育的沃土[J].中小学德育,2015(11).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2-0088-02

收稿日期:2016 - 01 - 13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YYB-2015096)

作者简介:谢淑英(1971-),女,福建顺昌人,顺昌县教师进修学校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品德语文课家乡
可怕的语文课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夏天的家乡
论茶的君子品德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