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瓶颈
2016-04-16王力力
王力力
突破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瓶颈
王力力
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再次强调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指出今后将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多的机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多措并举大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非公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增加值及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高,已经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省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已由2010年的49%提高到58.5%。但从横向来看,我省同全国及其它发达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全国占比低,仍然存在一些制约我省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及问题亟待解决。
一、制约我省非公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是融资渠道不通畅。缺少资金和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对象主要是国有和大型企业,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较弱。与国有企业相比,目前我省民营企业由于受自身规模小、抵押物不足、财务管理不健全、信用等级偏低等因素制约,难以取得银行贷款。即使符合贷款条件,民营企业贷款利率也相对较高,直接或通过担保从银行取得贷款,综合成本也高达15%以上,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高出1倍以上,比全国同期平均融资成本高出1/3左右,每年增加融资成本200亿元-300亿元,融资渠道的不畅通极大地阻碍了我省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弱。我省非公有制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缺乏新的产业亮点,导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科技创新企业中非公企业数量占比高达80%,而我省多数民营企业至今没有设立科技研发部门,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低、拥有技术发明企业数量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比较突出。由于我省非公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更新换代慢,使得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主要是采取减少成本、降低价格等传统竞争手段,这严重影响了非公企业发展。发挥我省科技创新人才优势,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是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目前我省非公有制企业虽然数量众多、分布较广,但真正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仍然不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少,缺乏龙头企业的核心凝聚效应,无法带动配套型中小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据2015年全国工商联最新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显示,我省仅有3户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且排名都比较靠后,分别列126、248、381位。同时,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的情况比较突出,从工业看,民营企业户均产值不足2亿元,大型企业仅占1%。目前我省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民营企业仍然处于空白,50亿元以上的企业也只有3家;从服务业看,多数民营企业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存在产业层次低、发展空间小的局限,分布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非公有制企业明显偏少。
四是市场准入门槛高。近年来我省在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政策层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从实施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仍然存在困难。由于历史与体制的原因,我省国有企业占比过大(高达52%),非公有制企业占比偏少(仅占48%),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工业领域的国有企业比重高达70%,国有企业形成垄断地位的行业多达10余个,有些领域几乎占到100%,导致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过低,成为影响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制约瓶颈。
二、破解发展瓶颈的对策建议
第一,完善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撑。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对于现有非公有制经济产业项目投资给予的补贴、奖励和贴息,由事后给予变为按建设进度提前到事中给予,以此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已列入我省产业项目投资名录的重点项目到投资中后期,由于贷款难、融资难造成后续建设资金断档而影响发展的问题。二是创新金融发展,不断优化融资环境,拓展企业融资的途径和手段。放宽银行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要求,规范信用担保体系,重点扶持对小微型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提高对小微型企业担保比例。加大对我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对境内外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首发上市以及“新三板”挂牌企业给予补助,同时,积极探索发展“四板”乃至“五板”市场,以利于最大限度利用债券市场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吸收社会资本,直接投资于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扩大企业融资规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网络借贷、众筹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各层次企业融资的不同需求。鼓励中小微企业通过“P2P网络信贷”、网络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形成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融资渠道。
第二,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要强化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鼓励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健全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加强创新与市场对接,支持企业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发机构,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调整投入结构,完善支持创新的税收政策。鼓励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断完善体现创新成果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更为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不断加大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及创新创业人才激励的力度。
第三,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发展我省非公有制大型龙头企业,推动优势资源向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集中,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实现产业集群效应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体发展良好、增长潜力较大的非公有制企业要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其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整合园区资源,发挥园区集聚效应,促进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合作,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增强我省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实力。此外,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优势,鼓励支持我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组建“联合舰队”,实施“走出去”战略,使之抱团在国际市场获取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同时,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我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四,降低准入门槛,完善市场体系。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自然垄断、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到廉洁、高效、透明、公正、公开,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效益和服务水平。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不必要的生产经营准入限制和行业管理规定,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环境。二是着力开放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拓宽民间投资渠道,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公共事业等领域。鼓励支持非公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并购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辟新渠道、拓展新领域。允许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通过合资合作投资新项目、组建新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破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甄真zhenzhe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