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数据带动乐观情绪上升
2016-04-16
中国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6.7%,国家统计局15日上午发布的这一GDP增长率再创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新低,但大大超过一些悲观的市场预期。研读一季度的主要指标,世界主流分析界普遍表达了乐观态度,他们大多认为中国的结构调整已有起色并且开始发挥作用,之前外界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很可能过于悲观了。
中国的第三产业以及消费都在稳步增长,这是调结构的重要成果。如果GDP其他要素能够大体企稳,或者旧动力的收缩不会因新动力的增长无法覆盖之而导致断裂,那么中国经济就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软着陆。
一季度的大量数字显示,出口在回升,用电量在回升,工业企业利润自去年以来首次正增长,此外外汇储备停止下跌,反增100亿美元。这些我们熟悉的信心支点似乎都有筑底的迹象。
当然,现在断言中国经济已经在“筑底反弹”还为时尚早,未来反复波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一季度让人看到了中国经济决非“自由落体”,它是一条并未失去控制的曲线。
比之其他大经济体,中国应对金融危机以来的挑战仍可认为最有组织性,真实成果也最多。美国经济繁荣的最大推力是量化宽松,它用的是金融手段刺激经济的僵死部分重新活跃起来。美国经济的深层问题几乎原封不动摆在那里,它的贫富差距继续拉大,中产阶级加速萎缩,市场容量没有产生新的维度。
中国是这几年动真格改革的唯一大经济体。我们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都不是空话,培养消费的拉动力非常认真,第三产业被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加快起步和追赶,GDP在中国人经济观念中的位置较之过去更加健康。这些都实实在在发生着,改革在中国不是自欺欺人的游戏。
按说中国经济也是问题一大堆,要宣扬沮丧总能找到可以说圆的依据。然而经济本身就是问题层出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它的好坏只能是相对的,看谁更有能力正视问题,解决得比其他人更好些。
除了体制对于改革的决心和效力,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也会帮助我们,提供一些关键的回旋空间和后劲。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都还没完成,连一线城市也面临消费升级,这些决定了中国经济可以干的事情还很多,它根本不用为继续增长看不到方向或缺少具体目标而发愁。
稳定和巩固经济的发展势头对中国来说永远至关重要,它是这个国家开展其他各项事业正当性的基础。前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积累了很多问题,去除、消化那些问题的同时保持住中国在大经济体中发展最快或比较快的总态势,这应是中国此轮经济改革的意义所在。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经济在中国就是政治。我们显然处在经济调整最为紧要、几乎整个世界都屏住呼吸观察其中每一个征兆和苗头的时期。应当说中国干得不错,出手没有弱,脚步没有乱,第一季度数据犹如中国从容的面目表情和均匀正常的呼吸。
然而需要承认,我们的心跳还是有点加速,头上也隐现了几滴汗珠。我们认为,中国还是应更加放松些,在努力做好事情的同时,了解承受力的宽裕也是改革成功的另一关键要素。需要看到,我们一直对承受力建设有些疏忽,而把中国每一步都能做到位作为前提性假设则显然不切实际。这中间是存在某种“真空”的,必须把它补上。▲