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词义、词性和感情色彩流变及其原因分析
2016-04-16卢余玮
卢余玮
“奇葩”的词义、词性和感情色彩流变及其原因分析
卢余玮
(淮北师范大学 中文系, 安徽 淮北 235000)
“奇葩”一词从最初表示“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到后来引申为“出色的作品”,再到现在的网络用语的各种泛化。其词义、词性及感情色彩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文章在分析“奇葩”一词在词义、词性及感情色彩流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流变原因,以期语言使用者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更好、更准确的使用现代汉语。
奇葩 词义 词性 感情色彩 流变原因
“奇葩”作为一个风雅之词一直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但在推广白话文以后的几十年里的使用频率却一直不高。最近几年受网络用语的影响,“奇葩”一词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多,成为网络热词。重回视线的“奇葩”一词的语义、感情色彩、词性等方面较之古代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奇葩”一词的基本义和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奇葩”一词的解释是:[名词]奇特而美丽的花朵。《汉语大字典》对“奇葩”的解释是:1.珍奇的花。2.喻出众的作品。《古今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本义是珍奇的花;引申义是比喻出色的作品。综合三家字典之解释,“奇葩”一词本义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引申为出色的作品。如:
(1)“奇葩异丽,淑质艳光。”(西汉·司马相如《美人赋》
(2)“清明初过酒阑珊,折得奇葩晚更艳。”(宋·苏轼《东坡文集》)
(3)“能令四季之奇葩,会作一筵之重客。”(宋·《全宋词》)
(4)“绛罗深护奇葩小,不许蜂迷蝶猜。”(元末·高明《琵琶记》)
(5)“亭上铺陈酒器,四下里都种夭桃艳杏,异卉奇葩,簇着这座亭子。”(明末冯梦龙《喻世明言》)
(6)“一春憔悴为花忙,今日奇葩助晓妆。”(清·俞达《青楼梦》)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能够明显看出:“奇葩”一词在古代(即明清及明清以前),意义非常单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这也是“奇葩”的基本义。进入近现代推广白话文以后,“奇葩”由“美丽而奇特的花朵”引申出一个新的意义:比喻出色的作品。近代出现基本义和引申义同时使用的情况。如:
(7)“说杂,因为这些短文将很杂是毫无疑义的,说草,原因不过是草,自己文章非锦绣,也非名花奇葩,只好是杂草了。”(章克标《三四杂草》)
(8)“如果说芦笙为苗舞之冠,那么芦笙长衣舞则是镶嵌在冠上的一朵奇葩。”(徐杰舜、徐桂兰《中国奇风异俗》)
(9)“沿途枯槁的悬铃木,忽然间变成白珊瑚树,青松的针簇间盛开着一咕噜一咕噜琼玉的奇葩;即使是古旧的民宅也不觉得丑陋,显得很有生气。”(薛尔康《裘皮大衣》)
(10)“新兴技术奇葩——气相色谱分析”(汪庆范《新兴技术奇葩——气相色谱分析》)
(11)“墨西哥人是这样,整个拉丁美洲人都是这样,对于他们,舞蹈就象呼吸一样不可缺少,只不过在古巴、牙买加、多米尼加这些国家,更多地接受到这个世界另一种具有巨大魔力的舞蹈——非洲舞蹈艺术的影响,如古巴的“松调”、牙买加的“瑞盖”、巴西的“桑巴”,都是世界神殿中闪光的奇葩。”(沈蓓《癫狂的秩序》)
(12)“你看,还不到十七岁的四川籍战士唐友国,闪着泪花端起了酒杯;你看,性情刚烈的张庆龙用刀割破手指,把鲜血滴进酒杯;你看,为人豪放耿直的七班班长冯培志双手抱拳,象古人那样向他挥泪表示……这是一簇民族血脉浇灌孕育的奇葩!(邢军纪《魂系北斗》)
上例是“奇葩”在近现代中的使用,我们可以看出:(7)中“奇葩”直接接在“名花”的后面,表示花朵;(8)(9)中分别用量词朵和动词盛开来修饰“奇葩”,这里的“奇葩”也是表示花朵之义。所以例(7)(8)(9)是沿用“奇特而美丽的花朵”这一基本义。(10)用“奇葩”表示对新兴技术的称赞;(11)用“奇葩”来称赞非洲舞蹈艺术在世界神殿中的突出地位,说明非洲舞蹈艺术的突出地位。(12)用“奇葩”来表示这些战士都是中华民族孕育最出色的人。例(10)(11)(12)则是普遍表示“出众的作品”这一引申义。
综上所述,在未受网络用语的影响前:在词性上,“奇葩”一直用作名词。在感情色彩上,无论是在“表示奇特而美丽的花朵”还是表示“出众的作品”,“奇葩”一词都是褒义色彩,或是表示对环境的夸赞,或是表示对作品的称赞,或是表示对人物的夸奖。
二、渐成主流的新语义及其用法
在未受网络影响之前,“奇葩”一词虽然备受文人墨客青睐,但广大民众使用频率不高。多见于书面语,在口头语和一些通俗文学中露面较少。在收到网络影响以后,其使用频率大大增加,词义、词性、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在悄然无声地发生着变化。
(一)词义变化
当代社会“奇葩”的词义很少表示奇特而美丽的花朵或出色的作品,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形容行为举止怪异的人
(13)“奇葩舍友各种自私,大早上不管有没有睡觉开水龙头哗哗的。碰倒了东西从来不扶起来。”(百度论坛 2014年8月22日)
(14)“奇葩男子抢劫吻人”(新浪综合 2014年10月22号)
(15)“长年不洗脚、连续上网三天翻白眼,这样的奇葩你在网吧见过么?”(知乎网 2015年06月17日)
2.形容某些超出常规或违背常理的举动
(16)“广州地铁不雅视频曝光,盘点各类地铁奇葩行为”(中国青年网 2015年8月4日)
(17)“女子逼小学生让座,细数公交车上的奇葩事”(齐鲁晚报 2015年8月20号)
(18)“12万卖儿子,父母行为背后的理由太奇葩”(东北网 2015年8月24日)
(二)词性变化
1.“奇葩”作形容词
(19)“盘点公交车上的那些奇葩的行为,不经让我们瞠目结舌。”(四川新闻网 2013年12月19日)
(20)“张女士称,这样的奇葩男还是第一次遇到。”(腾讯新闻 2015年4月26日)
(21)“全球最奇葩摩天大楼,中国竟独霸三个。”(21CN综合 2015年8月25日)
(22)“星二代小名太奇葩:陈奕迅女儿叫包包。”(西宁晚报 2015年5月26日)
(23)“这些公司真奇葩,每个奇葩规定背后都有个奇葩老板。”(网易新闻 2015年8月24日)
例(19)(20)“奇葩”用作形容词,和后面的名词形成状中结构。而例(21)(22)(23)也是作形容词,是放在程度副词“最”、“真”、“太”等后面,既可以做状语修饰后面的名词,如例(21),也可以单独作谓语,如例(22)、(23)。
2.“奇葩”做副词
(24)“奇葩说金星痛诉儿子被惨打。”(中国青年网 2015年7月28日)
(25)“非诚勿扰20131110神经男奇葩问答。”(搜狐视频 2013年11月10日)
(26)“姑娘闯红灯被查,奇葩回复雷翻交警。”(腾讯大成网 2015年5月17日)
例(24)(25)(26)中都是“奇葩”后面直接加上动词,这里的“奇葩”做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说”、“问答”“回复”。
(三)感情色彩的变化
随着“奇葩”词义和词性的变化,其感情色彩也在悄然无声地发生着变化。在前面分析过,“奇葩”未在网络上流行以前,表示的都是褒义色彩,是对人、事或环境的称赞。但是在新语义盛行以后,其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褒义开始向中性词转变,例如例(13)(14)中的“奇葩舍友”、“奇葩男子”中“奇葩”趋向于中性词,只是对人的一种分类,无所谓褒贬。在某些场合“奇葩”则偏向于贬义词,表示对某些离奇的人或事的讽刺或调侃。如例(16)中的奇葩行为和前面的不雅视频有关,表达是对这种行为的不满,是一种贬义色彩。例(17)中的“奇葩事”是指“女子叫小学生让座。”这是一种不该提倡的行为,这里的奇葩也含有贬义色彩。
三、奇葩词义演变的原因分析
1.词汇压制。王寅在《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和惯性压制》一文中对词汇压制这样解释道:“构式压制主要是指构式的题元结构可改变动词的论元结构,从而使得动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变化。我们主张扩大‘压制’的含义,只是对语句(包括短语和分句)的结构、意义和用法起主导性或关键性(不可或缺)作用,并迫使他者做适当调变的现象都可叫‘压制’。在一个语句中可能是构式起主导作用,就叫构式压制;也可能是词汇起主导作用,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可称为‘词汇压制’”。[1]词汇压制简单地讲就是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其中某一语素可能会占主导地位,压制另一个语素的意义,从而导致词汇意义的改变。“奇葩”这个词由“奇”和“葩”这两个语素组成。“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罕见的;出人意料的;惊异三个意思,“葩”《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花”,两个语素组合在一起就是“奇特而美丽的花朵”,这也是它的本意。但是现代社会多表示一些“奇怪的人或事”。也就是说“奇葩”在未受网络用语影响以前,“奇”和“葩”两个语素同时起作用,二者地位平等,两个语素联合在一起构成词义。但网络流行以后,语素“葩”的意义明显受到“奇”的压制,“奇”的意义开始起主导作用,“葩”演变成附加语素,无实意。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因为网络语言是使用者多是一些普通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奇”字极其常见,意义也比较明显。而“葩”字的使用频率不高,了解其意义的人并不多,从而导部分人望文生义,以为“奇葩”和单独一个“奇”字的意思相差无几,就是奇怪的,罕见的意思。从而进一步理解“奇葩”就是奇怪的、罕见的意义。
2.旧词新用。在语言产生之初,词语的词汇意义一般是具体的,意义单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现有的语言和词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充分准确交流的需要,这时就有采取用旧的概念来指称新的概念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旧词新用”。正如周祖谟在《汉语词汇讲话》中所言:“词在语言里运用久了,意义往往会发生变化。因为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生活不断地有改变,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也不断地有发展,旧的概念形成新的概念的时候,词义也就有了新的变化。”[2]“奇葩”就是一种旧词新用。“奇葩”一词在网络流行并不是其“奇特而美丽的花朵”之意,而是人们重新理解的“行为举止怪异的人或事”的新义。人都有审美疲劳,当一些新事物新观点出现时,人们总会不由自由对其投以关注。导致其使用频率大大增加,有利于加大它的熟知度和使用频率。
3.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的空间距离不断缩小,信息交流不断加快,加上各种交流媒介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批判意识得以加强。人们喜欢用一种幽默、调侃的语气来发表对一些食物或人的看法。另一方面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某些人的异常举动或某些不合常理的社会现象不断发生,人们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调侃这种现象。“奇葩”一词因为徐峥导演的电影《泰囧》里面一句台词“你是从哪儿捞出来的奇葩啊”适时而生,自此“奇葩”就带上对异常现象调侃的意思,加上各种现代媒体的宣传从而流传一时,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奇葩”一词从一个风雅之词变成一个调侃之词,随之而来改变的不仅是词义,还有词性和感情色彩。词义上,从“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发展为表示“行为举止怪异的人或某些违背常理的行为和举动”;词性上,从单纯的名词变成形容词和副词;感情色彩上,从褒义词演变成中性词再到贬义词。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词汇本身的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作为语言的使用者,我们不仅需要学会把握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也需深入思考语言变化的原因。
注释:
[1]王寅.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和惯性压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2):7.
[2]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6.
[1]陈皓钰.网络新词“奇葩”词义的泛化[J]语文博览,2013:11.
[2]黄翘楚.网络语“奇葩”的语法功能转化[J].文学教育,2015:01.
[3]徐文雯.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看网络热词“奇葩”的词义变化[J].剑南文学,2013:05.
2016-04-29
卢余玮(1993-),女,江西九江人,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H136.1
A
1672-4437(2016)03-00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