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寻儿童数学,打造动感课堂(二)

2016-04-16钱守旺

湖北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教育



找寻儿童数学,打造动感课堂(二)

钱守旺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分册主编,教育部国培专家,“动感课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全国自主教育联盟副理事长,现为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课程室负责人,已出版个人教学专著三本,被教师们亲切地称为“有水平,没架子的特级教师”。

上一期,笔者整体介绍了“动感课堂”,读者们对“动感课堂”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从本期开始,笔者将给读者详细解读关于“动感课堂”的24个策略。这一期解读前两个策略:观念更新,理念内化;读懂学生,高效对话。

策略一观念更新,理念内化

教师总是在一定观念的指导或影响下从事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学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和手段问题,而是一个理念问题,很多时候理念改变了,教学自然就会有创意。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更新观念,内化理念呢?

学习相关文件,明确改革方向。教师们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基本理念要牢记在心,对里面提到的“四基”“四能”“十个核心概念”的具体内容也要非常清楚。还有一个文件非常重要,那就是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个文件正式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也成了下一步课程设计、开发和实践的依据和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构建将推动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教师要通过学习相关文件,深化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要更加关注从课堂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学生在不同学习状态下的不同需求,创造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课改典型,进行理念移植。自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到现在,全国很多学校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涌现了一批有代表性和原创性的教学改革经验。教师要认真学习这些先进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克服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倾向,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建立学习共同体,鼓励采用体验式学习、探究性学习、项目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探究,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借鉴各地名师经验,在实践中改良创新。追寻众多名师的成长路径,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这些教师几乎都是从听课起步,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在不断的打磨和历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移植别人的优秀经验,虽然是一种简单的验证性实验研究,但对于初涉教坛和科研的青年教师来说,仍然不失为一条捷径。

学习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的先进经验,最好的方法是现场观摩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们每年可以参加一到两次大型的教学观摩活动。现在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教师们可以很方便地在网络上搜索到丰富的视频资源,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名师的课堂教学风采。

学习教育理论,提升专业水平。理论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不像硬件投入那样立竿见影,也不及“磨课”那样可以快速提升教师授课的水平。理论学习对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的角度以及思维方式上。系统的理论学习再加上教师的主动实践,最终成为教师个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真正的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都将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深度与广度。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将最终决定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

当前,很多教育理论不仅限于理论形态,而且被广泛运用于中小学实践,甚至直接引导或规范着教师的行为。教师要全面把握国内外教育的最新动态,洞悉各流派的源流,深入了解其本质特征和应用价值。

策略二读懂学生,高效对话

读懂学生是教学的起点。读懂学生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过程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出声思维测评法、教师访谈法、痕迹分析法等。

读懂学生的特点。小学生突出的特点是上课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地集中。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意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小学生思维特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具体的感性经验有直接联系。

读懂学生的特点,有很多种方法。一种是学习相关书籍;二是看网上的一些相关视频教学,聆听一些专家的专题报告;三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教师平时上课和批作业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记录学生课上的典型发言和出现的典型错误,随着这些资料积累得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

读懂学生的基础。关注“学习起点”,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读懂学生基础的方法是搞好教学前测。通过前测,教师应该弄清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会提出哪些问题?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的最佳方法是在基于原有知识基础的环境中学习。如果教学没有包含学生的已有知识,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仅够其通过考试,而在课堂之外,持有的依然是迷思概念。

读懂学生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需要:探究的需要;交流、合作的需要;动手操作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与师生平等交流的需要;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需要;获得师生认可的需要。

读懂学生的思路。读懂学生思路的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鼓励学生出声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因为出声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另一种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涂改痕迹,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

读懂学生的错误。错误资源分为两种:共性错误资源和个性错误资源。“共性错误资源”通过“集体会诊”寻找“防治”的办法。全班集体讲解订正;“个性错误资源”通过“当面诊断”具体指导,采取个别讲解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

读懂学生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数学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第二,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三,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悦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第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还要让学生有归属感。一种没有归属感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风险性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成绩不好。课堂,应该是快乐、平等、尊重、宽容、批判的,这是一个非常理性又适合现代发展的课堂。

最后,笔者想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讲座中的一段话结束本期的话题: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

责任编辑刘玉琴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