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2016-04-16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1期
关键词:非政府教育经费经济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教育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尹超凡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人力资本是构成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人力资本研究也正逐步受到重视并成为经济增长理论界的主流趋势。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本积累和增长的主要途径。教育经费则是衡量教育投资最直接的标准。本文利用2005-2016年全国的相关数据,把教育经费分为政府教育经费和非政府教育经费,对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和教育经费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着重分析了非政府教育经费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经济增长;人力资本;非政府教育投资;政府教育投资

一、引言

人力资本又被称作“活资本”,其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等诸多特点,因此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具有对GDP增长更高的贡献率。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升人口质量,而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积累和增长的重要途径,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然而随着目前全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投资已不仅仅局限于政府教育经费,非政府教育投资的比重正在一步步提升,有些教育产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城市,非政府教育投资经费甚至超过了政府教育投资经费。本文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别对政府教育投资、非政府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本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为推进我国人力资本形成,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西方文献综述

西方教育投资理论从辨析教育是否是一种投资逐渐发现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增长理论通过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因、增长机制以及经济增长的途径发现人力资本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总结西方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理论有关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1.教育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2.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3.教育投资越大、人力资本水平越高、总人力资本越丰富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越高。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用于人的教育的投资,是最有效的投资”。舒尔茨认为,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对教育投资的作用大于对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罗默认为: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教育投资作为知识开发、传递的主要实现方式,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教育投资理论的研究表明:教育的投资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和源泉,并且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动力和源泉。

许多西方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经济振兴的基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投资,却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其中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本积累和增长的主要途径。舒尔茨(1962)的研究表明,美国战后农业生产的增长中只有20%是物质资本积累所引起的,其余的80%主要是由教育以及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所引起的。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Denison,1964,1985)通过使用增长核算法也估算了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证明20世纪20~80年代之间教育一直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国内文献综述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才真正认识到教育与教育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教育投资问题,邓小平同志1980年指出我们要“大力增加科教文卫的经费”,1988年他又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我国很多经济学家均对教育及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已引起我国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年来教育产业化的经济效应已成为研究热点。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顾问王浒在《试论教育产业》中指出:“教育对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一劳动力进行‘加工',提高它的素质,从而创造更新、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而它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赵秋成著《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率的估算方法及其实证分析》(1999)对教育投资的合理水平合理分配问题进行探讨,力图界定最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教育投资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最合理的投资分配比例;李玲(2000)分析了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并讨论了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叶茂林(2003)等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计量研究》对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回归模型研究,利用回归模型中的产出弹性系数度量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实际作用,从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角度揭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作用。经他们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的产出弹性最高,初等教育程度及以下劳动力的产出弹性最小。

国内虽然对教育投资与经济总量均衡问题有所关注和研究,但是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为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分析,也较少涉及分析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以及教育投资、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本文将在这方面进行探讨。

三、模型选取与参数选择

(一)模型设定

索洛(Solow)假设居民储蓄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人口增长率都是外生变量,而资本和有效劳动保持规模报酬不变,得到新古典生产函数来研究经济增长。罗默模型在Solow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在衡量人力资本时,教育、医疗等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但由于我国医疗等体系的数据获取很困难,而且教育投资仍然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的方面。所以,我选取了包含人力资本的新增长模型,其中人力资本选择教育投资变量来衡量。基本理论模型如下:

Y=AKαLβHγ(1)

式中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等式两端除以人口P,得到的分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y、有效劳动力占人口比重l、人均资本投资k和人均人力资本h。

H=BEGαEpβ(2)

两边同除人口P,EG、Ep分别为政府教育经费和非政府教育经费,除以人口P后分别为人均政府教育经费eG、人均非政府教育经费ep。

(二)数据来源

为了探究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具体关系,我们把全国2005-2016的相关变量的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并进行分析,以期为更好地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教育投资产出函数的计算公式,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各地区阶段教育投资等相关指标,来测度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均未剔除物价因素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检验结果不会因此而有差异。

1.经济增长变量。本文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2.人均资本投入变量。资本量最好用固定资产原值加流动资产,但由于统计资料限制,可以用全社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来代替人均资本投入变量。

3.人均人力资本变量。人力资本用人均受教育年数来衡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人口数据算得,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按16年计算,高中文化程度12年,初中文化程度9年,小学文化程度6年,文盲为0年(6岁及6岁以上人口)均受教育年限根据普查资料计算得出,平均受教育年限。数据来源:《中国人口统计年鉴》除普查年份以外,其他年份的受教育程度数据均为抽样数据。

4.人均教育投资变量。人均教育投资分为政府教育投资和非政府教育投资,分别用人均政府教育经费和人均非政府教育经费来表示。

四、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回归结果表明,式中各变量回归系数的t值均大于1.86,各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和F统计量显著,整体拟合优度达到0.996684,拟合优度高,式中各回归系数T统计量均在10%水平上显著,DW值表明不存在自相关,模型整体效果较好。回归结果可以发现,这说明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效应,且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要大于固定资本投资。

(二)教育经费与人力资本的实证

教育经费与人力资本回归结果表明,式中各回归系数的t值均大于2.306,各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和F统计量显著,整体拟合优度达到0.998642,拟合优度高,式(4-3)中各回归系数T统计量均在10%水平显著,DW值表明不存在自相关,模型整体效果较好。回归结果可以发现,这说明我国政府教育投资、非政府教育投资均对人力资本存在显著的正效应,且政府教育投资和非政府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本的正向效应差别不大。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我国教育投资现状

1.与中上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投入水平偏低

按绝对值计算,2014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为640美元,是美国2010年人均教育经费3300美元的1/5;是2010年OECD组织国家和韩国人均教育经费2200美元的1/3左右,略低于中等收入国家智利人均教育经费1000美元。

按相对值计算,2014年我国教育总投入占GDP的5.15%,美国2010年为7.3%,韩国为7.6%,智利为6.4%,OECD组织国家平均为6.3%。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例,我国为4.15%,低于美国的5.3%、韩国的4.8%以及OECD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社会和私人教育投入,我国2014年为1.0%,低于美国、韩国、智利等国的投入水平。

2.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徘徊在5.3%左右

1995-2005年的十年间,通过政府加大投入和市场机制双轮驱动,保障我国教育投入占GDP比例提高了1.46个百分点。但2005-2014年的九年间,由于降低了非义务教育家庭成本分担的比例,全国冻结大学和高中学费标准达十年之久;否定名校办民校、名校办分校的产权、管理权分离办学模式;削减了行业、企业办学规模,在政策上也缺少对教育捐、集资的激励措施,导致2014年多渠道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较2005年下降了0.76个百分点,全国教育总投入占GDP比例仅提高了0.6个百分点。

3.国内财政收入增长趋缓,使公共财政教育经费难以保持高速增长

2012-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2014年下降为7.3%),同期教育总投入增速由2005-2012年段的12.9%下降为7.0%(按不变价计算),2014年进一步下降为4.3%。其中财政收入的放缓,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的增长。按不变价格计算,2005-2012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4.9%,2013年比2012年仅增长了8.3%,2014年增速下降为4.2%。从国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看,2015-2020年间,财政收入的年增长率仍会降到10%以下,届时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也将明显下降。

4.与此同时,居民文化教育消费未得到有效释放

自199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同期,自2008年以来,连续四年居民储蓄均年递增4万亿元以上,2013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已突破44万亿元。这表明了我国城乡居民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但目前尚未被开发出来。从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来看,1990-2013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居住、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比均呈现不同的上升趋势,但教育消费支出所占比例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从7.3%下降为4.7%,以及由10.5%下降为5%左右。

以上数据表明,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政府和社会未能为中上等收入家庭提供足够优质、特色的教育服务,抑制了他们教育服务产品的购买能力,我国居民具有的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得到有效释放。

(二)结论和政策建议

1.提高教育经费占GDP比重

尽管我国教育经费快速增长,但占GDP比重仍然不高,政府教育经费即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世界居于较低水平。据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的资料,在世界182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的这一比重排名为135位,甚至低于邻国尼泊尔。这一比重即使达到4%,也只上升到103位。我国政府教育经费在13年达到4.3%后,又开始下降。为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应该扩大教育经费,尤其是政府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

2.鼓励发展各级民办教育

国家对企业、个人、社会团体投资兴办民办教育应实行税收优惠,对承担国家“普九”任务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机构应予以补贴,对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机构应进行奖励。引导民间资金重点投向学前教育、高中阶段特别是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扩大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供给总量。

3.对教育捐赠实行税收优惠

鼓励企业家和高收入阶层捐赠教育。通过实行教育捐赠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教育的捐赠。研究制定家庭或个人用于教育与培训费用支出与个人所得税扣抵的办法。在制定《遗产法》时,要充分考虑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把遗产捐给教育事业。

4.大力提倡社会、私人等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机制

未来十年,我国将处于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期,同时也是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从消费结构看,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已从满足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转向以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支出为主。从人口结构看,学龄人I:1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逐步下降,将面临人I=I转变的教育投资浓缩效应。从社会结构看,城市化进程在加速,将从农村人口为主转向城镇人口为主的现代社会,不仅城镇人口规模更加庞大,而且将形成超大规模的世界级城市群。从经济结构看,服务业加速发展带来从工业主导经济向服务业主导经济的转变。从贸易结构看,将从商品贸易为主转向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从出口增长、扩大外需导向变成进口增长、刺激内需导向,从进出口贸易持续盈余到基本平衡。这就为增加非政府的教育投入提供了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建议,到2020年,企业、社会团体以及私人等非政府教育投入应提高到GDP的2.5%。

[1]柏拉图.《理想国》范先佐:教育经济学[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91-193.

[2]蔺丰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本的开发[J].经济与管理,1996(4),160-162.

[3]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J].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72-77.

[4]王浒.试论教育产业[J].中国高教研究,1999(4),56-58.

[5]赵秋成.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率的估算方法及其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1999(1),46-49.

[6]王超,罗然然.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年第7期.

猜你喜欢

非政府教育经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研究
论非政府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功能与培育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