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英译本音韵和词义修辞格处理方法探析
——以大中华文库译本为例
2016-04-16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李 潭(周口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修辞学论坛 主持人:高群教授
《庄子》英译本音韵和词义修辞格处理方法探析
——以大中华文库译本为例
李潭
(周口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摘要:分析《庄子》音韵和词义修辞格的使用特点,指明汉译英实践中音韵和词义修辞格一般的处理方法,结合中华大文库译本,分析其中的修辞格处理。通过分析译本中双声、叠韵等音韵辞格的翻译及比喻、夸张等词义辞格的翻译,指明译本处理音韵和词义辞格时的特点,及其在实现译本整体翻译目标中的作用。
关键词:音韵修辞格;词义修辞格;《庄子》大中华文库译本
《庄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典籍。据《汉书·文艺志》所载,《庄子》载文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其中内篇为庄周所作,外篇和杂篇是庄周的学生或后世学者所做。《庄子》一书系统体现了道家学派的哲学思想。他们看到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中的矛盾变化,将事物相对性的一面绝对化,彻底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事物的质的差别性;他们认为世事变化无常,人们对于变化无能为力,因而只能消极服从;对于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生的种种苦难,采取“清静无为”的态度,放弃斗争,随波逐流[1]。《庄子》中的文章采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修辞格,语言诗化,文字富于变化,想象力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庄子》中音韵和词义修辞格的使用特点
《庄子》的修辞总体上具有崇尚自然、崇尚虚境和追求大美的特点。它善于在对立与统一中把握言辞与情志的关系,情感自然迸发,修辞使用毫无雕饰之感。《庄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追求自由,没有人为的羁绊,书中修辞格的使用也返璞归真,以真为美。该书音韵和词义修辞格的使用,是庄子总体修辞特点的体现。其具体表现在词义修辞格使用得当,产生的效果恰到好处,比喻、讽喻、夸张、反问等辞格的使用,增强了《庄子》中文章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辞格连用现象在该书中普遍存在,排比、对偶与反复或顶真连用,比喻和夸张、排比混杂。
二、汉语音韵和词义修辞格英译的一般方法
汉语和英语都有音韵修辞格和词义修辞格。对于两种语言中修辞手法和比喻形象差别不大的修辞格,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如明喻、提喻、夸张、委婉语、矛盾修辞法等。对于出自汉语历史或文化中的成语、谚语和典故则需采用加注的方法,解释清楚所引典故或成语的出处和文化内涵[2]。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由于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且语言间宏观与微观的差异巨大,汉语中有的修辞格如连边、互文、变文等是汉语特有的,有的修辞格比喻形象,很难在英语中完整流畅地表现出来。对于此类修辞格可以采用释义的方法,舍弃修辞格的形式,把它表达的意义再现出来;可以采用归化的方法,换用英语中的修辞格或改变原文辞格的比喻形象,使译文思想上忠于原作,风格上取得与原文相近的效果。
三、《庄子》大中华文库译本
《大中华文库》是一套英汉对照、全面系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翻译丛书。通过这套丛书,可以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追求,五千年的梦想正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放光芒。《中华大文库》中的《庄子》全译本由秦旭卿、孙雍长译成现代汉语,汪榕培译成英语。译者在前言部分介绍了译本产生的缘起。译者有感于《庄子》的英语全译本,均出自外国汉学家之手,他们在理解汉语原文方面存在众多问题,表达时又过于强调译文的忠实,译文的可读性较差。译者在综合吸收近年来国内庄学研究和汉学家译本优势的基础上,用流畅的现代英语表达原著的精神实质,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3]。译者在前言部分,阐述了翻译时坚持的翻译方法:尽量用原文的对应词语或对应结构来翻译,若出现辞不达意或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灵活采用多种处理方式。汪榕培先生长期从事典籍英译实践和典籍英译研究工作,分析他的译本中修辞格的处理方法,可以探索出典籍英译特别是文言文中修辞格翻译的普遍方法和规律。
四、大中华文库《庄子》译本中音韵和词义修辞格的处理
为了便于分类分析,我们将《庄子》的修辞格分为音韵修辞格、词义修辞格两类。从修辞格形式的再现和思想的传达等方面,分析译本在处理原文修辞格时的特点和译者遵循的翻译原则。
(一)音韵修辞格的翻译
《庄子》中使用频繁的音韵修辞格主要有双声、叠韵、拟声等修辞格。双声和叠韵是汉语特有的修辞现象,它们两个音节连缀成义不能拆分,因此属于汉语中的联绵词。联绵词包括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三类[4]。前者指构成词的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如犹豫、留恋、吩咐、斟酌等。后者指构成词的两个音节韵母相同。如橄榄、肮脏、朦胧、蜻蜓等。非双声叠韵联绵词指构成词的两个字虽然声母和韵母均不同,但必须放在一起使用的词,如嘀咕、珊瑚、鹌鹑、妯娌等。《庄子》中有大量的双声和叠韵现象。下面分析译本如何处理原著中的双声和叠韵修辞格。
1.双声修辞格的处理
《庄子》中共有双声联绵词13个,如磅薄、般礴、喑蕴等,出现于《至乐》《逍遥游》《秋水》《天运》等篇。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养生主》)
原文引自庖丁给文惠君解牛时说的话。虽然解牛的手艺已经娴熟,但在遇到筋骨交错、不宜下手的地方时,庖丁还是认真仔细。全篇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社会复杂如牛的筋骨的盘结,处理世事当“因其固然”“依呼天理”,并怀着“怵然为戒”审慎关注的态度,并且以藏敛为处世之道。引文描述的是牛体难解的部分解开后庖丁的神态:提刀站着,环顾四周,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子擦干净装起来。汪榕培将该句译为:
Holding the knife in my hand, I stand there, looking proudly around. Then I clean the knife and put it carefully away.[4]45
“踌躇满志”既是成语,其中的“踌躇”二字使用了双声修辞格。汉语中这种特殊的修辞格无法直接译成英语,且该词在整个句子中的主要作用,是表现庖丁对自己解牛的技术非常得意。因此可以直接将其意义在译文中解释性翻译出来。汪榕培的译本采用的便是此种策略。译本用现在分词短语“looking proudly around”作伴随状语,表达踌躇满志之意,虽不及原文用词的生动与韵律感,但也基本上译出了该词在原文中的意义,属于退而求其次的译法。
又如:
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返,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天下》)
选文出自《庄子》杂篇的最后一篇《天下》,该篇详细评价了先秦各个学派的论著与观点。在《天下》的最后一章,作者论述了惠施的“历物十事”与“辩者二十一事”。惠施认为万物流变不息,任何事物都是变化不居,无法把握的。他还认为任何东西都是相对的,得出了“天与地卑、山与泽平”的结论。选文正是作者对惠施这种消极相对论的批评:惠施的才能,放荡而无所得,追逐万物而不回头,这是用声音来止住回响,形体和影子竞走,太可悲了。汪榕培将该句译为:
What a pity ? Huizi was a man of talent, yet tracked himself to the wrong path which he took for a road leading Tao, exactly like a man attempting to hold back an echo by emitting a loud cry or a man trying to dash away from his own shadow. What a pity?[4]609
“骀荡”为双声词,有放纵和舒缓荡漾之意,在本句中取“放纵、放荡”意,体现出作者对惠施的同情和可惜,认为他虽放纵任性、不受约束但终无所获。译者可能认为该词在表达语句整体意义方面作用不大,直接将该词减去不译,把前文的“惠施之才”译为“Huizi was a man of talent”。我们认为该词是作者对惠施所做评价的关键性内容,不能简单删去,可以考虑将“骀荡”解释性翻译并与前边的“a man of talent”合并,译为“Huizi was a talent and uninhibited man”。
2.叠韵修辞格的处理
《庄子》中的叠韵辞格共出现35次,如逍遥、彷徨、望洋、荒唐等,在内篇、外篇和杂篇均可见。
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5]
该句出自庄子与惠施的对话。惠子说我有棵大树,树干上木瘤盘结,不合绳墨;树枝弯弯曲曲不合规矩,树长在路上木匠一眼也不看。你的言论大而无用,人们都抛弃。庄子说你可以把这棵树种到什么也没有的地方,种在广漠无垠的原野。汪榕培将其译为:
There you may roam idly around it and sleep carefreely beneath it.[4]13
“彷徨”意为“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逍遥”形容安闲自得的样子。原句意为任意地徘徊在树旁,自在地躺在树下。所选句子除了使用了叠韵修辞格外还使用了对偶的句式修辞格,“彷徨乎无为其侧”与“逍遥乎寝卧其下”用词对仗,句式工整,体现了《庄子》诗化语言特征。由于叠韵修辞格的独特性,译文采用释义的方法,用“roamidly around”和“sleep carefreely”两个短语来翻译原文的叠韵词,前者为英语中固有之短语,而后者则是译者杜撰的词语,将“care”和“free”两个词组合到一起,意思是没有忧虑。这样翻译虽属无奈之举,但这两个短语基本上表达出原文叠韵词的语义。处理句式修辞格时译者先用了倒装的方法与前文相衔接,以符合英语行文前后连贯的要求,然后用and连接两个分句,并在句中加上了情态动词、介词等词类及主语。显然,译者舍弃了原文对偶的修辞形式,退而求其次再现了原句表达的意义。
(二)词义修辞格的翻译
《庄子》使用了比喻、夸张、拟人、对照等词义修辞格,这些辞格的使用一方面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庄子》的文学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汉语中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基本上跟英语相应修辞格的构成方式和修辞效果相似,因此可以用直译的方法翻译。
选文出自《大宗师》的第一章。该章详尽描述了真人的精神面貌。像真人这样的人心里忘记了一切,他的容貌静寂安闲,他的头脑宽大恢弘。他像秋天一样清冷,像春天一样温暖。他的喜怒哀乐像一年四季一样运转,对于万物都适宜而无法测知他的底蕴。“颡頯”是额头宽大之意。“凄然似秋”和“暖然似春”的主语隐藏,据前文可知是“真人”。汪榕培将其译为:
This is what the true man was like. Such a man had an empty mind, a calm countenance and a broad forehead. He was as austere as autumn and as warm as spring.[4]91
译文采用直译的策略,用“as austere as”译“凄然似秋”,“austere”意思是simple and plain; without any decorations,基本上能表达出“凄然”的意思,两个比喻句用连词and连接。总体上看,译文在形式和意义上再现了原文,并保证了译文的通顺,达到了译者提出的以流畅的现代英语表达原作精神实质,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的目标。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长,天也。
引文选自《大宗师》的第二章,告诫人要认识生死是自然的规律,不应该局限于躯体而应与大化同流,在自然万化中求得生命的安顿。原文为了说明死生的自然规律性将其与黑夜与白天的转换类比。原文运用了暗喻的辞格,译者将其转化为明喻:
Life and death are destined, just like the eternal succession of day and night-a natural course of event.[4]93
对于汉语中无法直接转换成英语对应修辞格的句子,可以考虑用英语中与之相近的修辞格替换,这样既达到了再现原文内容的目的,又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形式特征,译本这里的处理方法即取得了此种效果。
吾师呼!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选文出自《大宗师》的第八章意而子和许由的对话。许由指责尧以仁义是非黥人,认为自己的大宗师调和万物、泽及万世而不称仁义。原文为了突出大宗师的宽广博大,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格。此外,对偶辞格的使用使选文句式对仗,结构工整。来看译本的处理:
Oh, my master ? He blends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but not out of righteousness;he bestows everlasting favors but not out of humaneness.
“万物”形容事物种类之多,译文舍弃了虚化的表达方式,没有使用英语中相应的夸张辞格,只是将其含义用“everything”表达。“万世”既和前文的万物对应,又以夸张的手法言时间之久。同“万物”的处理一样,译者将其意译为“everlasting”。此外,译文用英语中的“antithesis”辞格译原文的对偶,将其表述为“主句+ but not”的形式,前后相互衬托,鲜明突出。
五、结论
音韵和词义修辞格的使用增强了《庄子》中描写的生动性和议论的说服力,也增强了《庄子》的文学色彩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原著中的双声和叠韵等修辞格,由于英语没有与之对应的辞格,译本大多情况下采用释义的的方法或套用英语中的其他修辞格,如对“踌躇”“骀荡”等双声联绵词的处理以及对“逍遥”“彷徨”等叠韵联绵词的处理。在处理原著中的比喻、夸张、拟人、对照等辞格时,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较好把握了译文忠实与通顺两方面的平衡,既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最大限度忠实于原文,又使译文的语言通顺,具有很高的可读性。而对于原著中不宜直译的辞格,译本则采用“直译+文中注释”或”意译+文中注释”的形式,再现了原文的思想内容。总体上看,对原著修辞格恰到好处的处理使译本整体上实现了译者所提出的“用流畅的现代英语表达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明明.《庄子》修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12-15.
[2]华先发.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46-149.
[3]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99.
[4]汪榕培.庄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A Study on the Approaches of Phonetic and Lexical Rhetoric Devices of Zhuangzi’s English Translation-Taking the Edition of Library of Chinese Classics as an Example
LI Tan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466001,Henan)
Abstract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honetic and lexical rhetoric employed in Zhuangzi and discusses the common approaches to the phonetic and lexical rhetoric in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sample analyses, the paper studied the method employ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assonance and vowel rhyme and the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hyperbole. It also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approaching methods in the fulfillment of the translation target of the whole text.
Key words:phonetic rhetoric; lexical rhetoric; Zhuangzi; Library of Chinese Classics edition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3-0036-04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3.08
*收稿日期:2016-04-02
作者简介:李潭(1988- ),女,河南南阳人,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