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将格物致知理念渗透课堂
2016-04-16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振兴第一小学黄俊彬
◆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振兴第一小学 黄俊彬
巧将格物致知理念渗透课堂
◆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振兴第一小学黄俊彬
“格物致知”一词源于《礼记·大学》,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从而获得理性知识,包括“读书穷理”和“躬身力行”两个方面的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强调通过现象探究事物本质,从而获得科学真知,与“格物致知”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巧妙地将“格物致知”理念渗透其中,给学生提供实地探查机会,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品质,提高实践能力,做到学、做合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思维的轨迹探究,在质疑的过程中不断领悟科学真理。
比如,在教授《了解空气》一课时,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感知空气、了解空气性质的过程中善思乐学呢?如果采用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教师讲解,学生按要求做实验,学生既不会“思”,更不会“悟”。
于是,我尝试运用“先学后教”方法,在课前设计了一个“固体、液体、气体性质对比表”,先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如实填写石头和水的性质,然后提出“对照表格,你能大胆猜想空气的性质吗”这一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展开联想。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大胆想象,提出了各种假设,并主动开展实验验证猜想,真正达到了格物致知的目的。
培养证据意识,指导探究
尊重事实、用证据说话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和实证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当他们的主观认识与事实相冲突或者观察到的现象与科学理论不一致的时候。
科学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思考、质疑、验证、反思的机会,指导他们通过观察、测量、调查、访问、记录等方式获得可靠的数据,并认真整理、多方面分析数据,提高探究能力。
在“做个小磁铁”活动中,教材提示学生可以用磁铁的N极检验或悬挂小磁针等方法,找到小磁针的南北极。在实验中,有的学生发现用磁铁的N极或S极靠近小磁针的两端,都会出现“异极相吸”的现象,显示小磁针没有南北极。而将小磁针放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由于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它静止时总是指向南北方向,这样反而能找到小磁针的南北极。
对于这样的实验结果,学生们都没有深究原因,纷纷表示能找到小磁针的南北极。
看到这种情况,我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究“异极相吸”现象,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过程是否按要求进行?实验材料有无问题?
经过对比、分析和反复实验,学生终于发现小磁针之所以没有出现“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现象,是因为两极的磁力太弱,面对体积比它大的磁铁,小磁针一下子就被磁铁吸住了。
鼓励学生质疑,深入探究
有的学生依赖性较强,不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科学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勇敢质疑,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并深入探究,通过动手实践探索真知。
在“做个沉浮自如的潜艇”活动中,有的学生在笔帽下端粘的橡皮泥太多,一放入水中,笔帽就沉入水底;有的粘的橡皮泥太少,笔帽太轻,即便用力压也不能使笔帽沉下去。面对这些情况,许多学生不是马上思考原因,寻求对策,而是向我求救。
我没有马上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而是不断提醒他们:“看看哪里出错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看看谁最爱思考?”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问题,对实验进行改进,取得了成功。
“格物致知”是一种认知事物的智慧,即在对万物的探索中认识万物,在对万事的研究中认知万事。科学教师巧妙地将“格物致知”理念渗透到科学课堂中,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质疑与猜想中探究,培养尊重事实与证据的意识,积极实践,探索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