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东盟来华留学教育扩大发展的有效路径

2016-04-16武毅英

复旦教育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集中区留学生服务

方 宝,武毅英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论东盟来华留学教育扩大发展的有效路径

方宝,武毅英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东盟来华留学教育的扩大发展必须避免陷入完全被市场利益所驱动之局面,警惕教育服务贸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并考虑如何更好地提高本土人才培养能力。根据东盟来华留学生分布所具有的区域倾向性特征,可以考虑在东盟留学生相对密集的西南、华南地区建设若干个以提高留学生规模与优化教育质量为主要目标的“东盟来华留学集中区”。在策略上,这要求加强政府的支持与参与力度,扩大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积极引进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并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的国际化水平。

留学教育集中区;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有效路径

随着跨境教育的发展以及世界教育服务贸易竞争日见端倪,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对我国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为此,2010年9月21日教育部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教外来[2010]68号),其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并使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这充分彰显了政府进一步扩大发展教育服务贸易的决心。近十几年来,东盟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迅猛成为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例如,2000年东盟来华留学生占全球来华留学生的比率仅为10.3%,而2013年这一比率达到了19.2%。①虽然东盟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斐然,但当下我国在与东盟总体的教育服务贸易中仍然处于逆差状态。要转变这一趋势,并使面向东盟的来华留学教育获得更大发展,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然而,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意义、教育合作政策的构建、东盟学生来华留学动机、东盟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以及东盟来华留学生的管理等方面,而针对东盟来华留学教育的现状来探讨如何推进来华留学教育优化发展的研究则非常缺乏。

一、东盟来华留学教育扩大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长期以来,亚洲一直是我国发展外来留学教育的主要生源地,其中东盟生源占据了较大比率。便利的地理位置、共同的文化根基、庞大的人口规模以及良好的经济态势等因素使得进一步扩大发展东盟来华留学教育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大力发展东盟来华留学教育可以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高等教育合作,形成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与有效配置。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及世界经济合作区域化发展方兴未艾的形势下,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对于提高双方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推动彼此的睦邻友好关系都将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进一步增加东盟来华留学生数量可以有效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目前世界上众多高等教育强国都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并将其视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比如,“2006-2007财年,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出口价值达到117亿澳元,成为其国内最大的服务出口产业”[1]。我国目前也在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而东盟生源一直是来华留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2013年全球来华留学生总数为356499人,其中东盟的来华留学生数为68447人,占全球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9.2%。②再次,我国高等教育来华留学生规模仍有巨大的上涨空间。近十几年来,全球学生的跨境流动呈现日益上涨的趋势。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全球留学生总数为400.93万名,比2000年增加了97%。[2]在这一趋势下,来华留学生数量有了较大增长,但相对数量却依然不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统计数据[3],2010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海外留学生数为271231人,占其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21.2%;美国的相关数据为684714人和3.4%;而我国的相关数据仅为71673人和0.2%。③显然,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依然偏低。最后,近几年来,我国在发展面向东盟的教育服务贸易中依然处于逆差状态。为了推动东盟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更快发展,2010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即到2020年东盟来华和中国赴东盟的留学生都达到10万人左右。然而,相关统计表明,2014年中国到东盟国家留学的学生近12万人,而东盟到中国留学的学生仅为7万人左右。[4]由此可见,在与东盟的教育服务贸易中,我们还明显处于落后状态,与预定的“十万人”目标尚有较大距离。

所幸的是,目前我国在发展面向东盟的来华留学教育中具有多方面有利因素,这是推动东盟来华留学教育扩大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首先,华人华侨坚定的“中华文化情结”是推动东盟来华留学教育扩大发展的重要文化根基。有关权威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华人华侨为4543万人,东南亚华人华侨约有3348.6万人,约占海外华人华侨总数的73.4%”[5]。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更是世界华人华侨人口数量最多的三个国家。东盟大量华人华侨的聚居培育了他们强烈的“中华文化情结”。一些研究表明,虽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华裔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中华文明的无限魅力和华裔们的中华文化情结”[6]。其次,东盟来华留学教育历史悠久,并形成了较大规模,这为东盟来华留学教育的扩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东盟与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往来古已有之。近十几年来,双方在各方面的交往更为密切。在高等教育领域,东盟留学生也成为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最快的群体之一。以2013年为例,该年度全球来华留学生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共356499人,其中东盟来华留学生总数为68447人;当年来华留学生数量超过500人的国家和地区为80个,而其中东盟国家就占了9个。②毫无疑问,大量东盟生源的存在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发展面向东盟的外来留学教育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再次,汉语学习需求的持续升温将进一步推动东盟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汉语言专业一直是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优势专业,其来华留学生数一直占据来华留学生总量的较大比率,比如2011-2013年其所占的比率分别达到55.35%、53.51%和49.49%。④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经贸活动的加强推动了世界汉语学习的热潮。在东南亚地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更是直接推动了东盟对以汉语作为外语的翻译人才或“汉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大。东盟各国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也随之增长。据国家汉办统计,2005年马来西亚汉语教师缺9万人,印尼汉语教师缺10万人。[7]为了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我国积极制定汉语国际推广政策,并向东盟派出了大量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然而,在未来的较长时段内,来华留学仍将是东盟学生进行专业汉语学习的优选途径。最后,东盟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并诱发了这些国家学生对留学教育的更大需求。用阿尔特巴赫(Altbach)的“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分析,留学教育现象是留学教育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多方面“推力”和“拉力”因素相互博弈的综合结果。对于大多数东盟国家的学生而言,当前我国的国际地位、经济水平、教育质量、学术声誉、留学费用、文化认同、生活条件、社会状况、留学规模、奖学金获取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比较优势”可以成为激发其来华留学动机的重要“拉力”。同时,东盟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他相关因素在与我国的比较中所具有的劣势就成为了促进其学生寻求海外留学教育的重要“推力”因素。对于为数不少的东盟学生而言,“留学中国”仍将具有较大的魅力。

二、东盟来华留学教育扩大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同时从发展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长远目标与根本目的出发,当下进一步发展面向东盟的来华留学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第一,避免一切以经济利益为根本追求的发展思路。虽然东盟来华留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难以避开教育服务贸易利益驱动的因素,但是我们不应完全被“市场”利益所牵动,而应在合理利益追求的原则下,坚持走一条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应然轨道,否则必将会在规模扩张的盲目追求中日益陷入本末倒置的危险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在积极发展外来留学教育过程中采取的一些迎合市场利益追逐的策略备受外国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这些做法引起的问题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能否继续保持其应有的竞争力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身份”[8]。正如Blass所言,这些做法与一流大学的应有理念是不相容的:如果我们想通过教学法、课程和教育哲理等来建构一个富有自由与意义目标追求的全球化典范,那么我们必须远离受市场驱动的方式,并重新审视“大学是道德发展之根本”的理念。[9]因此,东盟来华留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发展必须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输出为前提,不能走“以质量换数量”和“以质量换收益”的发展道路。

第二,始终坚持以质量优化为根本的发展战略。这是警惕面向东盟的教育服务贸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学上,“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完全按照其以自然条件形成的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而产生贸易结构缺陷和导致国家在贸易中的不利地位。[10]目前,在与东盟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中,我们虽然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留学教育相比,我国高层次阶段(研究生教育、高级进修)留学教育明显落后。比如2009年,在电业工程、电器工程、经济学、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数学与统计学八大学科领域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美国国际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6.4%、65.7%、65.2%、60.2%、57.5%、53.2%、50.5%、48.7%;在电业工程、电器工程、经济学、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数学与统计学八大学科领域的硕士学位获得者中,美国国际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7.3%、59.8%、45.3%、38.3%、45.6%、48.2%、35.7%、40.6%。[11]而2011-2013年,在东盟来华留学的学历生中,研究生人数分别为7733、8999与9507,占东盟来华留学生总数的比例仅为14.11%、14.56%及13.89%。④因此,在发展面向东盟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低端教育服务输出上,更要努力提升高层次来华留学生的比例。为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着力打造一批在世界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大学和一大批排名跻身世界前列的学科群,进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对东盟高层次留学生的吸引力。

第三,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我国本土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服务输出问题,更是一个集教育合作、人才培养、知识生产、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等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最终目标必然是要促进我国自身的发展。Lee比较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发展外来留学教育的经验,发现其具有三个显著的共同目标,即发展本土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和促进人才“回流”。[12]在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方面,虽然人们的关注点往往在国际学生的招收上,但是培养本土人才始终是其根本目标。Sidhu等学者通过对新加坡涉外合作办学历程的研究指出,相对于那些谄媚迎合国外研究机构和人才的涉外合作项目而言,新加坡本土能力构建的动力或积极性则是较为逊色的。从长远来看,这些安排是有问题的。首先他们的合作是基于扭曲的联盟基础之上,这在财政上造成的风险主要由新加坡来承担,这种状况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13]鉴于此,东盟来华留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从服务我国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在与国外机构开展合作以及招收、培养东盟留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因一味迎合他人而忽视或损害自身的长远利益。

三、“东盟来华留学集中区”建设:来华留学教育扩大发展的有效路径

近十几年来,在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东盟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成绩斐然,为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我国要在发展面向东盟的来华留学教育中获得更大的进步,还必须突破和改变传统时期相对“自由零散”的发展方式,并为之找寻到一条更为高效的发展路径。

从来华留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东盟来华留学生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具有比较显著的区域倾向性特征,地缘、亲缘和历史因素在发展东盟来华留学教育中的优势比较突出。与东盟国家接壤或相邻的西南和华南地区是东盟来华留学生的聚集地,如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海南、福建、广东等,这些地区的东盟留学生占其省区内来华留学生总数的大多数或较大比例。广西、云南与东盟的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其地缘优势更为突出。比如,2013年广西招收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10112人,其中东盟国家留学生8314人,[14]占其外来留学人数的82.22%;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在云南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共有12003名,其中来自东盟国家的超过8000名,占来滇留学生总人数的近七成。[15]因此,从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和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出发,可以考虑在东盟来华留学生比较集中的西南、华南部分省区全力打造若干个规模比较大的面向东盟学生的区域性来华留学教育中心,即“东盟来华留学集中区”。“东盟来华留学集中区”建设应以扩大东盟来华留学生规模、优化生源结构和提升留学教育质量为根本目标。根据我国行政区划的特点以及高等教育资源管理的现状,发展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留学教育中心应该以省区为基本单位进行建设。

当前,“东盟来华留学集中区”的建设可以从“东盟来华留学教育示范基地”的创设入手来加以推进。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在《关于启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分期分批建设100个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教育品牌。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在“东盟来华留学集中区”内成立若干个针对东盟来华留学教育的示范基地,并以此为契机,加强“东盟来华留学集中区”的品牌营销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意识培养,提高其留学教育服务供给的国际影响力和整体实力。同时,依托留学集中区内东盟国家学生来源相对集中、留学历史相对悠久、留学教育经验相对丰富等优势,通过政策倾斜与扶持,充分发挥留学集中区内部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作用。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以西南、华南部分省区为中心推进“东盟来华留学集中区”建设并不是要否定其他地区高校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的接收,也不是要求“东盟来华留学集中区”所在地区的高校拒绝接收其他国家来华留学生,而是将接收东盟国家学生作为“东盟来华留学集中区”在发展来华留学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功能”来加以打造,进而实现东盟来华留学教育的集约化发展和专业化管理。同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加强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提高其涉外办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整体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四、推进“东盟来华留学集中区”建设的策略

“东盟来华留学集中区”建设是进一步优化东盟来华留学教育规模与质量的一个有效路径,同时也是一个与多方面工作发展密切相关的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在其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在多个方面做好配套工作、提供必要保障。

第一,加大政府对相关工作的支持力度。在发展教育服务贸易方面,政府的态度与支持至关重要。这是世界上一些国家发展外来留学教育的成功经验。比如,新加坡政府为了发展外来留学教育而推出了“环球校舍”计划。为了使该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新加坡政府积极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发展私立教育,包括向多家私立教育机构颁发“新加坡优质私立教育机构”荣誉称号,为在“新加坡优质私立教育机构”学习的留学生提供“绿色通道”等服务。[16]Mok对国际学生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学习经历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新加坡的跨国高等教育项目实施得相对更为成功,这主要是由于新加坡政府在引导和规范大学办学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17]目前,在我国的西南和华南地区,大多数省区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欠缺。因此,政府需要在政策、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西南、华南高等教育相对落后地区更多倾斜,从而进一步提高这些地区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与国际化水平,进而重点打造区域内若干所高水平大学。

第二,进一步发展西南、华南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特别是加大力度引进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到这些地区开办合作院校或开展各种合作办学项目。这是提高“东盟来华留学集中区”内部高等院校国际化水平与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由于教育、经济、社会和历史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西南、华南地区涉外合作办学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总体上相对薄弱。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教育部令第20号]第一章第三条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但总体上西部落后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状况仍不容乐观。因此,在西南、华南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方面,除了宏观政策的倾斜外,国家还应给予更多财力与人力支持,加强政府在引进教育合作机构和项目,特别是在引进世界名校到“东盟来华留学集中区”开办合作院校中的直接参与和扶持力度。

第三,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与师资队伍。目前,我国不少高校都在积极引进国外的优质课程与师资,并尝试开设了一些全外语授课或双语授课课程,这是一个良好的趋势。但是,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所达到的程度与新加坡这样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显著差距。语言障碍一直是世界各国发展外来留学教育的一大瓶颈,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常见做法就是用世界最为通用的英语来进行课程教学与交流。除了这一常规做法外,在针对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课程建设中,我们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用东盟国家语言授课的外语课程或双语课程,并有选择性地引进东盟国家的优质课程资源与师资。此外,必须指出的是,除了提高课程及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外,我们还应注重和提升高等教育管理的国际化程度,加快引进国际管理理念、模式以及国际化的管理人才,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当前我国众多高校在国际化建设中容易忽视的环节。

第四,加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的国际合作。这是我国高校获得国际社会的认知和认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正朝着国际化方向迈出积极步伐。一方面,一批“985”大学和“211”大学主动邀请国外高水平的评估机构或专家来积极探索和开展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国际评估。比如近几年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开始尝试对一些学科进行国际化评估。另一方面,教育部评估中心(HEEC)近年来积极邀请国外高水平专家参与对我国部分大学的评估,同时密切与美、俄、英、德、法、澳等国的交流,开展中日韩三国“亚洲校园”项目的质量保障合作,积极寻求与OECD、欧盟、INQAAHE、IEA等国际组织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将来这方面的工作应逐步向西南、华南“东盟来华留学集中区”内的高校推进,从而更好地提高这些地区高等院校的国际影响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00-2013年所编写的《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系列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

②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13年所编写的《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中的相关数据。

③如果按照我国教育部的统计,2010年来华留学生数为265090人,占该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11%。

④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11-2013年所编写的《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系列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

[1]赵强.澳大利亚国际教育产业发展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1(2):85-90.

[2]排行榜.各国赴国外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排名[EB/OL].[2014-01-23]. http://www.phbang.cn/general/143592.html.

[3]UNESCOInstitute for Statistics.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12[EB/OL].[2014-01-23].http://www.uis.unesco.org/Education/Pages/ged-2012 press-release.aspx.

[4]黄娴.中国在东盟国家留学近12万人[EB/OL].(2015-08-06).http://edu.people.com.cn/n/2015/0806/c1053-27418208.html.

[5]庄国土.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J].厦门大学学报,2009(3):62-69.

[6]王华.从几则实例看华裔来华留学的动因[J].八桂侨刊,2005(5):72-74.

[7]向亚雯.经验与启示:新加坡国际合作办学的发展[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2):67-72.

[8]XAVIER C A,ALSAGOFF L.Constructing"world-class"as"global":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J].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and Practice,2013(12):225-238.

[9]BLASS E.From globalization to internationalization:Stepping back to move forwards in progressing higher education in overseas market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Learning,2009(4):175-183.

[10]蒋德恩.中国避免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条件与对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6-20.

[11]NationalFoundationforAmericanPolicy.Keeping Talentin America[EB/OL].[2016-02-15].http://www.nfap.com/pdf/ KEEPING_TALENT_IN_AMERICA_NFAP_October_2011.pdf.

[12]LEE M H.Internationalizing Universities:Comparing China's Hong Kong and Singapore(1996-2006)[J].Crossing Borders in East Asian Higher Education in CERC Studi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2011(27):283-315.

[13]SIDHUR,HOKC,YEOHB.Singapore: Buildinga KnowledgeandEducationHub[C]//KNIGHT J.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ubs.Springer Netherlands,2014:121-143.

[14]周敏.广西与东盟教育交流“开花结果”[EB/OL].(2014-09-24). 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4-09/24/c_1112600046. htm.

[15]张丹.中国新闻网.逾8000东盟国家学生到云南留学[EB/OL].(2010-03-04).http://www.chinanews.com/hwjy/news/2010/03-04/ 2152456.shtml.

[16]谢静.促进私立教育发展拓展全球教育服务市场--从新加坡经验得到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6(2):51-54.

[17]MOK K H.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Student Mobility and Studying Experiences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J].Higher Education Policy,2012(25):225-241.

On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large the Scale of ASE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FANG Bao,WU Yi-y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Fujian,China)

To enlarge the scale of ASE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we need to avoid being driven completely by market profit,be cautious about the"trap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when conducting trade in education services,and consider how to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local talents training.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 of regional concentration of ASE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several"ASEAN-orient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enters"aimed at both enlarging the scal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improving education quality should be built in Southwest China and South China which are densely populated b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ASEAN countries.Several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SEAN-orient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en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overnment support and participation,Chinese-foreign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the int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and assessment for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enter;ASE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Trade in Education Services;Effective Measure

2015-09-28

方宝,男,1981年生,广西武鸣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博士研究生,广西中医药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经济;武毅英,女,1959年生,江苏灌云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大学生就业。

猜你喜欢

集中区留学生服务
镇村工业集中区综合整治的常熟实践
甘肃省第一批、第二批化工产业集中区承载能力认定名单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名单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