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层,人到还须心到
2016-04-16史万森
■史万森
深入基层,人到还须心到
■史万森
今年2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工作“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话不长,内涵很丰富,包括工作作风问题,工作态度问题,工作方法问题,工作目标问题等。事实上,要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就必须深入基层,“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俯下身、察实情”就是人到,“沉下心、动真情”就是心到。
记者采访尽量拒绝陪同
“新闻在路上”“新闻在脚下”,这已是大多新闻人的共识。深入基层,人到一线,这也是各新闻单位的基本要求。笔者曾多次参加过有关部门组织的深入基层专题采访活动,开一个座谈会,听听各方面的情况介绍,然后去几个点参观,与点上的采访对象简单聊一聊,完事。人到了没有,到了,但总感觉心沉不下来,感情也调动不起来,最后做出的文章肯定就谈不到有思想、有温度,也就更谈不到品质了。
所以,笔者的采访经验是,真正要完成一次好的采访活动,真正要想写出好的新闻作品,通常只能是一两个人行动,要确保能够按照自己设定的采访计划来安排采访,而不是别人为你安排。如果是采访事件,要做到与尽可能多的事件当事人、外围人交谈,掌握第一手信息,再对事件进行分析研判,得出尽可能客观的结论。如果是采访人物典型,同样要与尽可能多的新闻事主的同事、朋友、家人、亲戚、邻居沟通了解,最为重要的是,一定要与事主本人进行深入交流,要用心去体会事主的心理脉络,理解事主的喜怒哀乐,把自己的心融入到对事主的全部采访过程中。
反面的例子最近就有一个。一个部委的领导到内蒙古调研,对一家单位开展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提出要大力宣传。内蒙古自治区为了表示重视,一家机构的负责人等一行几人一定要亲自陪笔者前去采访,笔者推辞不掉。到了地方,安排好采访,正好这个单位的负责人也不是那种特擅言辞之人,于是,就出现非常尴尬的一幕:事主寡言,陪同笔者的一位领导正好特擅言辞,采访座谈会成了他一人的主场。这就根本谈不到心到,谈不到去体会新闻事主的情感活动。
陪同的人太多也常常干扰和影响新闻事主的表达欲望,有些话可以两个人谈,但在公众场合就不一定愿意讲。也不好安排与外围人进行座谈。当然,新闻记者自己要有话题引导能力,特别是电视访谈记者,这是个基本要求。但在有些时候,这种尴尬的局面并不是那么容易化解。比如笔者遇到的这种情形:木讷的新闻事主,比较内向的新闻记者,又遇到了侃侃而谈的领导。所以,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办法,就是一开始就设计好采访流程,拒绝陪同,拒绝别人为你安排,一个人或最多带一助手,这样才能确保实现自己的采访安排。
去年,中央政法委在大连召开全国治安防控推进会。会前的报道安排有内蒙古包头市的治安防控经验。包头有成熟的经验材料,有的媒体就直接拿来使用。笔者则专门到了包头,走访了两天。从副市长、公安局长,到派出所社区民警、基层综治工作人员,一共采访了二十多人。整个报道百分之八十都是被采访人的语言,整个包头市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就是在他们的话语中立体呈现给读者的,记者只是个记录者、见证者。
采访扎实就不怕意外安排
有时候,对方提供的材料多是大框架、粗线条的,缺乏细节,特别是缺乏能让记者感兴趣的细节。比如前述的包头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报道,报道中反映出的许多细节,都是笔者在采访中获得的。比如写被群众戏称为“玻璃鱼缸”的警务工作站,笔者就站在这个透明的玻璃岗亭中,看他们出警,与这个岗亭的中队长交谈。就在我们交谈的时候,一个流浪汉递进一个大杯,让民警给灌水。民警一边灌水一边说,一壶水也就灌他这么一杯。如果不沉下心,是捕捉不到这样的细节的。
这一点在几年前关于全国模范检察官张章宝的采访报道中笔者就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控申科科长张章宝的宣传报道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中宣部先后两次下发文件。第一次是作为一般典型要求的,要求中央媒体发一篇报道。因为张章宝的宣传报道是法制日报最早发内参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批示后开展的,所以,法制日报的宣传分量比其他中央媒体重一些,别的媒体发一篇,法制日报发了上下篇,而且每一篇篇幅也比较长,发出去之后,效果不错。
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年,中宣部又把张章宝作为全国重大典型推了出来,重大典型不仅要求发上下两篇报道,还要配评论,配照片,之后还要发各地的反响。这种情况在笔者的新闻职业生涯中还是第一次遇到。当时一些兄弟媒体私下议论:上次法制日报已经发了上下篇,而且都是长篇,这一次又要发上下篇,老史这回没办法了吧。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的邢宝玉事后也对笔者讲,说他也挺担心,上次老史就写了那么长的上下篇,这回怎么办,写什么呀。
其实,笔者自己心里还是有些谱的,那就是凭着几年来对张章宝的用心采访,对张章宝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把握,并且掌握了大量的一手素材。第一次的报道,笔者侧重了对张章宝比较全面、整体、综合的反映,使用了大量的素材,写了许多的故事,有历史纵深。但因为篇幅限制,其实当时就觉得还有很多更加细节的东西没有反映出来,二次报道正好给了笔者一个机会,来弥补第一次的遗憾。
于是,第二次采访报道,笔者决定侧重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上下篇报道每篇只选取一件事,从细节入手,来凸显典型人物的个性、人格魅力。对每件事所涉及到的人物,笔者又进行了进一步的采访,尽可能地还原事件,还原细节,还原语言,一颦一笑皆是笔者要获取的素材。而这样的采访就需要记者沉下心来,用心用情,和采访对象进行沟通,引导采访对象回到过去,挖掘出事发当时的鲜活场面。两篇报道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具体事件,管窥到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品行。邢宝玉检察长说,你的文章我都剪下来贴到本子里啦。
当然,心到的内涵还不止于此。捕捉到鲜活的素材是一个方面,如何提炼升华同样需要心到,需要对素材进行分析、思考、取舍,确定主题,确定新闻报道语言和方式。新闻从来就不是照相机式的自然主义描写,这一点我们从西方的新闻实践中也可以看到。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新闻作品要有“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大概就包含这方面的内容。
(作者系法制日报社驻内蒙古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