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法治新闻如何能以小见大

2016-04-16宋世明

法治新闻传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救助金鼓楼区检察院

■宋世明



基层法治新闻如何能以小见大

■宋世明

目前从事法治新闻报道的工作者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法治专业媒体中的记者,一类是综合媒体中法治条口记者,还有一类是基层政法单位的通讯员。前两类属于专业作者,法治新闻报道上既经过专业新闻技巧训练,又经过多年新闻报道实践,因此不在本文论述范围。而对于最后一类作者来说,基层法治新闻采写如何做到以小见大,特别是如何在基层的素材中提炼宏大主题,提升基层新闻的价值,才是更为现实的问题。这个话题过于宏大,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写稿经验,仅就其中几个细枝末节作点阐发,算是一点体会。

事件要落地 找出有机关联

新闻是社会现象反应,也可以理解为是人们情绪情感反射。没有人不自恋的,一地之事必反射一地之情,因此基层素材不能孤立看待,选材角度要与某地或某领域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图景相关,纯粹个人生活的题材缺乏公共性,很难获得大部分受众的关注。反射就是关联度,其实就是“三贴近”,做落地新闻,接地气的新闻。

今年初山东爆发非法疫苗事件,其中提到江苏宿迁两人购买销售了假疫苗,宿迁市宿城区检察院立即介入,引导公安侦查,及时控制了犯罪嫌疑人。如果仅仅报道检方查办情况,也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和落地性,然而,这样报道就只能到此为止,不够深入,一篇300字消息足矣。

回顾检方查办情况,可以得知此前当地检察院办过一系列的非法行医、医疗环境污染等个案,其中在2014年,就有5名被告人因涉嫌47吨医疗垃圾环境污染而被判刑,其中全是当地农民。为什么此类案件会多发呢?深入调查获悉,该地有几个乡镇专靠做医疗垃圾生意,其中耿车镇家家户户做废旧塑料回收,号称全国三大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基地之一,年产值近亿元。于是,借此事件由头,切入本地话题,分析现象背后原因,一篇 《靠吃“医疗垃圾”的苏北小镇竟成了全国集散地》的深度调查报道就采写出来了。

当然,所谓的找关联,不是简单拼接,其中需要反思能力、质疑精神,关联度上,除了所谓“公共性”之外,选取好素材的另一要义是“冲突性”。

经验要上天 找出示范意义

本地的素材在通讯员看来是大事,可是放在更大范围内看就是小事,除非素材有独家意义,或者能示范全国。因此,如何把有价值的经验、亮点、看点提升价值,发掘意义,推送出去,这是正面宣传发挥引导能力的一个重要要求。要做到高度上贴近主流,设置议题。深度上多方挖潜,增强厚重,力度上高高举起。检察日报提出了检察新闻社会化,这里还要补充一条:检察新闻时政化。社会化是面向群众的,时政化是面向组织的,用业内的说法叫“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比如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办理了章某、刘某欺骗某大型国企开出信用证,再通过实际控制的离岸公司将信用证资金套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604万美元的大案。两名犯罪嫌疑人被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批准逮捕。

这样的案例除了作为社会新闻报道外,还有什么意义?还能榨出什么价值?

采访发现,包括本案在内,两年间,鼓楼区检察院已经办理经济领域犯罪案件81 件117人,其中涉及企业类刑事案件64件90人,为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800余万元。

背景资料是:南京市鼓楼区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区域经济发达,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家落户该区,世界500强民营企业中有4家入驻该区,辖区内楼宇企业4600余家,其中经济产值超亿元的有10家。

百万人口、百亿税收、千亿GDP,这是鼓楼区的经济发展蓝图。

更重要的是,2014年4月,该院成立南京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联盟鼓楼分会,形成了上下一体、多方联动、多管齐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

于是,消息稿 《南京鼓楼检察经案专办精准护航千亿经济体》就写出来了,既有办案故事,又有工作经验,还符合司法保障创新创优的精神。

案例要延伸 找出深层看点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检察院办理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涉案的未成年人宋某系孤儿,宋某应依法享受孤儿救助,而他却从未领取过该项救助。检察官在申请救助金的过程中却吃惊地发现:他们已被办理了救助金,且该项救助金已被领取。该线索被移交铜山区检察院反贪局,经反贪局立案侦查,成功查处了民政系统4人贪污儿童救助金的窝案。

区民政局收到检察建议后,立即开展了为期五个月的集中整治低保、孤儿救助金专项行动,截至2014年9月初,铜山区在儿童生活补助资金和孤儿救助金领域,共清退超龄儿童37人,撤销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主体423人,并将56名符合条件儿童纳入救助范围。

主要办理该案的女检察官叫张红,是未检科科长,记者采访到上述的素材后立刻做了新闻报道,意犹未尽,又请她讲讲还有没有和青少年维权有关的故事。于是她提供了一个线索:被父亲性侵女孩的悲惨故事,她正在为此奔波,打算用法律手段撤销女孩父亲的监护权。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新闻点!不管她能否努力办成,这件事本身都有法治前沿意义。于是笔者开始跟踪此事,最早介入、全面了解、独家报道了铜山检察院支持民政局起诉,申请撤回监护人资格案,同时也怀着对检察官张红的敬意,刊发了好几篇她的人物报道。此后,全国媒体开始轮番报道此事。

2015年2月4日,我国首例民政机关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案一审判决,撤销父母监护权,由民政部门担任小玲 (化名)的监护人。

舆论认为,这标志着沉睡了近30年的 《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僵尸法律条款”终于“苏醒”。该案同时被最高检和最高法列入人大报告稿,也排入了检法两家2015年度的全国十大案件。

一个小案例深度挖掘,引发连锁反应,这样的新闻价值何其大。

每个案件都与百姓的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每个案件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是法治新闻之所以可以打动人的原因。简单猎奇的案例报道已经吸引不了读者,也无助于法治理念的传播,要写好法治新闻,就要学会挖掘案件背后的故事,要对案件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加以说明,解释案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

历史要重演 找出张力通道

这是一种回顾的手法。其一是唱四季歌,到了特定节日、特定重要法治人物纪念日进行主题集纳,透视报道,这也算是一种讨巧的方式。其二是将新闻选题与历史相联接,新旧之间建立张力通道,从而做出时代感和历史感。回顾的手法常用在大型纪念活动,特定历史人物等新闻素材的挖掘和报道上,比如重走长征路,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报道等等,目的仍然是推陈出新,追踪新闻事实偶然性和意外性背后的内涵,发掘一般社会现象或新闻事实底层的深刻意义和未来趋势,这样的法治新闻就更能促进法治理念传播,提升社会法治水平。

如江苏泰兴1.6亿环境公益诉讼案举国关注,各大媒体都作了报道,笔者在密切跟踪报道的同时,思考这起首例环境公益诉讼为什么能出现在江苏,其中有无必然性,于是搜集素材集中回顾了江苏十年来探索办理的四起重大“全国首例”,写出了通讯 《先行先试江苏全国率先探索公益诉讼》,深度透视了公益诉讼在江苏十年的发展历程和法治意义,这篇稿件算是独家报道,至今没看到类似选题。

(作者系江苏法制报社编委)

猜你喜欢

救助金鼓楼区检察院
扶贫队“砸锅”——记山西省检察院扶贫队员武海龙
禄劝县总工会:为困难职工发放大病救助金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浙江金湖:集中发放司法救助金43.61万元
确山县35名“两癌”母亲获救助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洛阳市洛龙区精准帮扶计生特殊困难家庭
西安市检察院依法对白雪山案提起公诉
基层检察院检务督察工作之完善
未检工作与检察院组织法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