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等上钩到下河捉“鱼”
2016-04-16范德银
■范德银
从坐等上钩到下河捉“鱼”
■范德银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很多时候,我们为缺新闻而发愁,那是因为我们稳坐办公室,等“活鱼”上钩。要想抓到欢蹦乱跳的“活鱼”,就必须把触角伸到基层,把身心沉入基层,到基层的活水中捕捉“活鱼”。
2012年9月下旬到10月中旬,当时作为检察日报驻站记者,我有幸参加了“走黄河·说法治·话成就”喜迎十八大系列采访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跟同行的老师们学习取经,一方面从基层鲜活的实践中寻找灵感,钓取新闻“活鱼”。对于我来说,那次采访活动,拍摄了大量第一手新闻图片,被编辑部采用20余张,可以说收获颇丰。仔细想来,那次采访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
把握形势,带上灵敏的嗅觉下基层
新闻采访活动,首先要把握大的形势,也就是大局和方向。明确了方向,就找到了“北”,围绕着“北”去寻找和发现,新闻的视觉、嗅觉就会更加灵敏,抓到“活鱼”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走黄河·说法治·话成就”喜迎十八大系列采访活动,采访的主题必须围绕检察工作成就,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盛会献礼。而且可选的题材十分宽泛,只要是检察工作基本可以纳入其中。因此,可以说我们是带着“筐”走入基层的。有了这个“筐”,我就知道去基层采什么,采的“果实”数量、质量,换句话说,就能把握采访的方向。可以说,明确的主题为采访定了基调,只要沿着方向去采访,成功就有了基本保障。采访时,我紧贴主题,在当地检察工作经验做法中寻找结合点,时刻保持着新闻敏感。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采访,但依然捉了不少“活鱼”。
把握尺度,带着深厚的情感下基层
基层是检察机关的基础,检察机关80%的人员在基层,80%的案件在基层,因此,基层干警非常辛苦。作为新闻人,采访中不但要保持思想高度,更应饱含深情,心怀敬佩,多一些谦逊,用仰视的姿态来采访。正是在采访中尊重对方,用平等的甚至朋友的关系来采访,交流沟通顺畅,采访对象没有抵触情绪,经验做法介绍到位,故事讲得精彩,拍出的图片也自然而不做作。同时,通过采访,我们与基层干警拉近了情感距离,互留了联系方式,有不少还成了好朋友,也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了方便,成为新闻的源泉。
把握特点,带着不变的好奇下基层
一样的检察工作,全国检察机关都在做,怎样才能在相同的工作中找出不同,抓住特点,是对采访人的考验。虽然检察工作都是一个法律标准,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加之地域、文化、条件及民族的差异,检察工作由不同地域不同的人来做,也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工作也一定各具特色。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兴趣就会更大,求新抓“鱼”的愿望就越强烈,有价值的活鱼也会源源不断地游来。记得当时,我们从乌海市乌达区开始采访。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工业基础比较厚,同时也促进了信息化建设。那么,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怎么样呢,带着好奇和疑问,我们来到乌达区检察院采访,在采访中发现,该院及时借力地区经济建设成果,利用信息化基础,建起了与公安机关案件信息共享平台,不但提高了监督制约的质量,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采访组很快写出了稿件,本人拍到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场景,与文字结合,还收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而到了其他旗县,我们同样用好奇心寻找并把握其自身特点进行采访,同样抓到了“活鱼”。
把握机会,带上趁手的设备下基层
采访活动看似简单,实际上是综合性的劳动,要完成好采访,就需要全方位做好准备。参加黄河行采访,一开始我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想在采访中长见识学本领,也没有想自己动手做点什么,好在出发前顺手带了一台佳能20D相机。没成想这台接近报废的相机却派上了大用场。就当时的条件而言,这台相机成为我们一行4人中唯一一台相对专业的设备。采访中抓拍了大量的新闻图片,定格了若干精彩瞬间,丰富了采访活动,使稿件有图有文,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效果甚好。同时,我也带了采访本适当做一些记录,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虽然不用我执笔写稿,所记录的内容也不一定立刻派上用场,但是可以为以后的采访活动准备一定的线索,而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后来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时,原来采访到的不少线索都被我旧物利用,进行了再开发。就采访而言,我觉得还应带上录音笔。因为方言及我们的记录速度,有时候我们不能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所有内容,这时一支录音笔就可很好地满足不时之需。一些重要内容或精彩的语言,就可以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使稿件生动增色,特别是事实更为准确。当然,如果能再带一台小型摄像机,采访活动就更完备了。这样,对于今天的全媒体时代,我们就会成为全面出击的多面手,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
(作者系检察日报驻站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