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地域文化促进大学新生融合

2016-04-16龚凤卿

纺织服装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新生大学大学生

龚凤卿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系,广东 佛山 528041)

利用地域文化促进大学新生融合

龚凤卿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系,广东 佛山 528041)

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可促进大学新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共同进步。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地域差异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容易成为大学新生相互之间沟通的障碍。结合实际工作案例,提出合理安排班级、宿舍不同地域人数比例,搭建相互了解平台,引导新生树立客观的地域文化观等措施来解决大学新生融合中产生的问题,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地域文化; 大学新生; 融合;学生工作

一、 地域文化对人的作用与影响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大学校园不仅是学生孜孜求学的地方,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扮演了“准社会人”角色,在新的交往环境,和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交往。融洽的校园交往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身心愉悦、情绪饱满,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同学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鼓舞,可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充满热爱和信心。如何促进大学新生融合,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将家庭、教育、成长经历和个性等作为重要探讨因素,而地域文化因素少被提及,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不可忽视。

关于地域文化的定义,有人认为,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1]。有人将地域文化看作特定文化区域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张凤琦则指出,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2]。费孝通认为,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3]。刘利华认为,区域文化充满了人性生长所需要的根性,亲和性的文化元素,大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先辈们习养而成的、代代相传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影响[4]。杜波等认为,地域文化对人能产生直接、深刻、全面、长久,甚至是终身的影响[5]。

受以上理论的启发,结合实际工作案例,本文将探讨如何使地域文化因素变成大学新生融合的“黏合剂”,促进大学新生融合。

二、 大学新生融合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心理学家沃尔曼认为,一种与环境融洽和和谐的关系,包括满足一个人的绝大多数需要,并且拥有符合需求必需的行为变化。马斯洛在关于归属的需要中阐述道,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的需要。大学新生无论作为个人还是集体的一员,在宿舍、班级和校园里都不可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而所面对的交往对象在地域来源、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等方面迥异,因此在价值观念、风俗人情、生活习惯乃至语言或性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克服由于差异引起的问题,营造融洽和谐的交往氛围,无论对于大学新生个人或学校集体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融洽的氛围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渴望友谊、渴求认同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交际氛围可使人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在一项对北京、山东等地1 0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当被问及“渴望的是什么”时,大多数大学生的回答是“友谊”和“成功”。由此可见,大学生有很强的交往需求,渴望交往和成功,渴望被人接受与理解。北京市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往不良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因(占40%以上),已超过了择业压力、学业压力以及与异性交往压力。

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如果在一个相互理解、信任和关心的氛围中成长,其潜能将可能得到有效发挥;反之,在冷漠、疏离或冲突的环境里,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压抑感和不信任感,情绪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或困扰,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身心发展受到阻碍甚至是损伤。可见,和谐、友爱的氛围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2. 良好交际能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卡内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专业能力,而85%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事能力。”统计资料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率达85%以上;相比之下,以往一直看重的知识、技术和经验等因素仅占15%。这反映了在现今社会竞争的环境下,人才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成为用人单位考虑的重要因素。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准备阶段,他们不但要学习文化知识,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还要培养符合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其中包括学会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大学新生离开了原本长期生活的环境,而这些地方的语言、风俗、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已经在他们身上留下烙印。张凤琦认为,地域文化模式构造了行为和意识,也构造了感知和思想,乃至个人的心理和群体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国民性”[2]。当与来自不同地域、在方方面面存在差异的人交往时,有时难免会出现各种不适应或矛盾冲突。

3. 有利于集体和校风建设

对于学校来说,由于近年招生规模扩大,学生的来源也随之发生变化。我国地域辽阔,从大范围看,有东、西、南、北之分别,从小范围分,各个省份又可分为更小的地域,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历史和经济等千差万别。当面临越来越多不同地域文化的学生,由差异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给学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在试图理解学生行为动机的背后原因时,有必要将地域文化差异考虑在内。杜波等经过研究指出:生活习俗、精神文化、地理环境和物质基础等可能造成学生之间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差异[5]。朱丽华等通过探讨地域文化差异对大学生宿舍关系的影响后认为:地域差异可能带来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造成大学生交流沟通的障碍[6]。

三、 地域文化差异引起的融合问题

大学新生由高中阶段进入大学阶段,环境的转变容易使他们产生种种不适应。相比之下,大学的人际交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主要面对升学,目标指向单一,大多数学生通常只顾埋头学习,缺少必要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进入大学后,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容易产生不少问题。另外大学新生来自不同地方,交往对象范围扩大,相互之间的差异日渐显露。这种由于地域差异造成的问题容易使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时大打折扣,妨碍了学习和生活的正常开展。

1. 地域性“小团体”的产生

文化对人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大至价值观、宗教信仰与社会阶层划分等,小至语言、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大学新生刚进入陌生的环境,人际交往还处于相互摸索阶段,与其他人多多少少存在陌生感和距离感,但容易对来自同一地方的人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倾向于接近具有相同地域文化的人。这在女生群体中尤为突出。一旦这类小团体形成,他们吃饭、上课和参加活动都会在一起,其他人难以融入其中。他们在心理上对小团体有相当大的依赖感,或会截然与其他人区分开来,严重者会拒绝或排斥与他人交往。

另外,大学里另一种按地域形成的团体就是同乡会。虽然这类团体有助于入学初期大学新生心理的稳定,使他们可以在有着相同精神文化的团体中找到心灵的安慰,但倘若大学生交往的对象仅限于同乡之间,无法与其他地域的同学正常开展交往,这不但局限了他们的交友范围,失去了了解其他文化、丰富自己眼界和见识的机会,而且也失去了对其他地域文化认识的机会,甚至会加深对其他地域文化的隔阂和偏见。这明显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相符。

案例一:新班主任小叶老师最近觉得很头疼,新学期开始没几天她就发现部分学生自然地按生源地走到一起,后逐渐形成了几个小团体,其中两个小团体人数较多,有少数几个学生则因为没有同伴而游离于这几个小团体之外。无论小叶老师怎么努力揉合,班级组织似乎还是比较松散,集体活动难以开展。

案例二:学生A最近觉得心情郁闷,本来开朗的她有点沉默寡言,大学生活与她想象的完全不同。宿舍里共有四个人,其中两个来自同一地方,她和另一个室友分别来自其他地方。来自同一地方的两个同学关系较为亲密,每天用家乡话交流,有时讲得兴起会完全忽略另外两个人。不仅如此,她们老乡之间还经常串门,外出活动,而较少与学生A她们两人互动。而学生A比较想认识新朋友,与室友融洽相处,但现在的情况是她所不希望看到的。

2. 部分学生难以融入集体

以大学校园地域文化构成地看,南方学生觉得来自北方的同学比较粗心,大大咧咧,有时过于不拘小节,不分你我;北方学生觉得南方同学过于细腻,斤斤计较,不够大气。在同一省份,以广东省为例,就分为以珠江三角洲为主的广府文化,以汕头、潮州为中心的潮汕文化和由梅州一带形成的客家文化,每种文化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由于地域文化长久的潜移默化作用,部分大学新生更习惯或倾向于用本地域文化去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有时会给人际交往造成一定的障碍。

案例三:班主任小冯老师发现刚开学学生B就经常缺课,于是找她谈心。一开始该学生不肯说出真正原因,后来经过耐心的引导才慢慢打开了心扉。原来进入大学后,该学生发现这里与家里完全不一样,她无法适应这里的饮食,总觉得食之无味,难以下咽,总怀念家乡的味道,开学至今每天都没有正常进餐,造成胃部不适、身体虚弱,需要在宿舍休息;加上学校属于粤语区,而该学生来自潮汕地区,无法听懂周围同学的话,这使她产生了焦虑和沮丧的情绪,觉得自己和这个环境格格不入,于是采取了逃避策略,用生病的借口避开周围的人。

四、 利用地域文化因素,促进大学新生融合

大学新生来自的地域不同,当地文化影响其心理和行为,赋予了他们不同的气质,因而在价值观念、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大相径庭。认识和理性对待地域文化对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大有裨益。可充分利用各地域文化的优势和资源,通过认识其对大学新生融合过程中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将学生工作做得更细致到位。

1. 在分班、分宿舍时注意做到合理安排

在宿舍和班级学生朝夕相处,是容易产生矛盾的源头,实行不同地域学生的合理搭配,按比例合理分配不同地域学生数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小团体”问题;注意细心观察和深入了解学生在相处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入学初期主动关注异地学生的精神及情绪变化,观察其有无异样;定期了解学生中的思想动态,发现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苗头。如一旦出现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疏导和教育,抓住新生思想工作的重要节点,防患于未然。

2. 搭建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平台

提供大学新生互相了解的平台,可举办相应的集体活动,介绍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内容可包括地方风俗、美食、景点和历史。此类活动可安排在中秋节、国庆节等入学不久的传统节日或节假日举行,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互相认识了解的机会。这不仅可为刚刚离家的大学新生缓解思乡之苦,也可营造相互关心的集体活动氛围,让他们以地域文化会友,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结识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地域文化差异性的认可与接受度。

3. 师生要培养客观的地域文化观

大学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更多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而他们也渴望了解母体文化以外的各地文化,这对需要拓宽视野和胸怀的年轻大学生有莫大的帮助。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应当走出个人的小天地,接触不同地域文化并认识其内涵,辨别它们之间的差异,学会尊重不同文化、增强识别文化精华和糟粕的能力,突破自身局限,以优秀的文化底蕴武装自己,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域文化观念,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对学生身心的作用和影响,客观理解学生某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创造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大学新生的教育,变某些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其为学生的思想工作服务。

五、 结语

对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认识不同地域文化,尊重彼此间的差异,才能使他们平等交往、加深了解,建立真正的友谊,形成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符合大学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新生也应该不断突破自身局限,相互取长补短,拓宽自己的视野,以宽阔的胸襟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唐永进.繁荣地域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述要[J].天府新论,2004(5):89-92.

[2] 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63-66.

[3]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60.

[4] 刘利华.广东大学生区域文化认知失调现象的调查和分析[J].黑河学刊,2014(12):115-117.

[5] 杜波,倪娜,李博飞.地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1(9):464-466.

[6] 朱丽华,李雷.透过大学生宿舍看地域文化差异对同学关系的影响[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9):67-69.

龚凤卿(1975—),女,广东佛山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和跨文化。E-mail:414475343@qq.com

G455

A

2095-3860(2016)06-0510-04

猜你喜欢

新生大学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