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述评与研究展望

2016-04-16王旭辉

复旦教育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市场化大学研究

王旭辉

(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述评与研究展望

王旭辉

(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市场化是世界高等教育日益显性化的趋势,与此相关的学术研究也正在不断展开。在回顾国内外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和点评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高等教育市场化运动的来龙去脉;学界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不同意见。通过总结以往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反思其中的不足,在方法论层面得出如下认识:相关问题的知识发展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融合经验科学和规范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并致力于使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研究范式化,这是实现相关主题研究新突破的关键。

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述评;研究展望

一、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问题

“市场化”一词是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尤其是在英语世界的文献中)经常能看到的术语之一。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学者广泛关注起,一直受到各国理论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的热烈研讨,并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其中也不乏争论。高等教育市场化通常是指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引入市场机制,更少地依赖政府,让市场来自由地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关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准确内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给出如下定义:“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有如下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1]由OECD的界定和解读可知,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核心要义是在高等教育体系和大学中巧妙地引入市场机制,旨在使高等教育变得更加灵活、实用和多元,并提高其适应性和回应性。它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化、私有化有着较大的区别。佩德罗·泰克希拉等学者在其著作《理想还是现实——高等教育中的市场》中列举了一些西方学者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精辟见解。

在我国,“市场化”这一术语在教育研究领域常常和“产业化”放在一起甚至等同起来探讨,对其内涵的理解则往往是模糊的、见仁见智的,有些观点甚至相互冲突。即便如此,市场化毕竟不等同于产业化,有一些学者专门对教育市场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如路娜、夏永红对教育市场化的理解就接近OECD的定义,他们认为教育中的供求问题应完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供求均衡。[2]冯建军则直接道明了教育市场化应区别于产业经济、商品交易、经济效益最大化等概念及其逻辑的理论立场,指出其核心是通过借鉴市场理念、规则和途径中的某些合理成分来对教育系统运作做出优化或改造,从而达到教育效率帕累托改进的目的。[3]也有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做出了解析,如莫家豪教授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如何理解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进行了深入的解读。[4]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市场化”在西方国家是一个被普遍认可且内涵相对明确的理论概念。而在我国,由于概念理解缺乏共识,导致“高等教育市场化”没有一个准确的内涵,甚至构不成一个严谨的理论概念,加上受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很多学者对这一术语的使用仍比较谨慎。本文认为,市场化是一个相当宏大的概念,其内涵远比产业化、私有化要来得丰富,它是一个包含了从理念、逻辑、体制、机制到具体行为、方案、技术、工具等一系列问题在内的概念集。而且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通过竞争模式来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帕累托改进”,是“大学-市场-政府”三者关系的不断调适,是对高等教育效率、质量、公平、适应性、创新性等的综合权衡和相机抉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一领域,滥用概念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一些文献将大学市场化和高等教育市场化两个概念不加区分地进行讨论,从而造成了理论概念的模糊。本文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一个宏观概念,主要从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层面来理解市场化问题,如高等教育制度环境变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契约-评估制度建设等宏观变革问题。相对而言,大学市场化更多地涉及中观和微观层面的问题,往往跟大学的某些与市场相关联的策略和行为有关,强调大学与市场的互动和耦合,如大学的市场化经费筹措和管理、市场化人力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化、科学研究的市场化等。同时,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大学市场化还不单单是宏观与微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关系,更是整体与部分、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国内现有文献对这一点的关注和重视显然不足。因此,正确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澄清相近及相关概念的区别,是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基本前提。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运动的来龙去脉

高等教育市场化运动兴起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场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制度和政策变革既受各国现实状况的驱使,也受到学术界理论思潮变迁的深刻影响。追根溯源,教育市场化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霍布斯、洛克和亚当·斯密等人的思想,但对高等教育市场化运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还是新自由主义的两位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M.Friedman)和哈耶克(Friedrich.A.Hayek)。

弗里德曼认为,政府控制下的教育由于缺乏市场竞争的约束,往往效率问题突出,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则必须对教育进行以完全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在既成的制度框架下试图做出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5]哈耶克也提出,对教育领域应当实行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根本性变革,通过市场原则对政府在教育中的角色、政府、教育系统及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系统内部的权力配置以及具体的教学和管理方式等进行综合改革。[6]总的来说,以弗里德曼和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主张以竞争机制和市场手段对传统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造,以一种颠覆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解构传统高等教育体系,重塑高等教育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这些思想为高等教育市场化理论的产生及后来的改革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新公共管理理论范式的兴起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不谋而合,从而成为高等教育市场化合法性的重要依据。新公共管理范式主张将市场原则和私营部门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中,以之来取代传统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既推动了高等教育实践范式的转变,在实践中逐渐与市场联姻,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理论思维的变化,冲击了传统的“象牙塔式”思维模式,为高等教育市场化命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此外,蒋凯指出,知识商品观和高等教育私人产品观两种学说在促进高等教育市场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7]

除了受学术界理论思潮的影响,各国的教育实践是驱使高等教育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的现实因素。一方面,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在经济不景气的同时,高等教育纷纷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日益沉重的财政负担迫使各国政府纷纷削减教育经费并寻求出路。为了拓展经费的来源,市场化成为了许多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一种选择。另一方面,公众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差异性需求日渐增大。与此同时,具有更多市场元素的私立大学在办学质量、管理活力、市场回应性和校园氛围等方面都比公立大学显示出更强的优势,从而使高等教育私有化和市场化逐渐成为了某种社会期望。

正是在上述理论思潮和现实因素的共同驱动下,高等教育市场化成为了一种不断演化的全球趋势。在早期,伯顿·R·克拉克曾把国家权力、学术权威和市场三种影响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描述成一个三角形,并指出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更接近三角形中国家或学术所在的顶点,市场的力量很少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抑或是产生不良影响的来源。[8]但近几十年来,三者间的关系明显发生了转变。米勒(H.D.R.Miller)通过对1983年-1993年加拿大、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研究发现,各国高等教育系统变化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市场化趋势正在增强。[9]威廉姆斯(G.Williams)对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型进行了拓展,用以说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制度框架是如何在市场力量的增强中得到重塑的。[10]金子元久不但从国家和市场关系的历史推演中指出高等教育与市场关系日益密切的事实问题,还进行了大胆的价值判断——“市场化”甚至可以和“大众化”一样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中一种可供参考的分析范式。[11]事实上,从高等教育起初受到市场的影响,到正式步入市场化的轨线发展至今,市场逻辑和方法已被带入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大到高等教育系统中各种市场机制的植入,如放松管制、人才竞争、分权化、凭单制、民营化等,小到大学内部各种运行模式、程序的创新,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顾客导向战略以及捐赠管理经营化、教学服务商品化、研究成果转让等。可以说市场的方式、技术甚至价值正在不断地影响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的经营、管理及评价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可知,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思潮和实践并不是虚无缥缈、凭空产生的,它产生的背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逐渐探索形成的一条道路。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细节上的变化或高等教育管理风格上的变化,而是大学角色以及大学和外部系统关系的深刻变化,也是根本理论和思维的变化,其背后隐含着世界高等教育从理念、体制到模式的深刻变迁,这些改变正在重塑高等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框架。这一系列变化可能会促使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甚至是新的范式。它既是全球趋势,又是各国本土的变革。在充分把握这一运动的来龙去脉和各国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起到解构传统落后的高等教育制度安排和发展模式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功过是非的“斯芬克斯之谜”

一方面,对高等教育市场化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市场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处于探索阶段,有关变革在带来某些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因此,学界对于高等教育市场化自然会有不同意见。

(一)正面观点述评

从经济学理论或立场出发的学者一般支持高等教育走向市场的一端,他们多基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或新公共管理学派提出的主张而提倡市场的理念、途径和方式。在他们看来,市场机制的引入通常可以起到增加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促进创新的功用,因而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巧妙地运用市场方法,而要不要走市场化道路已是一个过时的命题或伪命题。如前所述,相关的观点可追溯至霍布斯、洛克、亚当·斯密、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及他们所开创的相应学派。除此之外,相关的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也或多或少地在其发布的文章、报告或文件中体现出对教育领域市场化的肯定态度,如世界银行发布的《高等教育:不同经验的参考》和OECD发布的《重整高等教育》等。

国内支持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学者大多认为,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普遍提质增效,并能很好地解决高等教育现存的很多问题。如张维迎指出,真正能维护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并促使大学健康发展的是市场竞争,而非政府规制。[12]可见,市场化即引进市场激励以取代对市场主体随意的政府干预。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市场化可以被视为更好地解决政府和高等教育间界线问题的重要途径。正因如此,张伟、任建明从理论的可行性和实践的必要性两个方面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坚持市场化的大方向,高教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市场化导致的,而恰恰是市场化不足或市场化畸形发展的问题。[13]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通过探讨大学市场化行为得以发生的根源指出大学市场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提出大学市场化行为是知识价值转向的结果,并不必然与其传统发生对峙,相反,大学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构建自己的特色。[14]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本文的立场。市场化改革反映在伯顿·R·克拉克建立的三角关系中,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位移更多地发生在国家和市场之间,相对于国家作用而言,市场的作用有所增长,至于跟学术权威的关系,理论上并不必然存在非此即彼的对立,完全可以在保证不影响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引入市场资源。在现实中,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从体制、机制到管理方法、技术的任何改变都可以获取“有效市场化”。增加非政府投入是市场化,大学基金会上市是市场化,产学研结合是市场化,建立供求均衡机制是市场化,绩效管理和质量评估是市场化,私有化是市场化……从众多市场化的表现来看,高等教育或大学的市场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良好的绩效并使更多人受益。

(二)反面观点述评

以传统教育学为理论基础的研究大多认为市场机制不适用于教育领域,将会对高等教育和大学产生负面冲击,从而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持否定态度。从以下来自英语世界的若干专著便不难看出作者们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所持的价值批判:《窃取大学:公司化大学的兴起和学术劳动力流动》(Steal This University: theRiseoftheCorporateUniversityandthe Academic Labor Movement)、《公司文化中的大学》(The University in a Corporate Culture)、《废墟中的大学》(The University in Ruins)、《市场中的大学:高等教育的商业化》(University in the Marketplace: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一些学者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和市场化有损公平的角度提出反对意见。例如,伦敦大学斯蒂芬·J·鲍尔教授认为,教育的市场化改革背离了中下层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往往导致各个群体对教育这种公共物品的享用陷入马太效应的困境。[15]伦敦大学另一位教授杰夫·惠迪(Whitty·Geoff)认为,市场的策略不仅难以解救教育现存的苦难,也将严重偏离市场推崇者们所设想的多样化发展目标,以之来取代传统的教育制度反而会引发新的问题。[16]也有学者指出,精英大学作为稀缺性“地位商品”而游离于一般竞争之外,从而导致了市场失灵和市场分割。[17]

客观地讲,高等教育市场化在普遍带来良好效率的同时的确会产生一些公平问题。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效率”和“公平”在很多领域都会发生一定冲突,因而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需要通过合适的公共政策来平衡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同时,市场失灵及其产生的外部性也正是政府规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换言之,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而是需要市场和政府以互补的方式共同参与到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中来,让高等教育系统的运作既有效率,也能维护公平和正义。然而,在未经过系统性“成本-收益”分析的前提下就断然拒斥市场元素并非理性之举。

国内反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观点大多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存在公益性和营利性相矛盾、市场准则和教育准则相矛盾、市场机制和育人机制相矛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矛盾等问题,市场化会威胁传统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并影响教育公平。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与“公共领域”、“公共产品”、“福利社会”等概念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甚至可能导致某些概念本身内涵和外延的瓦解;更糟糕的是,各国不顾各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特殊土壤,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相似的变革措施,导致今天的大学普遍产生“适应不良”症状。[18]也有学者担忧,在市场的干扰下,知识生产方式和学者的学术身份将发生质的转变,浓重的商业化语境使传统的学科文化面临威胁。[19]此外,有些文献的观点相对比较激进,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变革体现为教育逻辑被经济逻辑取代,大学逻辑被企业逻辑取代,学术逻辑被资本逻辑取代,公共利益被私人收益取代,政府被市场取代等。[20]

这些观点虽然各自从某个侧面揭示了大学和市场间的局部矛盾,但过于放大市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把局部矛盾上升为根本矛盾却非必要,甚至可能有对市场化内涵片面解读之嫌。一些观点将市场和“知识逻辑”二元对立起来,这种对立并不是基于客观规律,而是人为构建起来的。事实上,客观上并不存在市场和“知识逻辑”的二元紧张关系,市场化通常是相对于政府管制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市场和“知识逻辑”对立起来是对高等教育“三角关系”的误读和误构。不可否认,市场本身的确存在缺陷,这些缺陷必然也可以反映到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中,但重要的是,许多问题并不是市场化的核心要义,而仅仅作为市场化的副产品出现,通过必要的手段完全可以消除大部分市场化附带的不良影响。退一步讲,在高等教育中引入市场机制并不意味着市场的价值要处处渗透到教育中来,多数问题都是可以进行选择性处理的。因此,正确的途径不是从抽象意义上判断市场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而应通过与过去比较,或者与政府控制下的高等教育比较,来判断市场化的实际影响究竟如何。

实际上,一些极端的反对者将市场和“知识逻辑”二元对立起来本身就带有一种浓厚的高等教育怀旧情结,他们想重新找回“象牙塔”中失去的乐园。在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时代,大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单边的,知识创新完全是“闲逸的好奇”,不受外界干扰;而进入大众化时代以后,“寺庙式的大学”变成了“大都市式的大学”,大学与外部系统的联系日益紧密,甚至需要大量的外部资源作为其日常运作的支撑,作为知识中心的大学已无法再以“高深学问”的名义不染人间烟火、不着市侩尘垢。可见,发生在高等教育中的某些变化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即使不戴上市场化的帽子,有些改变同样会存在。因此,对古典大学特有的情结并不能成为批判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理由,时代的进步及其引发的高等教育模式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大学不可能再是高度统一的、单边的、同质化的“独立王国”。更现实的做法是要考虑如何将市场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净收益最大化以及如何更好地消除市场负面效应对大学影响的问题。

(三)折衷观点述评

除了立场鲜明的文献,还有一部分学者对这一问题持比较温和或中立的看法,认为市场对大学的影响是亦正亦负的,很难简单地做出评价,因而提出了准市场化、部分市场化或有限市场介入等替代方案。如罗杰·盖格指出,美国大学投身于市场后,在获取资源、生源和发挥知识的功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而这些成就与负面社会效应相比,则产生了市场悖论。[21]马凤岐认为,引入市场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提高高等教育履行职能的效率、质量和适应能力,也可以为高等教育创造更多资源,但绝不能将大学改造成市场经营的主体,也不可减少政府方面的资金支持或是提高学费,而是需要政府和大学共同采取恰当的措施来应对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2]范先佐认为,政府而非市场应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而市场则可作为增加教育供给的一种辅助手段。[23]

这类相对折衷的态度将人们的思考引入到一个根本理论的层面。跳出市场化这个现实问题追根溯源地讲,高等教育学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假设——高等教育的认识论和高等教育的政治论。高等教育的钟摆在两者之间不停地摆动,相关的争论也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学科发展而始终存在。[24]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教育市场化命题在价值层面的争论各方分别代表了各自的学科立场和假设。这是争论各方不同的价值选择,也是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在具体问题和研究领域中的再一次交锋。如果把问题上升到这个高度来看,则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功过是非仍旧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然而,由于高等教育领域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建构”的,是范式,而不是自然界或社会系统的其他特征决定了哪些问题值得研究,哪些知识值得应用,哪些学术流派值得信任。正因如此,无论是关于高等教育哲学的探讨还是诸如高等教育市场化这样的实际问题探讨,高等教育研究要注重推动范式间的竞争、学者间的有效对话以及辩证-批判途径的生成,从而加快学科知识的有效积累。这样,我们回过头来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就会变得极其丰富而深入。

三、探寻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的新突破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有关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研究在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发展态势、可能产生的影响和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有许多问题在已有研究中没有得到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量文献不是实证性地评估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实际损益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而是热衷于在广义的哲学背景下进行持续的价值较量,它们往往是概念化的、非实证的、非积累性的、缺乏事实依据的,程序的合法性和方法的严谨性值得怀疑,且往往就市场化本身来谈市场化。这一问题进一步反映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中规范评价和实证评价相分离、事实和价值相分离的现象,因而很多文献不能持续地证明其存在的价值,且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绩效和限度至今仍是个“斯芬克斯之谜”。关于事实和价值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科学中最重要也是学界讨论最持久的问题之一,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那么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将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

鉴于此,笔者认为相关问题的知识发展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包括演绎论证、假设检验、案例研究、政策分析、历史诠释和哲学批判等,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起一个融合经验科学和规范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框架。既要构建古典传统的规范理论,使之能充分反映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本真意义,又要使其可操作化,引入一定的参照标准进行经验科学意义上的论证和评估。那么,如何构建一个系统性研究框架呢?关键是要构建一个恰当的研究问题。高等教育学在其诞生之初就是追求指导方针的理论,多数话题只有在适宜的问题框架中来解读和评估才有实际意义。而高等教育市场化本身并不是一个研究问题,只是一个理论概念集和实践现象。因此,要形成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具体分析框架并使之可操作化,就必须将其纳入到具体语境中来,而不是游离在问题之外,讨论一个大得无边的概念。下文以竞争力的视角为例,推演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构建的逻辑。

在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大学长期以来都被视为非竞争组织。当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大学间的竞争关系开始形成并不断强化。尤其当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方式从政府转向市场时,大学间的竞争就愈发激烈,这些竞争发生在市场的各个方面,如生源市场、资金市场、人才市场、知识市场、政策市场等。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市场化和高等教育竞争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通常认为,美国大学由于受政治上的分散化决策,经济上的企业家传统、捐赠传统、竞争意识、自由市场意识,文化上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很早以来就与市场自然耦合。有趣的是,美国大学近些年来恰恰又表现出良好的竞争力发展态势。相对而言,英国大学的市场化进程要慢于美国大学,其竞争优势也正在被美国大学所取代。这进一步引发人们的思考:市场化和大学的竞争力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果是,那么二者究竟通过何种机制产生关联?

当我们开始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实际上就已经进入一个思考高等教育市场化命题的全新框架中。这一问题导向的框架为人们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明确、更具体、更具针对性的方向指引。事实上,事实和价值脱节的问题在大学竞争力的研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当前,各种大学竞争力的要素分析、指标体系构建和大学排名层出不穷。然而,大量文献只是费尽心力在寻找可以直接解释的、易于观察或能够测量的指标,只关心数据的表面意义,以工程学的心态来对待大学竞争力问题,对建立大学竞争力的规范理论框架和价值评估缺乏重视,这正好和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相反。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有利于构建起本文所说的融合经验科学和规范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当然,在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中引入竞争力的参照系仅仅是本文枚举的一个例子,目的是从方法论层面说明如何构建合适的研究问题和框架来突破相关问题的传统研究格局,我们相信其他有意义的参照系也必然存在。

最后,致力于使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研究范式化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策略,就像前些年兴起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一样。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那么高等教育市场化有无规律可循?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学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此外,综合应用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策科学、应用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建立在早期高等教育学单一理论和方法探讨之上的跨学科研究,可以为相关问题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的构建提供更广泛的思路和方法论基础。

[1]李盛兵.高等教育市场化:欧洲观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0(4):108-111.

[2]路娜,夏永红.教育市场化的内涵、机制及政策取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46-49.

[3]冯建军.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正[J].高等教育研究,2008(6):1-7.

[4]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0.

[5][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7-41.

[6]KAISER F,et al.Public Expenditure on Higher Education[M]. London: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1992:405.

[7]蒋凯.高等教育市场及其形成基础[J].高等教育研究,2013(3):9-21.

[8][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61.

[9]MILLERHDR.TheManagementofChangeinUniversity[M].Milton Keynes: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5.

[10]DILL D D,SPORN B.Emerging Patterns of Social Demand andUniversityReform:ThoughaGlassDarkly[M].Oxford: Pergamon Press,1995:170-193.

[11][日]金子元久.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问题与前景[J].刘文君,钟周,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9-18.

[12]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13]张伟,任建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向与政府角色定位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100-110.

[14]王洪才.论大学行为市场化的时代性及其本质[J].江苏高教, 2001(5):17-20.

[15][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1-157.

[16]WHITTYG.MakingSenseofEducationPolicy[M].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2002:11-12.

[17]MARGINSON S.Markets in Education[M].Sydney:Allen and Unwin,1997.转引自:韩亚菲,蒋凯.理解高等教育市场:理论综述与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5):88-97.

[18]孙冬梅,孙伦轩.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危机[J].高教探索,2011(2):63-67.

[19]蒋洪池.高等教育市场化及其对大学学科文化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0(4):72-74.

[20]李立国,陈露茜.新自由主义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40-45.

[21][美]罗杰·盖格.大学与市场的悖论[M].郭建如,马林霞,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

[22]马凤岐.高等教育与市场:问题与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09(1):31-41.

[23]范先佐.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起基础性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5-11.

[24]邬大光,王旭辉.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若干问题述评[J].教育研究,2015(5):73-88.

Marke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Prospects

WANG Xu-hui
(School of Public Policy,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Fujian,China)

Marketization is a significant trend in global higher education,and related academic research is also expanding rapidly.After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on higher education marketization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following aspects:the connota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marketization,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higher education marketization movement,and the controversy over higher education marketization.By summariz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the pape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in terms of methodology:The knowledge of related issues should be developed in various approaches,and a systematic research framework combining empirical science and normative theory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formalize the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marketization,which is the key to the breakthrough of related research.

Higher Education;Marketization;Literature Review;Research Prospects

2015-10-23

王旭辉,1987年生,男,浙江绍兴人,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经济、高教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市场化大学研究
“留白”是个大学问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